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訊

新聞日期:2024/10/29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擴CoWoS產能 矽品 再布局中科園區

台北報導 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投控28日公告,旗下矽品精密投資新台幣4.19億元,取得中科彰化二林園區土地使用權,據供應鏈消息指出,矽品此次在中科取得土地,主要是為擴大CoWoS先進封裝產能。 日月光投控28日公告,集團旗下公司矽品向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承租中科二林園區土地使用權,土地使用權資產金額約4.19億元,租期長達42年。日月光投控表示,矽品主要是因應營運需求。矽品先前已傳出因應客戶需求進行產能規劃,將擴大投資二林廠產能,業界傳出,矽品再布局中科園區,主要為擴大先進封裝產能。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今年曾在法說會提到,CoWoS先進封裝產能持續吃緊,台積電持續擴充CoWoS先進封裝產能,自家產能目標今年翻倍以上成長,明(2025)年也會持續努力,收斂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距;但由於產能仍存在缺口,因此,當時台積電也指出,產能缺口已擴大委外至專業封測代工廠,希望相關業者幫忙。 國內半導體供應鏈業者先前就預期,全球半導體封測龍頭日月光投控因同步掌握先進封裝技術能量,成為台積電解決目前CoWoS先進封裝產能吃緊的最佳夥伴,市場已預期,日月光將迎來更多台積電先進封裝的外溢訂單,推升今年營運表現。 半導體供應鏈消息指出,矽品這次在中科二林園區擴大承租土地使用,主要就是為擴大CoWoS先進封裝產能,尤其日月光投控旗下日月光和矽品,在CoWoS-S先進封裝後段的oS製程與台積電密切合作,明年營運可望持續受惠。
新聞日期:2024/10/28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張忠謀神預言 再算台積奇蹟

全球化凋零、神山成地緣政治下兵家必爭皆成事實 有信心「最優秀團隊」克服萬難新竹報導 台積電法說會上繳出極佳的經營成績,但也傳出疑似先進AI晶片流入華為事件,引爆「晶片門」危機。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6日指出,最嚴峻的挑戰就在眼前,三年前他斷言,「全球化已死、世界自由貿易已死」,五年前運動會上他預言,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下兵家必爭之地,皆已成為事實。 話鋒一轉,張忠謀強調,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仍要繼續求發展,他相信這個挑戰會成功,擁有最優秀團隊的台積電,一定能創造奇蹟。 台積電26日於竹北體育場舉行運動會,這是董事長魏哲家首度主持運動會。 當張忠謀偕夫人張淑芬抵達會場後,員工夾道歡迎,張忠謀則率領團隊進場,帶領員工高喊「我愛台積、再創奇蹟」,讓整場活動邁入最高潮。 台積電的老戰友們,包括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宏碁集團董事長陳俊聖、漢民科副董事長許金龍、敦泰董事長胡正大、前台積電財務長張孝威等人也齊聚一堂,展現人才濟濟、承先啟後的雄厚實力。 今年93歲的張忠謀仍神采奕奕。他強調,運動會是他一年當中最興奮的一天,尤其今年,在技術領先、製造卓越及客戶信任三大支柱下,台積電營運再創奇蹟,又是破紀錄的一年。但他也強調,嚴峻的挑戰就在眼前,但他相信在最優秀團隊領導之下,台積電能夠克服萬難。 台積電海外廠的建置進度也傳來佳音。美國亞利桑那新廠初期試產晶片的良率表現,優於台灣同類型工廠約4個百分點,被視為美國推動晶片法案、實現半導體本土製造的一大進展;此外,日本熊本一廠將於2024年第四季開始量產,二廠已開始整地,預計2025年第一季開始建廠,並於2027年量產。 至於位於德國德勒斯登的歐洲廠,將於2027年底前開始營運,預估成本超過100億歐元(108億美元),將導入28/22奈米平面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以及16/12奈米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製程,規劃初期月產能約4萬片。 台積電自1994年9月5日掛牌30年以來,市值一直狂奔至21.67兆元,大增367倍,平均一年大增十倍,外資持股比率達73.88%,創始股東的國發基金目前持股達165.37萬張,持股比率6.38%,此外,新加坡政府基金、挪威主權基金、富邦人壽等均是台積電的前十大股東。
新聞日期:2024/10/25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SEMI:矽晶圓復甦可期

