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長:影響半導體競爭力有限
【連線報導】
針對美方終止台積電南京廠的「經驗證終端用戶」(VEU)資格,改為逐案申請許可,經濟部長龔明鑫昨天說,台積電南京廠占其產能只有百分之三,相對來講,台積電受到的影響比較輕,對整體國家半導體競爭力影響有限;不過,台積電還是希望能跟美國政府持續溝通,這部分如果需要政府協助,經濟部會盡力協助。
台積電股價昨未受此消息影響,收在平盤價一一六○元,台股大盤指數則上漲八十三點,收在二萬四一○○點。
經濟部表示,美國政府取消對台積電南京廠VEU資格,代表未來該廠進口美國設備,需單獨申請許可。此舉意味南京廠取得美國產業安全局(BIS)的許可,將從「綠色通道」模式(授權允許取得美國管制貨品,無需逐批申請),回歸到須「逐案審批」模式,此一發展將會對該廠未來營運的可預期性造成影響。
經濟部指出,由於台美半導體供應鏈關係極為密切,且美方持續加強半導體管制措施,國內業者應持續強化出口管制的法遵作為,以保障權益。
美國BIS上周宣布取消三星、SK海力士兩家韓廠的VEU資格。根據經濟部了解,三星DRAM約兩成產能在大陸、海力士約四成,而台積電目前在大陸僅有南京廠涉及BIS管制項目(十六奈米),評估占台積電整體產能僅約百分之三、未來可能持續降低,且占整體台灣半導體生產比例更低,評估不影響台灣整體產業競爭力。
【2025-09-04/聯合報/A8版/財經要聞】
綜合報導
繼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後,美國政府撤銷台積電對旗下中國主要晶圓廠運送必要設備的授權,此舉將打擊台積電在中國生產晶片的能力。
台積對此回應表示,公司已接獲美國政府通知,台積電(南京)有限公司目前的「驗證後最終用途」(VEU)授權,將於2025年12月31日撤銷。正評估情況並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包含與美國政府溝通,以致力台積電(南京)營運不受影響。
負責監管半導體出口管制的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日前已撤銷三星和SK海力士中國工廠的VEU授權,未來半導體業者的中國晶圓廠若要取得美國半導體製造設備,必須逐一申請許可證。這項豁免原本約在四個月後,也就是12月31日到期。
BIS表示,美國正在防堵讓美國公司「處於競爭劣勢」的「出口管制漏洞」。
華盛頓的最新行動,威脅半導體產業部分重要業者的中國業務。雖然美國官員表示,仍會持續核發晶片設備許可證,但從豁免轉為逐一申請許可,增加了等待時間的不確定性。
熟知內情人士表示,美國官員目前正在研究減輕官僚負擔的方法,特別是現有許可證申請正大排長龍。
有別於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國生產的比重高,台積電在中國的製造業務規模相對較小。台積電的南京廠2018年投產,只貢獻2024年營收的一小部分。南京廠擁有16奈米製程技術,該製程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實現商業化。
台積電今年上半年分別認列中國子公司及南京子公司55.96億元及144.39億元的稅後純益,約占整體獲利比重約2.6%、影響甚微;半導體業者研判,台積電受惠先進製程占比大幅提升,16/20奈米的營收占比約7%,獲利也由主流製程如3、5奈米貢獻居多。
供應鏈業者透露,台積電今年初已有序降低大陸廠布局,從人員配置、機台設備,都有所調整,預計整體影響不大。不過,究其背後戰略目的,要半導體業者完全選邊站的意謂相當濃厚。
半導體業者分析,「降低效率、增加韌性」將是供應鏈安全下的考量,美國政府要的是相關業者完全將資源往美國本土挹注;市場波動難免,中長期來看,半導體供應鏈重構及地緣關係,都將受到牽連。
美國政府最新措施,凸顯華盛頓對電子零件供應鏈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即便這些工廠是由三家非美國企業在外國所營運。
台北報導
半導體龍頭大廠台積電4月董事會通過台積電南京廠擴產案,經濟部投審會28日完成審查。在台積電提出不涉及增資、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及未來3年每年於國內投資6,000億至6,500億元等三大保證下,投審會同意通過擴產案。
在新冠疫情後,各項新興科技應用蓬勃發展,再加上全球車用晶片缺貨情況仍在,台積電著手規劃擴產。根據台積電提出計畫,這項擴產計畫預計設備器材將在2022年第一季到位,2022年第四季開始量產,期望在2023年中達到月產4萬片規模。
投審會在2016年2月時,核准台積電以累計美金10億元作為股本投資設立台積電(南京)公司一座16奈米製程之12吋晶圓廠。投審會副執行秘書呂貞慧表示,這次台積電將運用在中國大陸的現有資金,不會額外增資的情況下擴產;同時,台積電提出強化實體廠區及資訊存取等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以及未來三年每年於國內投資約新台幣6,000億至6,500億元,持續以台灣作為最主要先進製程據點。
另投審會28日也通過環球晶圓的對外投資案。環球晶以25億美元,增資新加坡GWAFERS SINGAPORE PTE. LTD.從事投資控股業務,並經由多層次投資的德國GL0BALWAFERS GMBH收購德國SILTRONIC AG(世創電子)70.27%股權,以擴大半導體事業規模,強化全球布局。
