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AI伺服器引爆需求 集團將進軍功率半導體、智慧醫療等業務
【台北報導】
輝達新世代AI伺服器掀起「電力大革命」,要以碳化矽(SiC)等功率元件升級電力系統,引爆大商機,台亞(2340)集團冒出頭,動員旗下事業大舉搶攻功率半導體市場,以及伺服器電源加上跨足智慧醫療的創新應用,搶食輝達電力革命大商機。
因應AI算力大進化,功率需求飆升,輝達啟動「電力大革命」,要把AI伺服器晶片輸出電壓從目前的54V大幅拉高至800V,未來更將利用碳化矽元件升級電力系統,打造效能更高的伺服器機櫃。
輝達一聲令下,引爆碳化矽大商機,台亞集團全力搶進,攜手子公司包括和亞智慧、積亞半導體以及冠亞半導體等,揮軍功率半導體市場、以及伺服器電源再加上跨足智慧醫療的創新應用,下半年將完成E-mode平台應用電動車,全面展現近期營運成果與技術突破。
業界指出,碳化矽與氮化鎵(GaN)等化合物半導體具高電壓、高溫與高頻等特性優勢,為新世代功率產品的新興寵兒。
台灣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 Taiwan 2025)昨(11)日邁入第二天,台亞集團大秀肌肉,展示子公司積亞半導體、冠亞半導體等技術能量。
台亞指出,積亞專注碳化矽功率元件晶圓代工,涵蓋蕭特基二極體(SBD)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OSFET)等關鍵產品,能廣泛應用於伺服器、工業控制、電動車、充電樁、太陽能與儲能設備等領域。
台亞透露,積亞目前已完成SBD與MOSFET 650V,1200V與1700V的平台量產認證,致力於晶片製造並協助客戶將產品推向市場,搶攻高功率應用全球商機。冠亞則已具備氮化鎵製程平台開發,現階段已完成650V GaN D-mode產品平台。
另外,冠亞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E-mode平台開發,廣泛應用於電動車、伺服器電源、通訊設備等領域,打造高穩定性、高可靠性的製程平台,以代工模式提供客戶具競爭力的產品選擇,展示最新製程、材料與應用解決方案。
台亞副董事長暨日亞化學常務取締役戴圳家指出,雖然功率元件短期市況受大陸政策影響,但長期仍將持續快速成長,未來將透過積亞與冠亞的技術整合與集團策略布局,強化在功率半導體市場的領導地位,並積極拓展全球合作機會。
【2025-09-12/經濟日報/C3版/市場焦點】
川普高關稅 環球晶提早設廠受惠 英特磊:保持高毛利、管理模式是挑戰
【美國德州達拉斯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十五日放話,將在未來兩周內制定半導體關稅,稅率恐將上看百分之三百。面對川普新政,台灣科技大廠早早啟動設廠計畫,第一波赴美設廠的環球晶不受其害、反受其利,已先拿到晶片法案補助,意外成為政策受惠對象,而台灣上櫃公司英特磊董事長高永中則認為,雖然半導體關稅目前尚未定案,但只要是美國發展需要的,川普仍會想辦法免稅。
「二○二五美國台灣形象展」上周於德州達拉斯舉辦,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也在展會期間參訪英特磊、環球晶德州廠。
黃志芳指出,台美經貿關係過去長期以來是由台灣扮演出口角色,由台灣供應美國電子消費品、傳產製品,但從幾年前開始,台積電宣布在亞利桑那州投資、環球晶來到德州投資之後,台灣現在已經變成美國前十大投資國,而這也成為台美經貿關係一個很重要的新主軸。