【綜合報導】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表示,今年半導體矽晶圓出貨量預料將維持疲軟態勢,明年隨隨著需求復甦,出貨量可望回升約10%,強勁的成長格局將維持到2027年,屆時將刷新歷史紀錄,法人看好將有利環球晶、台勝科、合晶等台灣相關廠商營運回升。 今年半導體矽晶圓市場持續受到汽車、消費性電子應用等需求低緩影響,整體情況不如年初估計來得樂觀。 法人指出,今年半導體矽晶圓市況不佳,環球晶、台勝科、合晶等台灣相關廠商營運同受影響,隨著庫存調整告一段落,市況明年開始復甦,環球晶等業績也將跟著撥雲見日。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先前預期,今年底前應可見到半導體矽晶圓產業的庫存情況變得較為健康,明年市場需求應該會比今年好。 【2024-10-25/經濟日報/A11版/產業】
新聞日期:2024/10/25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成熟製程產能增 價格承壓

估明年全球十大代工廠產能提升6%、產能利用率75% 台北報導 根據TrendForce最新調查,受中國IC國產替代政策影響,中系晶圓代工廠將成為成熟製程增量主力,預估2025年全球前十大成熟製程代工廠的產能將提升6%,但價格走勢將受壓抑。市場法人認為,受到中系晶圓代工廠競爭影響,台灣三大成熟製程廠聯電、世界先進及力積電,2025年營運不易展現顯著的回升力道,近日台積電股價走強,三大成熟製程廠24日股價同步破底。 根據TrendForce最新調查,受中國IC國產替代政策影響,2025年中系晶圓代工廠將成為成熟製程增量主力,預估2025年全球前十大成熟製程代工廠的產能將提升6%,但價格走勢將受壓抑。 TrendForce表示,目前先進製程與成熟製程需求呈現兩極化,5/4nm、3nm因AI server、PC/筆電 HPC晶片和smartphone新品主晶片帶動,2024年產能利用率滿載至年底。28nm(含)以上成熟製程僅溫和復甦,今年下半年平均產能利用率較上半年增加5%至10%。 地緣政治導致供應鏈分流,催化全球成熟製程擴產。2025年各晶圓代工廠主要擴產計畫包括TSMC於日本熊本的JASM,以及SMIC中芯東方(上海臨港)、中芯京城(北京)、華虹半導體Fab9、Fab10和合肥晶合集成的N1A3。 2025年智慧手機、PC/筆電、server等終端市場出貨有望恢復年增,加上車用、工控等歷經2024全年的庫存修正後出現回補需求,都將成為支撐成熟製程產能利用率的主要動能,TrendForce預估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明年的成熟製程產能利用率將小幅成長至75%以上。 展望整體2025年代工價格走勢,由於既有成熟製程全年平均產能用率不到80%,加上新產能亟需訂單填補,預估成熟製程價格將繼續承受壓力,難以漲價。多數市場法人也認為,2025年成熟製程晶圓廠營運不易展現顯著的回升力道。 近日台積電股價一度創下歷史新高1,100元,但三大成熟製程廠則明顯弱勢,其中聯電在外資賣壓下,股價近日連續破底,24日收盤跌破50元關卡,來到49.9元;世界先進24日收在97.9元,也寫逾五個月新低;力積電24日則是收19.7元,逾一個月新低。
新聞日期:2024/10/25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明年起徵碳費!彭啟明:台積年繳10億 全台最大戶

