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訊

新聞日期:2025/09/09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半導體新戰場 輝達揪台積電 搶攻CPO

波若威、弘塑、辛耘、旺矽等台廠,有望成為最大贏家

台北報導
 人工智慧(AI)運算需求爆發式成長,共封裝光學(CPO)技術成為半導體產業新戰場,2026年將切入輝達Rubin系列,產值上看百億美元。SEMICON Taiwan 2025前夕,矽光子國際論壇率先揭開序幕,台積電與輝達(NVIDIA)再度攜手,搶攻AI資料中心超級運算龐大商機。
 法人分析,隨著輝達Rubin架構與CPO技術大舉導入,相關台廠有望成為最大贏家。其中,波若威、光聖在光纖元件與連接器領域具備領先地位;志聖、弘塑、辛耘則切入封裝與測試設備供應鏈;旺矽、穎崴掌握高速測試解決方案。這些公司不僅有望直接受惠輝達與台積電的合作,也可能因CPO標準化後,進一步進入國際資料中心供應鏈。
 去年被視為矽光子產業「啟蒙年」,台積電研發副總徐國晉表示,隨技術進展,未來幾年矽光子需求可望呈倍數成長。矽光子最大價值在於提升能源效率,目前台積電已在多項技術上取得突破。
台積電處長黃士芬指出,AI運算的發展導致「記憶體牆」效應日益嚴重,傳統電氣互連無法應付超大規模資料傳輸。矽光子則能透過三路徑擴張:波長分工多工(WDM)、單波長速率提升、先進調變技術。其中,馬赫-曾德爾調變器(MZM)適合高速高功率場景,微環調變器(MRM)則兼具小尺寸與高密度優勢,成為CPO實現高效傳輸的核心元件。
黃士芬強調,台積電已建立完整製程設計套件(PDK),涵蓋波導、分光器、波長合波器等模組,顯示其在光子積體電路(PIC)製造的技術實力。隨著異質整合與先進封裝成熟,台積電正積極推進光學解決方案的落地。
 輝達打造多重網路架構,包括NVLink用於連接GPU晶片、InfiniBand和Spectrum-X乙太網用於擴展運算基礎設施,而台積電提供輝達最強火力支援。輝達網路部門資深副總裁Gilad Shainer指出,輝達的Rubin架構所採用之CPO,利用微環調變器,將功耗效率提升3.5倍,網路彈性提升10倍。未來CPO技術透過將光學引擎直接整合至晶片封裝中,大幅縮短訊號傳輸距離、降低功耗並提升系統密度,成為解決AI運算瓶頸關鍵技術。
市場數據也呼應這股熱潮,法人指出,若Rubin架構全面導入,最快2026年起將形成百億美元級新藍海,2030年CPO占高速資料傳輸解決方案比重可望突破50%,將帶動矽光子元件、先進封裝與網路設備廠同步受惠。

新聞日期:2025/08/21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旺矽瞄準CPO測試 大啖新藍海

AI、HPC及先進製程需求增,除強化MEMS探針卡產能外,已與客戶合作開發光電測試專案

台北報導
 旺矽(6223)20日舉行業績發表會,董事長葛長林表示,隨AI、HPC及先進製程需求爆發,探針卡及測試設備後市成長可期,公司將持續大幅強化MEMS探針卡產能,預計明(2026)年初自製探針月產能達200萬針,同步推進共同封裝光學(CPO)測試布局,搶攻AI與先進封裝應用帶來的新藍海。
 葛長林強調,近兩年公司產能供不應求,導致交期延長、訂單外溢,為改善情況,旺矽正積極擴產並提升自製率,除探針與載板已全數自製外,PCB也規劃2027年上半年量產,屆時自製率將達五成,有助縮短交期並鞏固高毛利結構。
 旺矽營收結構中,探針卡占比逾70%,設備約25%。探針卡方面,公司在客戶端普遍是第一供應商,訂單比重達6至8成,市場地位穩固;隨晶片測試環節愈趨複雜,需求增加,測試介面市場前景看好。設備業務方面,Thermal高低溫測試設備全球市占率已逾50%,先進半導體測試(AST)訂單量亦快速成長,惟短期仍受關鍵零組件交期半年影響,不過公司已投入自製植針機研發,預計今年下半年導入工廠試用,未來營收貢獻可期。
 光電測試領域,雖LED需求低迷,但旺矽憑藉光學技術優勢,已與客戶推進CPO應用,特別是在台積電預計2026年量產CPO背景下,旺矽進度受市場高度關注。
 葛長林指出,矽光子測試難度在於如何同時處理電與光訊號,公司已與客戶合作開發專用方案,目前互動順利,未來若完成認證,有望成為成長新動能。
 針對關稅,葛長林坦言,近期雖在美擴大銷售與服務據點,但製造仍以台灣為主,僅少部分出口美國,關稅將由客戶吸收,營運影響有限。法人認為,旺矽受惠AI、高頻寬記憶體(HBM)、先進封裝等趨勢,加擴產及自製率提升,全年營收可望維持雙位數成長,後市成長潛力看俏。旺矽上半年稅後純益13.52億元、年增44.37%,每股稅後純益14.35元,雙創同期新高。毛利率與營益率也提升至57.87%與31.36%,展現營運動能。