環球晶總經理英格蘭(Mark England)指出,環球晶德州廠是美國第一座量產十二吋先進製程矽晶圓的製造廠,不僅供應台積電,也供應德州鄰近的半導體廠,加上川普可能推動英特爾俄亥俄州建廠計畫,英格蘭認為,這對於環球晶而言,也是好事一樁,代表他們也將能服務更多的客戶,環球晶作為「First Mover」,與台積電等大廠建立合作關係,也將推動美國本地半導體產業發展。
英格蘭表示,美國本地的矽晶圓供應鏈仍有缺口,而環球晶希望能夠填補供應鏈中的缺口。半導體產業目前全球產值已經來到六千五百億元,在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帶動下,半導體產值未來將有望突破一兆美元,而半導體產值的一切基礎,也是架構在矽晶圓之上,環球晶在這之中也扮演了一個全世界不可或缺的角色。
台灣上櫃公司英特磊主要業務為化合物半導體,一九九九年成立時,總部即設立於美國德州達拉斯。提到半導體關稅議題,董事長高永中認為,雖然半導體關稅目前尚未定案,但只要是美國發展需要的,川普仍會想辦法免稅。
愈來愈多台廠赴美設廠,高永中建議,若台廠要赴美,一定要不斷研發新品、保持高毛利,以穩定企業營運。此外,員工也不可能全部從台灣調來,「那是不切實際的」,企業要融入美國文化,不能使用台灣管理模式來管理美國員工。
【2025-08-17/聯合報/A7版/財經要聞】
【台北報導】
台積電衝刺先進製程,昨(12)日證實將於兩年內逐步退出6吋晶圓製造業務,並持續整併8吋晶圓產能,以提升營運效益。台積電強調,這項決定不會影響之前公布的財務目標。
市場近期傳出,台積電先進製程產能吃緊之際,也將逐步淡出成熟製程與不具效益的布局,6吋、8吋廠與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GaN)生產首當其衝。台積電證實6吋廠兩年內逐步除役,業界看好有助產品組合更優化。
台積電昨日完整回應提到,「為優化組織運作與精進營運效能,經完整評估,公司決定在未來兩年內逐步退出6吋晶圓製造業務,並持續整併8吋晶圓產能以提升營運效益。」
台積電強調,上述決定是基於市場與公司的長期業務策略,台積電正與客戶緊密合作,確保在過渡期間保持順利銜接,並致力在此期間繼續滿足客戶需求,「我們仍將著重為合作夥伴及市場持續創造價值。」
台積電官網顯示,在台灣設有四座12吋超大晶圓廠、四座8吋晶圓廠和一座6吋晶圓廠。台積電及子公司2024年擁有和管理的年產能將近1,700萬片約當12吋晶圓。
台積電2014年率先在旗下6吋廠運用氮化鎵技術生產,由於消費應用需求快速擴大,2021年在台積電6吋廠的投片擴至8吋廠來增加產能,2015年擴大至低壓與高壓氮化鎵元件生產。
至於矽基氮化鎵製程是在2017年投入量產,不過,隨著長期策略發展需要,今年已確定淡出該領域。
【2025-08-13/經濟日報/A3版/話題】
因應產線滿載,斥資65億購穩懋廠房,搶攻AI、HPC等高階應用商機
台北報導
日月光投控近二年營運受先進封裝需求強勁推動,公司積極加碼相關布局。日前在法說會上指出,目前先進封裝產能已滿載,將持續擴產。11日公告旗下日月光半導體因應產能需求高漲,董事會通過斥資新台幣65億元,向穩懋購買位於高雄市路竹區南部科學園區的廠房及附屬設施,以加速擴充先進封裝產能,搶攻AI、HPC(高效能運算)等高階應用商機。
本次交易標的建築物總面積達2.18萬坪,將作為半導體先進封裝產線使用。公司指出,近年高階封裝需求持續攀升,尤其是2.5D、3D封裝與晶圓級封裝需求大增,現有產能已滿載,此次擴廠將有效紓解產能瓶頸,滿足全球客戶急單與長期訂單需求。
