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報導】
環境部擬針對包含半導體、光電、資通訊、AI、再生能源等五大科技產業超前部署,研究檢討新興空汙排放標準,未來除加嚴標準,也將從廢棄處理、能源、製程三面向著手,研議高科技產業相關製程排放減量措施。
環境部日前公布「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分享未來短中長期的空品管制相關措施。環境部表示,為因應國際持久性有機物限(禁)用及淨零減碳管制趨勢,產業製程技術可預期大幅改變,而國內包括半導體、光電、資通訊、AI及再生能源等高科技產業正快速發展並持續擴廠,相關製程涉及多種化學品,可能排放多種有害空氣汙染物。
為了有效掌握及管制高科技產業有害空氣汙染物,環境部從科學層面建立高科技產業汙染物排放特徵及控制技術,蒐集國內外包括排放係數、檢測資料等排放資料,透過現場調查與環境監測,掌握高科技製程排放特徵變化、控制技術水準及周界環境濃度水準,據以評估其對周圍環境及民眾健康造成之潛在影響。
環境部將啟動研議高科技產業相關製程排放減量措施,由所獲排放特徵及控制技術水準,研議排放減量措施,包括廢氣處理技術(燃燒分解、濕式洗滌、吸附等)、能源與設備優化(提升製程效率、降低不必要之化學品用量、原物料回收再利用)、替代低汙染製程(低GWP氣體、非PFAS原物料)等,減少空氣汙染物的排放,降低環境與健康風險。另將重新檢視並修訂行業別管制標準,擬增加重要特定物種管制要求;從實務面考量新舊廠產能落差大,評估新設廠與不同產能排放標準訂定可行性,並透過監測設備強化汙染防制設備操作參數管理,確保排放符合法規。
【2025-05-27/經濟日報/A4版/焦點】
將技術導入公有焚化廠,把二氧化碳冷凍液化後送至封存場,實現碳中和目標
台北報導
環境部13日與台積電簽署「碳捕捉合作備忘錄」,宣布雙方將在碳捕捉、碳減排及綠色技術創新等多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攜手推動淨零碳排的長期目標。環境部表示,未來雙方將依合作備忘錄承諾事項,引進碳捕捉技術並導入公有焚化廠,並將捕捉下之二氧化碳冷凍液化後,運輸至再利用端或封存場,以實現碳中和目標。
環境部長彭啟明出席「台中零廢製造中心商轉典禮」,與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何麗梅共同簽署「碳捕捉合作備忘錄」,宣示雙方對全球氣候變遷重視和溫室氣體減量的共同承諾。
彭啟明指出,台積電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製造企業,環境部與台積電的合作將為國家減碳政策提供有力支持,可望加快碳減排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盼未來吸引更多企業一同參與,形成資源循環的良性生態系統。
何麗梅強調,台積電長期以來積極推動企業永續經營,這次與環境部的合作,不僅是技術開發與政策推動上的互補,更是雙方在應對氣候變遷上共同承擔的責任。
「台中零廢製造中心」是由中科管理局與台積電領軍的5家園區廠商攜手打造,利用園區4.54公頃環保設施用地,推動具有減廢及循環經濟設施;其中,規劃設置電子級有機溶劑回收設施,每年可處理8.6萬噸有機溶劑,以提升高值化化學品產能及提升資源循環效益。
環境部說明,目前全球在焚化廠碳捕捉技術上尚無完整的商業模式,因此,這次合作由環境部提供場地、台積電提供技術,透過互補合作,盼在過程中找出焚化廠碳捕捉的商業模式。
在碳捕捉技術應用開發示範部分,雖然目前製造業首當其衝,焚化廠尚未列入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但環境部仍輔導焚化廠獲取第三方認證或申請自願減量專案,也補助焚化廠進行升級整備和設備改善,針對老舊機組及廠區設備實施節能措施與汰舊換新,維持穩定運轉及垃圾焚燒過程中將熱能回收發電,減少對石化燃料使用。
環境部表示,這次合作聚焦於技術應用的開發示範、運用於一般廢棄物處理設施可行性評估、氣候變遷因應法之法規調適及成功經驗推廣等多項領域;未來台積電將引進碳捕捉技術導入公有焚化廠,將捕捉下之二氧化碳冷凍液化後,運輸至再利用端或封存場。
台北報導
環境部明年起徵碳費,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指出,台積電是全台排碳最大戶但積極減碳下,目前推算約繳10億多,應是國內碳費繳最多的企業;而台電、中油則約5億左右。
彭啟明也坦言,碳費制度仍有盲點,碳費是繳錢給政府一筆錢,「通常政府拿錢比較沒效率,不如透過建立生態系的方式,與國際接軌。」所以,一定會在四年內推動總量管制的排放交易,預計明年6月將帶領「先行者」啟動試行。
彭啟明表示,目前碳費徵收對象共500廠、281家公司,其中有141家為上市櫃公司,已看過每一家上市櫃公司ESG報告,企業減碳目標比政府積極,除非ESG報告是假的,否則不擔心台灣的產業,他說,「明年可以觀察潮水退去,就知道哪家的ESG報告是『作文比賽』了。」
彭啟明指出,台積電是全台排碳量最大的,要繳納的碳費也可能是全台灣最多的,但台積電可適用優惠費率每噸100元,因此約需繳納逾10億元碳費,雖然台積電也很在意在台灣繳納的碳費是否高於國際,「10億碳費相比其年營收仍是很小的數目。」
近期亞馬遜、Google和微軟等公司相繼簽約買核電,彭啟明也透露,他和台積電相當熟識,也曾建議台積電投資電廠減碳,但台積電仍選擇專注本業;此外,台積電設定2040年淨零、高於政府目標,在相關買綠電和買本土碳權的計畫,都沒有停下腳步。
台電、中油也要繳5億
關於台電,彭啟明表示,台電的繳費排放量是計算自身廠內使用、輸配電線耗損電力,評估約1,000萬噸左右,他曾問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是否會提出自主減量計畫,曾文生表示,「台電輸不起、一定要做國營事業第一」,估算台電要繳納碳費約5億,而中油也是5億左右。彭啟明還說,台化原本要繳13億碳費,但若努力減碳可變成繳1億多,這才是他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