綜合報導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即將上路,總統川普政府「232國安調查」結果預計在兩周內公布,引發全球半導體業高度關注。調查結果若落實為政策,將為美國對進口晶片加徵高達25%以上關稅奠定法律基礎,改寫全球晶片供應鏈版圖。
232調查涵蓋半導體與藥品等戰略性產品,川普公開點名指出,「許多公司正準備在美國建立半導體製造基地,其中包括來自台灣的企業,就是為了避開我們的新關稅。」
據了解,三星德州廠近期重啟動工,接獲特斯拉AI 6晶片大單,AI 5晶片則規劃交由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生產,顯示赴美設廠已成業界主流。
半導體業者表示,現階段部分半導體產品如設備、晶片在美國協調關稅表(HTSUS)中屬於豁免項目,尚不適用對等關稅疊加課徵,但232調查結果出爐後,恐為下一波課稅提供依據。即便調查結果公布後,川普仍有90天內裁定是否課徵關稅,使產業投資決策遲疑不前。
不過,晶圓代工業者認為,「不能等、也不需等」,回歸美國製造才是最穩妥的解方。在美系客戶要求下,多元供應鏈勢在必行,雖成本增加,但國際大廠普遍能接受。
台積電具備技術與產能優勢,有望因地緣壓力站穩龍頭地位,反而從潛在關稅中獲利。
美國有意重掌全球晶片生產主導權,台廠指出,台灣作為關鍵供應國,在協助美國強化半導體韌性的同時,也面臨重新定位的挑戰。未來台灣在全球晶片版圖中的角色與價值,將取決於產業升級與供應鏈布局的靈活度。
工研院資深副總蘇孟宗則表示,可預見的是半導體廠商未來的生產製造成本會增加,整體供應鏈的複雜度也將增加,下游客戶可能會有變化增減。但在美國關稅大棒重塑,半導體廠整體要與競爭對手比較,取代性、成本管控能力等都是關鍵,例如成熟製程或封測等領域,可能會有客戶選擇多、讓利機會變小等狀況。不過整體看好台灣半導體業者的敏捷性,能承壓甚至轉移危機。
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商務部針對半導體「232」貿易調查的公眾意見徵詢在台灣時間8日中午結束,截至7日晚間,僅收到43則回應,遠不如先前銅和木材貿易調查動輒數百篇回覆。在結束徵詢公眾意見後,川普政府近日可能公布調查結果。業界擔憂川普政府將此解讀為反對意見過少,進而對半導體課徵25~100%的高額關稅。
美國商務部4月1日根據《貿易擴展法》第232條發起調查,評估半導體進口、製造設備與相關產品對國安的風險。
商務部4月16日展開為期21天的意見徵詢,5月7日截止。隨後商務部將裁定調查結果。根據《聯邦公報》文件指出,在調查結束後,川普政府將決定是否對半導體徵收關稅。理由是美國高度依賴海外晶片製造,已對自身國安造成威脅。
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5日接受福斯財經網專訪時表示,美國擁有世界頂尖的發明與技術,卻透過貿易逆差「餵養全世界」。美國對外開放市場,外國卻對美國關閉大門。
他表示:「為什麼那些AI晶片必須在台灣生產?為什麼不能在美國生產?」他呼籲企業應在美國建立更多晶片工廠,如此一來,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便能超越其他國家。
知情人士透露,川普最快可能於本周宣布針對進口晶片加徵25%~100%不等的關稅。若新關稅以「晶圓產地」為課稅依據,可能迫使部分生產鏈回流美國,對台積電在內的台灣半導體業者造成嚴重衝擊,並擾亂全球供應鏈。
川普政府4月12日宣布暫時免除筆電與智慧手機等電子產品關稅,但隨後表示,這些產品將於下一輪半導體關稅課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