呂貞慧指出,環球晶計畫併購市占率第四的世創電子,兩家科技大廠合併後,預估產能增加一倍、營收提升75%,環球晶市占率也會超越日本勝高(SUMCO),提升至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信越(Shin-Etsu)。
由於這項強強聯手併購案會影響市占排名,呂貞慧解釋,後續還需經過包含台灣在內等多個國家的反壟斷審查,因此這項投資案附帶條件,就是如果有任何一個國家審查後反對結合、導致併購案沒有成立,環球晶就會提報董事會,也會另案向投審會申請計畫變更或註銷。
本周辦線上論壇,美中兩地投資建廠等四大話題受市場矚目
台北報導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將於2日(周三)舉行2021年線上技術論壇,此次線上技術論壇的主題,包括台積電先進製程技術、特殊技術、先進封裝技術,及產能擴充計畫與綠色製造成果等。其中,台積電3奈米建廠進度、2奈米研發成果、成熟製程擴產計畫,和在美國及中國等地的投資建廠進度,將是半導體業界熱門話題。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許多城市進入了封城狀態,全球經濟與社會經歷了巨大的動盪,但在家工作和遠距學習等趨勢隨之興起,加速了數位轉型,使得半導體產業的需求依舊持穩。台積電的首要考量是保護同仁的健康與安全,並且確保全球晶圓廠正常營運。
台積電先進製程持續推進,包括7奈米(N7)、7奈米強效版(N7+)、6奈米(N6)已在2020年進入第三年量產,並在智慧型手機、高效能運算(HPC)、物聯網(IoT)、車用電子等眾多應用產品中,看到非常強勁的需求。至於台積電5奈米(N5)2020年第二季進入量產,2021年持續提升產能,台積電提供更多強效版技術,例如4奈米(N4)技術延續5奈米家族的領先地位,預計2022年進入量產。
台積電3奈米(N3)技術將是5奈米之後的另一個全世代製程,在3奈米推出時將會是業界最先進的製程技術。相較於5奈米技術,台積電3奈米技術的邏輯密度將增加70%,效能提升15%,而且功耗降低30%。3奈米技術的開發進度符合預期且進展良好,未來將提供完整的平台來支援行動及高效能運算應用,預計2021年下半年開始量產。
台積電2020年推出3DFabric先進封裝平台,在一個技術系列下,將快速成長的三維積體電路(3DIC)系統整合解決方案統合起來,具有差異化的小晶片(chiplet)與異質性整合技術,提供客戶更優異的功耗效率、更大的運算密度,以及更小的尺寸外觀,同時縮短產品上市的時間。
台積電為3奈米打造的Fab 18廠第四期至第六期工程已加速趕工,2奈米晶圓廠將座落於新竹寶山也已展開建廠計畫。在海外投資部分,台積電已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和營運一座先進晶圓廠,將採用台積電5奈米技術,規劃月產能為2萬片晶圓,預計於2024年開始量產。而因應成熟製程產能供不應求,台積電也宣布將在南京廠建置月產能4萬片的28奈米製程生產線。
擬頒布「積體電路十條」優惠政策,台積電將成發展主力
綜合報導
中興通訊事件後,大陸從中央到地方正加速推動半導體產業。南京也將倚重台積電在當地的發展,擬頒布「積體電路十條」優惠政策,不僅將支持半導體產業的垂直整合及併購重組,還將建立高達200億美元的南京市半導體產業投資基金,規模之大可說領先大陸各地。
南京日報報導,南京市將頒布「關於打造積體電路產業地標的實施方案」,明確半導體產業發展目標。預計到2025年,南京市的半導體產業綜合銷售收入力爭達到1,500億元人民幣(下同),領先全中國。此外,在5G通信及射頻晶片、先進晶圓製造、物聯網和汽車電子等高端晶片設計等細分領域,要實現江蘇省第一、全國前三、國際知名等目標。
此外,南京市還將成立規模將達200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投資基金,藉以扶持相關產業發展。由於台積電12吋廠已入駐南京江北新區,並已在今年5月正式量產出貨,外界預估,台積電將成為南京半導體產業鏈發展的主要力量。
事實上,從今年4月大陸通訊設備大廠中興通訊遭到美國下達禁令以來,大陸為避免核心技術「遭人綁架」,多次表態將加速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其中半導體更是重中之重。
基於此,大陸中央和地方全面動起來,積極投入發展半導體產業。由中央發起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二期募資,在今年4月底時傳出募資金額已接近1,200億元。該基金主要用於支援大陸晶片產業,以協助降低對進口晶片的依賴。
地方的投入也不甘示弱。除了南京即將推出的半導體產業基金,上海日前亦推出規模達500億元的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分為100億元的裝備材料基金、100億元的設計基金、300億元的製造基金。
新浪財經報導,上海市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董事長沈偉國6月曾表示,目前完成簽約金額已逾200億元;未來,基金將跟進國內外高端晶片發展現狀,加快推進上海高端晶片的本土化進程。
新華社昨(15)日發表評論,1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面對新形勢,會議強調必須加快形成突破核心技術的新機制,培育多元化的創新力量,加快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