新聞日期:2025/08/19  |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聯合報

半導體赴美投資 2大考驗

川普高關稅 環球晶提早設廠受惠 英特磊:保持高毛利、管理模式是挑戰
【美國德州達拉斯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十五日放話,將在未來兩周內制定半導體關稅,稅率恐將上看百分之三百。面對川普新政,台灣科技大廠早早啟動設廠計畫,第一波赴美設廠的環球晶不受其害、反受其利,已先拿到晶片法案補助,意外成為政策受惠對象,而台灣上櫃公司英特磊董事長高永中則認為,雖然半導體關稅目前尚未定案,但只要是美國發展需要的,川普仍會想辦法免稅。

「二○二五美國台灣形象展」上周於德州達拉斯舉辦,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也在展會期間參訪英特磊、環球晶德州廠。

黃志芳指出,台美經貿關係過去長期以來是由台灣扮演出口角色,由台灣供應美國電子消費品、傳產製品,但從幾年前開始,台積電宣布在亞利桑那州投資、環球晶來到德州投資之後,台灣現在已經變成美國前十大投資國,而這也成為台美經貿關係一個很重要的新主軸。

環球晶總經理英格蘭(Mark England)指出,環球晶德州廠是美國第一座量產十二吋先進製程矽晶圓的製造廠,不僅供應台積電,也供應德州鄰近的半導體廠,加上川普可能推動英特爾俄亥俄州建廠計畫,英格蘭認為,這對於環球晶而言,也是好事一樁,代表他們也將能服務更多的客戶,環球晶作為「First Mover」,與台積電等大廠建立合作關係,也將推動美國本地半導體產業發展。

英格蘭表示,美國本地的矽晶圓供應鏈仍有缺口,而環球晶希望能夠填補供應鏈中的缺口。半導體產業目前全球產值已經來到六千五百億元,在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帶動下,半導體產值未來將有望突破一兆美元,而半導體產值的一切基礎,也是架構在矽晶圓之上,環球晶在這之中也扮演了一個全世界不可或缺的角色。

台灣上櫃公司英特磊主要業務為化合物半導體,一九九九年成立時,總部即設立於美國德州達拉斯。提到半導體關稅議題,董事長高永中認為,雖然半導體關稅目前尚未定案,但只要是美國發展需要的,川普仍會想辦法免稅。

愈來愈多台廠赴美設廠,高永中建議,若台廠要赴美,一定要不斷研發新品、保持高毛利,以穩定企業營運。此外,員工也不可能全部從台灣調來,「那是不切實際的」,企業要融入美國文化,不能使用台灣管理模式來管理美國員工。

【2025-08-17/聯合報/A7版/財經要聞】

新聞日期:2025/08/19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環球晶12吋晶圓營收 明年占比達三分之二