今年以來,先進封裝與先進測試業務表現亮眼,傳統封裝亦較去年改善。日月光先進封裝與測試業務今年營收目標較2024年增加10億美元,並預期成長趨勢將持續至2026年之後。測試業務積極擴展,從晶圓級測試(CP)延伸至最終測試(Final Test)與老化測試(Burn-in),今年測試營收成長率可望達到封裝業務的兩倍,第四季佔整體封測營收比重將達20%,因測試毛利率較高,公司將持續擴大投資。
法人指出,此次購置穩懋廠房顯示日月光在AI普及、先進製程推進下,對未來高階封測需求抱持強烈信心。隨全球半導體景氣回溫,預估2026年將迎來全面復甦,日月光憑藉領先技術與產能優勢,有望穩固全球市占龍頭地位並進一步擴大封裝市場版圖。
日月光7月合併營收515.42億元,月增4.1%、年減0.1%,創近三個月新高,累計前七月合併營收3,504.46億元,年增7.95%,維持今年以來的高檔水準。
公司預估,第三季封測業務仍將延續成長動能,若以美元計價,第三季合併營收將季增12%至14%;新台幣計價則預估季增6%至8%,惟受匯率影響,毛利率將季減1至1.2個百分點。法人看好,在下半年需求加溫、單季出貨放大的帶動下,第三季營運可望優於前二季。
8吋氮化鎵技術平台對第一批客戶送樣 預計下季試產
【台北報導】
在台積電宣布退出GaN業務發展後,力積電(6770)在昨(22)日的法說會上證實,公司與納微半導體合作,應用在AI伺服器的8吋氮化鎵(GaN) 100V技術平台,對第一批客戶已開始送樣,預計今年第4季開始試產,由於美國和日本客戶對此詢問度明顯提升,為配合市場和客戶需求,力積電將擴大對GaN的產能,增添相關機台。
力積電昨天同時公布第2季營運成果,單季稅後虧損達33.34億元,較上一季和去年同期虧損明顯擴大,每股淨損0.8元,是近八個季度低點。
力積電總經理朱憲國指出,公司在8吋GaN應用於AI伺服器的100V技術平台開發已近完成,第一批客戶送樣中,規劃今年第4季開始試產;其中,650V因友廠退出GaN代工市場,納微半導體新聞稿發布後也引起市場注意,近日美日客戶對力積電GaN代工詢問度明顯提升,公司規劃GaN方面增加機台以擴大產能,以因應客戶及市場未來需求。
關於市場關注的中介層(Interposer),朱憲國說明,當前開始出貨,以CoWoS-S為主,CoWoS-L也提供給客戶設計導入,此產品線充分利用DRAM前段製程(矽電容)與邏輯後段製程(銅產線),對取代部分較低毛利之DRAM及邏輯產品有很大幫助。
力積電董事會日前已通過中介層擴增產能的資本支出提案,朱憲國表示,正向看待對今、明年的毛利貢獻會逐步浮現。另外,DRAM四層WoW堆疊業務部分,搭配友廠先進邏輯製程晶片的驗證順利進行中,DRAM八層WoW堆疊技術則配合客戶開發中,未來連同中介層會成為3D AI Foundy 的主要獲利來源。
朱憲國說明,DRAM代工需求因一線廠商宣布退出8GDDR4市場,促使客戶提前備貨,需求反轉向上,近期投片已近滿載。
至於SLC Flash經歷幾個季度的沉寂後,現階段終端客戶庫存較健康,備貨意願較高,力積電在24奈米SLC Flash已進入量產階段,且由於主流廠商有計畫幾年內慢慢退出SLC Flash,新客戶設計導入持續進行中。
針對邏輯產品線,朱憲國指出,上半年因關稅不確定性,再加上中國大陸補貼政策刺激消費等二大因素,使得客戶提前投片,近來投片有所降溫,第2季投片較首季微幅下降1%。
【2025-07-23/經濟日報/C4版/上市櫃公司】
結盟納微 代工氮化鎵產品 間接打入輝達供應鏈 後市可期
【台北報導】
輝達新世代AI伺服器電源導入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GaN),主要合作夥伴納微半導體近期獲市場追捧,股價飆漲。納微結盟力積電(6770),由力積電為其代工氮化鎵產品,隨輝達新電源應用發威,力積電後市可期。