台北報導 環境部明年起徵碳費,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指出,台積電是全台排碳最大戶但積極減碳下,目前推算約繳10億多,應是國內碳費繳最多的企業;而台電、中油則約5億左右。 彭啟明也坦言,碳費制度仍有盲點,碳費是繳錢給政府一筆錢,「通常政府拿錢比較沒效率,不如透過建立生態系的方式,與國際接軌。」所以,一定會在四年內推動總量管制的排放交易,預計明年6月將帶領「先行者」啟動試行。 彭啟明表示,目前碳費徵收對象共500廠、281家公司,其中有141家為上市櫃公司,已看過每一家上市櫃公司ESG報告,企業減碳目標比政府積極,除非ESG報告是假的,否則不擔心台灣的產業,他說,「明年可以觀察潮水退去,就知道哪家的ESG報告是『作文比賽』了。」 彭啟明指出,台積電是全台排碳量最大的,要繳納的碳費也可能是全台灣最多的,但台積電可適用優惠費率每噸100元,因此約需繳納逾10億元碳費,雖然台積電也很在意在台灣繳納的碳費是否高於國際,「10億碳費相比其年營收仍是很小的數目。」 近期亞馬遜、Google和微軟等公司相繼簽約買核電,彭啟明也透露,他和台積電相當熟識,也曾建議台積電投資電廠減碳,但台積電仍選擇專注本業;此外,台積電設定2040年淨零、高於政府目標,在相關買綠電和買本土碳權的計畫,都沒有停下腳步。台電、中油也要繳5億 關於台電,彭啟明表示,台電的繳費排放量是計算自身廠內使用、輸配電線耗損電力,評估約1,000萬噸左右,他曾問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是否會提出自主減量計畫,曾文生表示,「台電輸不起、一定要做國營事業第一」,估算台電要繳納碳費約5億,而中油也是5億左右。彭啟明還說,台化原本要繳13億碳費,但若努力減碳可變成繳1億多,這才是他樂見的。
新聞日期:2024/10/24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工業製造業生產 連七紅

9月同寫雙位數成長 AI需求強勁推升 積體電路指數創高 汽車產業連五月下滑【台北報導】人工智慧、高速運算與雲端資料服務等需求持續強勁,激勵資訊電子產業生產動能,經濟部昨(23)日公布9月工業生產指數99.51,年增11.22%,製造業生產指數為99.4,年增12.11%,皆為連續七個月正成長。 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表示,因AI等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擴增,對半導體高階製程及伺服器等供應鏈需求暢旺,加上進入歐美年終消費旺季,預期製造業生產持續呈正成長,全年更可望維持兩位數成長,將可擺脫過去兩年負成長走勢。 黃偉傑表示,9月製造業生產表現亮眼,電子零組件業年增19.03%貢獻最大,其中積體電路業生產指數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3.77%,主因受惠於AI需求強勁,推升12吋晶圓代工持續成長。 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亦受惠於AI,加上手機鏡頭訂單挹注,生產指數創歷年同月新高,年增32.41%。 傳產貨品方面,黃偉傑表示,全球市場需求動能不如預期,加上受低價進口鋼品及海外化學品產能開出影響,廠商以產線排修減產因應,致基本金屬業年減0.39%、化學材料及肥料業年減2.34%。機械設備業則受惠新興科技應用擴展,帶動半導體生產用設備及零組件持續增產,年增1.08%。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及其零件業年減15.28%,為連續五個月負成長走勢,且年減幅度擴大。黃偉傑表示,主因受部分車款之零件短缺以及改款前之產線調整,加上汽車零件因客戶調節庫存而訂單縮減。 黃偉傑解釋,今年以來受到進口車排擠,國產車掛牌數呈年減;原本國產電動車表現尚可,但9月也轉弱減產,主要是受到經濟部國產車零件在地化政策影響,致部分零組件短缺或國內替代零件尚須驗證等,致整車生產衰退。 【2024-10-24/經濟日報/A4版/焦點】
新聞日期:2024/10/24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先進封裝 明後年主打星