台北報導
 矽晶圓大廠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表示,該公司近兩年於六國同步擴產,強化12吋晶圓產能,預計2026年營收與產能比重,將達到三分之二,成為公司主力,並改善公司獲利結構。
 徐秀蘭18日於櫃買中心舉行的法說會中指出,全球半導體庫存已趨健康,復甦關鍵在政治不確定性消退與新需求浮現。
 她點名,AI資料中心、機器人、AI筆電換機潮,將成為推動半導體產業成長的三大動能,而電動車價格下探,也有望帶動消費需求。
 法人關切環球晶美國廠建廠成本及相關補助。徐秀蘭指出,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補助,屬於政府補助,如環球晶獲得的4.06億美元,其中,2億美元已入帳。
 此一補助,會計上不認列為營收,而是沖減固定資產成本,進而降低折舊費用,效果是分年改善獲利,而非立即反映在損益表。
 其次是AMIC(先進製造投資抵減),稅率2025年前為25%,2026年起提高至35%。
 與台灣需待企業獲利後,才能抵減不同,美國可選擇立即兌現,即便工廠尚未獲利,也能將稅額抵減直接入帳為現金,認列於「其他收入」或「政府補助收入」,影響損益表。AMIC對企業而言,具備更高的靈活性與即時現金效益。
 徐秀蘭指出,美國新廠建置成本約為亞洲的四倍,即使加計CHIPS Act 10%與AMIC 35%補助,最多也只能抵銷一半的成本差距。
 她透露,美國新廠折舊率約25%,明顯高於亞洲舊廠的6%,但隨著時間與供應鏈成熟,差距可望縮小至兩倍。
 長期而言,美國具免稅與政策優勢,將吸引更多廠商落地設廠。

新聞日期:2025/07/09  |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上月業績快報 中美晶環球晶增逾一成

【台北報導】
太陽能廠中美晶(5483)與旗下半導體矽晶圓廠環球晶昨(8)日公布6月業績,都是月增逾一成;而中美晶今年上半年營收表現是歷年同期次高水準。

中美晶6月合併營收71.61億元,月增12.7%,年增5%,站上近18個月高點;第2季合併營收202.31億元,季增4.4%,年增1.6%,為近六季高點;上半年合併營收396.04億元,略優於去年同期。

中美晶提到,內需市場需求不振,不過太陽能電池已通過海外客戶驗證,預計將逐步放量;再生能源服務方面則是售電業務快速成長,目前集團已簽訂的長期售電合約累計規模可觀,預期相關收入有望顯著成長。

環球晶6月合併營收為57.17億元,月增14.1%、年增7%,為近八個月高點;第2季合併營收160.07億元,季增2.6%、年增4.4%;上半年合併營收316.02億元,年增3.9%。

【2025-07-09/經濟日報/C5版/上市櫃公司】

新聞日期:2025/06/18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環球晶:RE100提前十年達陣

綠色轉型雙軌並進,達成旗下100%使用再生能源目標

台北報導
 環球晶17日宣布,將集團旗下所有子公司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目標,自原訂的2050年大幅提前10年至2040年。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表示,環球晶正式宣布將集團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提前10年達成,充分展現環球晶加速綠色轉型的行動力。
 環球晶將RE100目標時程大幅提前10年,為加速實現100%再生能源的目標,環球晶展開雙軌並進的策略。
 在日常營運方面,除了降低既有設備的能源消耗,持續優化重大耗能設備的使用效率,全球據點也配合公司能源轉型藍圖,透過裝置太陽能板、導入替代潔淨能源、簽訂購電協議(PPA)、購買再生能源憑證(RECs)等多元策略,協助集團提前達陣RE100目標。
 環球晶丹麥廠於2025年正式啟用自建太陽能電廠,成全球首座使用自發自用100%再生能源的半導體長晶工廠,並可將剩餘再生能源回饋至當地電網,成為率先達陣集團RE100目標的生產據點。
 環球晶全球生產據點,包括台灣、日本、韓國等廠區陸續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積極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環球晶新建廠區與產線亦於興建時期,便導入各項節能設備,並綜合運用各項綠色方案,全方位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美國德州新廠、密蘇里廠及義大利廠新擴產線,預計將於量產階段以100%再生能源來製造全球最先進的矽晶圓。
 其中,義大利廠透過參與當地政府的「能源釋出(Energy Release)」計畫,預計每年可用穩定的價格(與烏俄戰爭前市價水準一致)取得約4.2萬MWh的再生電力,同步透過簽訂再生能源電力購售協議(PPA)、建置太陽能設施等措施,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同時,廠區亦將強化既有汽電共生系統效能,以優化電力、熱能和冷卻水使用效率,另規畫逐步以生質甲烷取代天然氣,並回收製程廢氣中的氫氣,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2024年度義大利廠的再生能源使用率已達34%,預計2031年全面實現RE100里程碑。

新聞日期:2025/06/13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再生晶圓熱 台日廠擴產搶市