受惠輝達訂單加持,納微近期股價強勢,上周五(18日)勁揚8.29%,昨日截稿前盤前再漲逾6%,力積電股價同受激勵,昨天逆勢收紅,終場漲0.2元、收16.85元。力積電今天將舉行法說會,法人關注與納微的合作細節與後續在AI相關領域接單狀況。
納微已為輝達開發一款專為AI資料中心、設計的先進800V高壓直流輸電(HVDC)架構。據悉,輝達規劃將傳統13.8kV交流電(AC)轉為800V高壓直流輸電,藉此革新能源效率,藉由該架構減少銅製匯流排體積,並減少電力轉換次數來降低能耗。與傳統54V系統相比,1MW新架構可望減少45%的銅材用量,對現代AI資料中心日益增加的電力需求來說,是重大發展。
輝達預測,最新800V高壓直流輸電架構不但可讓電源效率提升5%,還能顯著降低維護及冷卻成本,電源供應器的故障率預料會減少70%,同時可將高壓直流輸電接入資訊與運算機櫃。
據悉,輝達上述新AI電源應用,主要透過導入氮化鎵,並與納微合作,由納微提供氮化鎵。納微並將採用力積電8吋廠0.18微米製程生產其氮化鎵產品,攜手搶攻AI電源領域。
力積電說明,該公司決定投入氮化鎵領域已有二、三年,是重要的轉型方向之一,納微也是力積電合作已久的客戶,目前產能皆足夠,待客戶需求確立後,將會擴大產能並支援客戶成長。
力積電將為納微生產100V至650V的氮化鎵產品,以滿足48V基礎設施,包括超大型AI資料中心和電動車對氮化鎵日益增長的需求,首批產品預計今年第4季度完成認證,並規劃100V系列於2026上半年在力積電率先投產,650V產品則在未來一至二年,從現有供應商台積電逐步轉由力積電生產。業界正向看待,納微攜手輝達衝刺氮化鎵新應用商機,力積電作為納微的代工夥伴,也將一起搶食輝達新世代電源導入氮化鎵的大商機。
【2025-07-22/經濟日報/C3版/市場焦點】
德微:瞄準機器人與無人機市場,強打ESD與TVS抑制器 朋程:聚焦發展Power GaN與48V車用模組
台北報導
人形機器人為實現靈活控制,需整合伺服控制、電池管理、感測器與AI系統等多個子系統,帶動對高效能功率元件需求大增。台廠德微(3675)與朋程(8255)積極切入此波成長機會。德微瞄準機器人與無人機市場,強攻ESD靜電保護與TVS抑制器等防護元件;朋程則聚焦發展Power GaN與48V車用模組,搶攻高頻、高效馬達驅動應用。
機器人中通常部署約40部伺服馬達(PMSM)和控制系統,將是功率元件的新藍海應用場域。TI預估,馬達分布在身體的不同部位,例如頸部、軀幹等,還不包括細部的手部電機,若要模擬人手自由度,單手即需整合十幾個以上的微馬達,其功率還需視執行的特定功能而定,高功率應用如髖關節、腿部驅動甚至需達百安培等級。
台廠方面,德微科技聚焦機器人、無人機等應用場域,鎖定ESD(靜電保護元件)與TVS(瞬態電壓抑制器)市場。
德微今年上半年營收12.68億元,年減13.2%,但第二季起營運回溫,法人看好下半年各產品布局陸續發酵,將有望優於上半年。
TI分析,人形機器人的伺服系統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尺寸和散熱要求。
GaN(氮化鎵)技術在馬達驅動具備優勢,特別適合高切換頻率情境,而體積的縮小及低損耗的高精度馬達控制,GaN將會是首選。
朋程深耕汽車領域,提供48V高壓ULLD(超效二極體)產品。上半年合併營收達42.8億元,年增16.2%、持續締歷史新猷。第四季將新增48V MOSFET模組產能,且有望導入自製晶片,法人看好朋程透過集團分工,打造完整功率元件產業鏈。
朋程6月底斥資1.92億元,加碼投資功率元件廠ANJET,增資後預計取得約32%之股權,瞄準SiC、GaN寬能隙半導體商機。相關業者透露,第三代半導體持續洗牌,碳化矽大廠破產、GaN代工也有業者逐步退出,產業重整過後將有利於存活下來的公司。
碳化矽晶圓龍頭Wolfspeed破產...