預見手機晶片3奈米→2奈米迭代瓶頸,超前部署雙軸策略,CoWoS營收占比將達3成綜合報導 手機晶片大戰如火如荼開打,三大廠精銳盡出、各領風騷,高通、聯發科、蘋果各自擁護者,皆採用台積電第二代三奈米N3E製程打造,越發考驗IC業者自身設計、架構能力。供應鏈透露,截至目前為主,明年尚未有手機晶片採用2奈米,旗艦級晶片依舊以3奈米製程,儘管為第三代N3P,然而理論速度並未明顯提升。 針對該情況,台積電透過先進封裝打造另一大獲利來源,明、後年由封裝業務衝刺營運。 明年的手機旗艦晶片仍採用台積電3奈米製程,不過會從今年N3E提升至N3P製程。依據台積揭露訊息,相對N3E製程N3P在理論速度提升5%,功耗則下降5~10%,電晶體密度提高4%;因此業界預估,明年手機SoC還是有所提升的,但幅度並不會太大。 業者表示,採用3奈米成本為最大考量,今年安卓陣營旗艦機種價格皆有調漲,但市場熱度依舊不減,以vivo x200首發來看,銷量並未受到影響。 供應鏈指出,3奈米流片費用約為6.5億美元,2奈米更加高昂,現階段僅蘋果M系列晶片切入,並搭配SoIC先進封裝技術、領銜行業。 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指出,現在仍有非常多客戶對2奈米有興趣,相對3奈米同期需求更多,但他也不諱言Chiplet會成為2奈米的替代方案而減少對2奈米的需求。業界分析,台積電早已預見該情況,因此積極發展先進封裝,不只是CoWoS,SoIC、Chiplet小晶片封裝,會使台積突破先進製程極限。 先進封裝已占台積電營收之7%~9%,計入未來五年將在先進封裝上的大幅投入,將成為台積營運第二隻腳。法人分析,台積電CoWoS的月產能今年將達到每月3.5~4萬片Wafer、明年將成長至8萬片,2026年可望達到14~15萬片,未來占到3成營收,毛利率同步追上平均水準,有效延續摩爾定律。 業內人士點出,從台積電年報可看出,重大風險從外部競爭移轉至地緣政治,這顯示進入行業龍頭之後的發展,將缺少來自外部強力競爭;追求卓越、超越自己,避免擠牙膏是台積步入下階段最大阻力。
新聞日期:2024/10/23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聯合報

半導體業者:台積領先地位難撼動

【台北報導】外傳英特爾計畫結盟三星,挑戰台積電晶圓代工龍頭地位。半導體業者表示,此消息已傳出一段時間, 不過,此結盟宛如同樣參加百米比賽跑者,兩個都跑輸冠軍,無論如何合作,再怎麼跑還是無法跑贏領先者。英特爾與三星結合,並不會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還是難撼動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領先地位。 半導體業界表示,英特爾和三星目前應該都有這樣的構想,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今年五月來台參加電腦展,回程即傳出可能繞道南韓與與三星會長李在鎔直接見面,洽談雙方在晶圓代工的合作。 業者分析,英特爾和三星目前都欠缺台積電堅強的客戶群及穩定下單量,無法透過客戶下單縮短先進製程學習曲線,但三星擁有率先量產環繞閘極(GAA)能力,英特爾則具備優於台積電的Foveros平台先進封裝技術,而未來先進製程有相當大比重須將記憶體與先進邏輯晶片透過3D IC或矽光子技術進行整合,英特爾和三星在邏輯和記憶體生產各擁優勢,而三星被南韓SK海力士奪去先進的HBM,未來進入HBM4以後,得以靠擁有先進製程廠能同時整合兩種不同製程晶片,這也讓兩家公司認為可以藉結盟之力,分食龐大AI商機。 不過,目前英特爾除了不能自己生產HBM外,不論在先技術邏輯製程及後段封裝,實力均遠在三星之上,除非英特爾遭遇重大的財務壓力,否則應不會真心把領先三星的技術,協助三星成為未來的潛在對手。面對英特爾極欲擺脫晶圓代工事業龐大虧損壓力,三星大可表態出面承接,三星打的算盤,應是希望英特爾能協助三星在先進封裝的技術提升,而非全面的合作。 【2024-10-23/聯合報/A8版/財經要聞】
新聞日期:2024/10/23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聯合報