昇陽半預計今年底月產能達80萬片,中砂、辛耘則分別於下半年月增3萬片及5~6萬片

綜合報導
 全球半導體產業加速邁向先進製程,再生晶圓需求快速攀升。日本再生晶圓龍頭RS Technologies,以及台灣廠商昇陽半導體(8028)、中砂(1560)與辛耘(3583)皆積極擴產,搶攻市場新商機。
 根據RS Technologies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財報,該公司再生晶圓與矽晶圓同步放量,單季營收176.16億日圓,年增14.7%。
 其中,再生晶圓事業部年增高達26.4%,顯示高品質再生晶圓市場需求強勁。該公司表示,將持續推動全球擴產計畫,目標於2027年前,將全球月產能由2024年的63萬片,提升至100萬片,涵蓋日本、台灣與中國大陸等產線。
 台廠再生晶圓領域中,昇陽半、中砂、辛耘為市占前三大業者。其中,昇陽半導體擴產力道強勁,預計2025年底月產能將達80萬片,並於2026年底進一步擴至95萬片。
 中砂則規劃2025年下半年擴增月產3萬片,2026年下半年再增7萬片,總月產能將達40萬片。
 辛耘目前月產能約為16萬片,已自2024年起啟動擴產計畫,預計投資約14.5億元,分兩期擴建再生晶圓產能,第一期預計2025年底完成,將新增月產5~6萬片,月產能擴至22萬片左右;第二期則視市場與客戶需求再擴6萬片。法人看好在市場需求強勁推升下,辛耘產能利用率今年有望逐步達到滿載。
 除再生晶圓外,承載晶圓需求亦迅速崛起。該晶圓廣泛應用於晶背供電製程,提供機械支撐,使晶圓可翻轉與極度薄化,加工後甚至可能成為終端晶片的一部分。由於無法重複使用,對材料品質與製程參數要求極高。
 與一般再生晶圓相比,承載晶圓在厚度控制、潔淨度、平坦度及熱穩定性方面標準更高,且須具備良好鍵合適應性,其單價為普通再生晶圓的三倍以上。
 隨著晶片製程節點持續推進,導線層(Metal Layer)數量與設計複雜度提升,擋控片與承載晶圓用量同步增加。
 晶背供電技術將由台積電於2026年下半年,在A16製程中正式導入,該技術透過奈米矽穿孔(nTSV)自晶圓背面傳遞電源至電晶體,有望提升晶片效能10~12%,並縮小面積 10~15%,成為推進2奈米以下製程的關鍵技術。
 法人指出,隨著半導體供應鏈加速在地化與先進製程推展,再生晶圓與承載晶圓市場不僅具成長動能,單價也將提升,預期相關廠商同蒙其利。

新聞日期:2025/05/27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強攻AI 環球晶今年營運 要贏去年

隨庫存去化、海外新產能陸續開出...

台北報導
 矽晶圓大廠環球晶26日召開股東會,董事長徐秀蘭表示,儘管2025年仍面臨地緣政治、關稅與匯率等不確定性,但隨著庫存去化、海外新產能陸續開出,預期2025年營運表現將優於2024年。
 她強調,12吋矽晶圓為AI關鍵材料,公司「Plan B」全球擴產計畫,將為未來十年成長奠定基礎。
 徐秀蘭指出,2024年半導體景氣復甦不均,成熟製程回溫緩慢,僅AI需求強勁,影響矽晶圓出貨。不過,環球晶仍達成「營收季季高」目標。
 她進一步表示,邁入2025年,日本廠帶動出貨創高,美國德州、密蘇里與義大利廠已進入送樣階段,其中,美、義廠將100%採用再生能源,實踐「在地化」與「綠色製造」雙優勢,將帶動環球晶營收動能向上。
 針對擴產步伐,徐秀蘭表示,美國廠投資計畫將審慎推進,12吋產能擴充勢在必行,將依客戶需求與產能利用率調整步調。
 她也首次向股東系統性說明,該公司於2022年啟動的「Plan B」擴產策略,該案起源於當年併購德國世創(Siltronic)破局,轉而自建先進製程新廠,目前已在亞洲、歐洲與北美布局,兼顧效率與地緣風險分散。
 對於股東擔憂,在其他四大矽晶圓廠未同步擴張下,是否孤注一擲、面臨「孤軍深入」風險?徐秀蘭回應,目前仍處投入期,短期貢獻有限,但這是戰略上的必要選擇,「若現在不投入12吋,未來將無立足之地」。
 她強調,面臨地緣政治及美國潛在關稅威脅,更驗證分散產能、強化在地供應的重要性。
 她表示,「Plan B」對環球晶財報帶來短期壓力,但日本與丹麥新廠已開始貢獻營收,美義廠則預計自2025年底至2026年陸續開出。公司預期,未來五年12吋晶圓市占率將躍升至全球前三。
 環球晶目前在8吋以下市場市占率居冠,惟手機與車用MCU等成熟應用漸飽和,因此藉由12吋產品切入AI晶片、高頻寬記憶體(HBM)與先進邏輯製程市場,滿足國際大廠需求。