台北報導
碳化矽(SiC)晶圓龍頭Wolfspeed因債台高築,不堪負荷,傳出恐將在未來幾周內提出破產申請,致盤後股價崩跌58%。21日台廠碳化矽概念股嘉晶(3016)、越峰(8121)、環球晶(6488)、漢磊(3707)、穩懋(3105)大喜,漢磊、嘉晶更是直接漲停表態。
Wolfspeed因工業和車用市場需求疲軟,再加上被川普關稅大刀砍到見骨,致營運走疲,日前發出「持續經營」預警(going-concern),且釋出全年營收恐將比預期低的訊息,其財務體質也在崩壞中,截至3月31日止,Wolfspeed帳上現金僅約13億美元,但債務卻高掛65億美元,其中有一筆5.75億美元可轉換公司債將在2026年5月到期,也使得Wolfspeed破產的傳言盛囂塵上。近期又傳出Wolfspeed 在接到幾項由債權人提出的庭外債務整頓協議後,準備按照美國破產法第11章聲請破產保護。
業者表示,台灣在磊晶與代工製程具備技術優勢,或成國際客戶分散供應鏈風險首選。惟中國大陸SiC廠近年來發展快速,陸商如天科合達、河北同光等近年積極擴張6吋晶圓產能,市占率逼近全球半數,挑戰8吋製程。
業界人士認為,Wolfspeed若退出市場,陸廠將迅速填補空缺,價格戰恐延續,短期內SiC晶圓價格壓力不減。
市場關注8吋SiC技術發展,Wolfspeed為先行者,該公司破產恐延後技術商轉時程。另一方面,國際大廠意法半導體(STM)、安森美(ON)近年強化垂直整合布局,可能收購Wolfspeed資產,鞏固市場地位。
Wolfspeed財務危機,代表碳化矽市場進入加速洗牌階段,大陸廠商憑藉產能與成本優勢,可能主導中低端市場,台廠與國際大廠則需透過技術升級(如8吋晶圓)與垂直整合維持競爭力。
法人指出,受市場景氣不佳與中國殺價搶市拖累的漢磊已連六季出現虧損,嘉晶獲利能力稍佳,但今年首季每股稅後純益(EPS)0.01元,亦為2020年第二季以來的新低,在碳化矽廠中獲利與已連二季認虧的越峰不相上下,拜Wolfspeed財務危機之賜,或有轉機出現。
【台北報導】
三五族半導體廠英特磊IET-KY(4971)昨(8)日召開法說會,董事長高永中指出,正積極搶攻AI相關商機,本季營收仍將維持高檔,全年營運可期。
英特磊日前公布首季稅後淨損6,000萬元,每股淨損1.54元,虧損主因首季公司股價上升,致可轉換公司債(CB)評價依公允市價評估負債而認列損失,屬營業外會計項目,本業則轉盈。
據悉,英特磊的CB首季幾乎已轉換完畢,已於4月下櫃;本業方面,上季營收2.7億元,年增逾四成,本業獲利約4,200萬元,轉虧為盈,成長動能無虞。
【2025-05-09/經濟日報/C4版/市場焦點】
【新竹訊】
竹南科學園區再添新成員,分子尼奧科技(Quantum NIL Corporation)2024年10月獲准進駐園區。該公司2022年8月成立,專攻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晶圓代工(pre-fab wafer foundry)與超穎光學元件(metalens)的設計製造,為產業供應鏈創造新的營運模式,以市場同業屈指可數的情況來看,與30年前的台積電有幾分相似。
執行長林仲相表示,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與矽材料的晶圓代工,所使用技術與設備相近但又不全然相同。分子尼奧的團隊同時具備關鍵機台與材料設計及修改能力,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是,擁有可結合半導體曝光微影製程的複合式奈米壓印技術(hybrid nanoimprint lithography)。
林仲相表示,英國磊晶大廠IQEIQE看中洲磊科技的奈米壓印技術,2016年雙方達成協議,併購洲磊的奈米壓印部門;2022年此部門又從IQE以管理層收購方式(management buyout )獨立分割成立分子尼奧科技。
林仲相在整個過程全程參與,並主導在竹南園區設立生產線,今年進一步成立新竹設計研發中心。目前可代工2、3、4、6、8吋晶圓,以磷化銦(InP)、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碳化矽(SiC)、鍺化合物(Ge)等材料來對應不同產品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分子尼奧也搭上當紅的超穎光學列車,採用奈米壓印蝕刻技術製造超穎透鏡(Metalens)中的高密度奈米微結構,翻轉現有鏡片鏡頭產業,將率先應用於AR眼鏡。
分子尼奧在目標產業供應鏈的位置是穩懋、宏捷科的上游,主攻結合光子晶體應用場域的高客製化量產製造。林仲相表示,設定的初期目標客戶為國際大廠,成立竹南廠後,也會就近服務國內需求。
【2025-02-19/經濟日報/C7版/電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