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報導
聯電(2303)22日推出全新55奈米BCD(Bipolar-CMOS-DMOS)平台,此平台針對電子產品電源管理需求而設計,實現更小的晶片面積、更低的功耗與卓越的抗雜訊表現,鎖定車用電子、行動裝置與工業控制等高可靠度市場。法人分析,此舉意味聯電特殊製程布局進一步深化,有助強化電源管理與混合訊號晶片領域的市占基礎,搶占電動車與智慧終端擴張帶來的長線需求。
BCD技術是目前電源管理晶片的核心製程,能在單一晶片上整合類比、數位與高壓電力元件,兼顧效能與面積成本。隨著車用與穿戴裝置對電源效率要求日益嚴格,全球BCD晶片市場預期將保持每年高個位數成長。聯電此次推出的55奈米平台,主打低功耗與高系統整合,目標取代過去0.18微米世代的主力應用。
新平台提供三種製程架構:Non-EPI(非磊晶)製程;EPI(磊晶)製程;SOI(絕緣層上覆矽)製程。
法人指出,55奈米BCD在製程尺寸與電壓承受力之間取得平衡,已成為德州儀器(TI)、意法半導體(ST)等近年新產品的重要節點。聯電具備完整的BCD技術家族,從0.35微米到55奈米均已成熟量產,可提供不同電壓與成本結構的客製化方案,對需要高整合、高穩定的車用與工業客戶具吸引力。
目前全球車用電源晶片需求強勁,尤其電動車的電池管理系統(BMS)、DC-DC轉換器及ADAS控制模組皆需高可靠度BCD製程支援。法人認為,聯電藉由導入更高規格的55奈米BCD平台,可擴大在車用供應鏈的滲透率,並提升在車用PMIC與馬達驅動IC代工市場的競爭力。
此外,新平台整合超厚金屬層(UTM)、嵌入式快閃記憶體(eFlash)及電阻式記憶體(RRAM)等多項製程模組,讓晶片可兼具資料儲存與電源控制功能,提升設計彈性並縮短開發時程。法人預期,隨著車用電子持續升溫及AI裝置電源管理需求增加,聯電此平台將有機會在2026年後帶來穩定出貨動能。
台北報導
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30日表示,生成式AI潛力龐大,聯電絕不會缺席,他看好包括高速傳輸、電源管理晶片、MCU(微控制器)等相關IC受惠成長,雖然去年來半導體產業降溫,但對半導體及AI相關應用成長仍相當有信心,他並預期,聯電未來至少可取得AI相關應用10至20%的市場需求。
王石是在聯電股東會上發表上述說法。而股東會上,股東們主要關心聯電未來營運成長動能,以及目前聯電在自駕車、人工智慧(AI)伺服器、AI PC等領域的布局情況。
王石說,AI在全球興起,聯電於AI邊緣運算著墨很深,AI產業持續發展,預期未來在AI相關的所有產品,聯電可以搶占10至20%市場需求,這需要些時間,但一定是未來驅動聯電營運成長重要因素。
王石強調,以整體市場來看,雖然去年市況出現周期性變動,但聯電對半導體的市場未來成長性具有信心,聯電除了過去以來在22到28奈米製程發展很成功,也持續開發特殊製程,且是以整個解決方案來提升公司競爭力。
他進一步指出,聯電不僅開發先進的12奈米製程技術,並持續開發40奈米、55奈米特殊製程等,以解決方案,對接應用市場,協助客戶提升競爭力,並提供聯電未來成長動能。
另外,針對國際地緣政治的風險及美中貿易戰對大陸市場的影響,王石則表示,聯電在這方面應變能力相對多數國際晶圓廠更有韌性,主要由於聯電的全球化布局,聯電除了在台灣的新竹、台南廠區,海外廠區也不只有在中國,包括新加坡的12吋廠,還有日本的布局,甚至未來和英特爾的合作,在美國也能服務客戶,聯電的布局能提供較多元的供應鏈韌性,所以,中國市場的變化對聯電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半導體應用多元,且重要性日益提高,王石說明,自駕車、AI伺服器及AI PC對未來成長至關重要,聯電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