台日半導體合作破局 黃崇仁:力積電擔不起日要求

【台北報導】力積電與日本SBI控股會社於日本合作設立十二吋晶圓廠計畫破局,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表示,事件真正原因是「日本政府要求力積電做出非常大的承諾,我們承擔不起,我根本做不到、也不能做」。 黃崇仁昨天主持法說會,特別針對終止與SBI合作提出說明。他說,與SBI簽署合作備忘錄後的一年間,均未看到SBI提出財務規畫,經三次請益日本經濟產業省,得知申請補助必須以力積電名義且在量產後保證營運十年,而所獲的一千四百億日圓補助款將全落入力積電無法掌控的公司,這樣的保證將讓力積電背負重大責任,與當初力積電以技術授權協助建廠的宗旨悖離,且牽連後續法律、經理人責任、甚至力積電在台灣的聯貸案甚大,因此董事會決議終止。 黃崇仁昨神情落莫地進入法說會會場,和去年六月與SBI在日本宣布合作設立晶圓廠回台舉行記者會時,興奮地宣布力積電啟動Fab IP新營運模式,判若兩人。 對於原本被視為台日半導體合作重要指標案告吹,SBI控股社長北尾吉孝日前甚至透過臉書指控黃崇仁毫無誠信可言,黃崇仁說,「這件事我已不想再得罪人」,但他話鋒一轉,表示「日本政府要求力積電做出非常大的承諾,我們承擔不起,我根本做不到、也不能做」。 黃崇仁說,力積電的海外發展策略主軸是收費協助建廠、技術移轉和人才培訓的Fab IP模式,但在SBI力邀下,他當時即表達願從這案子收取的服務費、技轉金等提出一部分,以占有少數股權的方式參與投資日本晶圓廠。在北尾吉孝遊說下,日本經產省去年即表達對此建廠計畫的政策支持,力積電也協助SBI選定宮城縣仙台市附近的建廠用地。 黃崇仁透露,隨整個評估作業的深入並參考國內友廠在日本的經驗,力積電發現當地的建廠、營運成本比台灣高出四倍,以成熟製程為主力的新廠雖獲日本政府補助,未來營運壓力還是很大。因此,力積電清楚告知SBI市場實況,並多次要求SBI提出籌資、行銷等營運計畫,以進行投資評估。但截至今年七月,SBI始終沒有拿出相關計畫文件供力積電評估。 此外,去年就向日本政府申請補貼的SBI直到今年一月十八日才告知力積電,政策要求新廠必須連續量產十年以上。黃崇仁指出,為求慎重,力積電主管三度到東京,與經產省主管官員確認補貼政策及責任歸屬,日本官員說明金融背景的SBI沒有半導體營運經驗,必須由力積電保證日本新廠連續十年量產。後經徵詢會計師與律師相關責任歸屬,牽連後續法律、經理人責任、甚至力積電在台灣的聯貸案甚大,因此董事會決議終止。 黃崇仁指出,台日合作破局是個雙方都不樂見的結果,但經營企業本來就是要面對變化和挑戰,力積電珍視與SBI共同合作的經驗,買賣不成仁義在,他只是基於經營企業的誠信和維護股東權益的責任,做該做的事。 【2024-10-23/聯合報/A8版/財經要聞】
新聞日期:2024/10/22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國內碳交易啟動 每噸2,500元起跳

【高雄、台北報導】台灣邁入「碳有價」時代,碳交所昨(21)日表示,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已上架六個專案、共6,080噸碳權,每噸2,500元至4,000元,期待三到四年後,台灣也將過渡到總量管制碳交易制度(ETS), 讓減碳發揮更大效益。 環境部表示,國內碳交易制度設計上僅允許交易一次,交易資訊皆須完整公開,確保碳權品質,避免漂綠疑慮。據統計,從2015年溫室氣體抵換專案以來,共核發2,559萬噸碳權,扣掉已註銷部分,剩約1,867萬噸,將是可能進入市場交易的活水,不過考量企業可能惜售,實際有多少進入交易仍待觀察。 臺灣碳權交易所昨日在高雄舉辦「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啟動典禮暨企業分享會」,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目前六案可交易的減量專案,從農業、石化業、鋼鐵業、客運業甚至服務業都有,國內碳權交易平台除協助企業更有效率媒合,也期待創造減碳誘因。 首批上架國內碳權包含漢程客運、中鋼、台北101大樓、奇美實業、漢寶農畜產企業等共六項專案。上架交易量最大的是奇美實業的天然氣替代重油抵換專案,共5,000公噸,每公噸交易金額為2,500元;中鋼鋼胚熱進爐節能抵換專案則上架200公噸,每噸4,000元。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國內碳權法定用途,包括環評增量抵換以及抵減碳費。例如廠商若要擴廠,所新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有十分之一用國內碳權抵換;另一個則是抵減碳費,長期來看,這是一個剛性需求。 至於月初開放交易以來,迄今尚無成交,除了碳費尚未開徵,目前主要的擴廠包括半導體上、中、下游產業,因規劃時間較長,同時業者也會觀望碳權交易情形,以及評估是否自行進行減量,仍須時間。另外許多企業因有擴廠需求等,所取得碳權也會留作自用而惜售。 【2024-10-22/經濟日報/A2版/話題】
×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