新聞日期:2025/05/19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環球晶在美投資 加碼至75億美元

台北報導
 環球晶美國新廠(GWA)12吋矽晶圓廠16日盛大開幕,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宣布,計劃追加40億美元投資,啟動GWA第三與第四期擴建,使美國總投資達75億美元。
 她表示,因應市場成長與美國政策支持,GWA將成為唯一在美生產先進晶圓的供應商,確保新一代技術所需晶圓供應」。GWA占地142英畝,規劃六期擴建,預計滿足未來十年美國晶片製造逾5,000億美元投資需求。
 環球晶美國新廠開始運作後,該公司已完成跨歐亞美三洲的完整布局,鞏固其作為全球第三大半導體晶圓供應商的戰略地位。
 徐秀蘭指出,GWA第一期已於2025年3月底小量出貨,預計第二季出貨量將優於第一季,且第三季有望進一步提升。由於部分產品為高階材料,驗證週期較長(約六至九個月),因此高單價產品預計最快於第三或第四季開始少量出貨。
 目前GWA主要客戶以美國在地半導體廠為主,尤其是IDM與先進邏輯晶片製造商。未來產能開出後,不排除依據全球需求情況,輸出部分產品至其他地區,特別是北美與歐洲的國際客戶,但以服務美國本土市場為首要。
 GWA總投資35億美元的第一與第二期已創造1,200個建築職缺與180個長期職位,預計2028年底前再招募650名專業人員。
 該公司總經理Mark England強調,GWA填補美國半導體供應鏈關鍵缺口,打造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作為美國晶片計畫(CHIPS for America Program)唯一全製程晶圓廠,環球晶獲商務部4.06億美元補助,強化美國製造業回流。
 德州州長Greg Abbott表示,GWA使德州成為全美唯一具先進矽晶圓製造能力的州,完善半導體生態系。德州謝爾曼市與德州政府提供土地、補助與稅務優惠,徐秀蘭讚揚其為「矽草原」藍圖關鍵。

新聞日期:2025/05/07  |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環球晶迎急單 營運添動能

受惠對等關稅90天緩衝期 董座徐秀蘭看好產能利用率提升 全年表現優於去年
【台北報導】
半導體矽晶圓大廠環球晶昨(6)日舉行法說會,董事長徐秀蘭透露,川普政府給予對等關稅90天緩衝期之後,環球晶迎來急單,若新台幣匯率不再有太大波動,本季營運有望比首季好,產能利用率也將提升。

徐秀蘭表示,現階段有客戶仍維持謹慎態度,但也有部分客戶認為「最糟的情況已經過去」。

她說,環球晶憑藉全球性規模、在地供應,以及產業維持向上潛力,今年營收表現應有望優於去年,惟仍需密切關注後續貿易政策與特定區域動態。

徐秀蘭透露,環球晶近期收到客戶端急單,要在對等關稅90天緩衝期內將材料運至美國,現在也在既有廠區外,在美國興建德州12吋新廠,在密蘇里廠新增12吋絕緣層上覆矽晶圓產能。徐秀蘭指出,這兩地新產能正在認證階段,尚未有營收貢獻,預期下半年相關進度將會加速。

展望本季營運,徐秀蘭表示,產能利用率應可略為提升,但折舊攤提金額也增加。更關鍵的是後續關稅可能帶來的影響,美國廠所需的材料不是100%美製,需要進口,如果附加關稅將導致部分材料成本提高,因此估計毛利率走勢可能持平。

徐秀蘭認為,全球總體經濟情勢仍充滿高度不確定性。對半導體產業來說,關稅與政策不確定性持續壓抑需求,面臨來自政策面的成本不確定性、消費需求疲軟,以及區域性投資可能重新配置所帶來的多重壓力。

徐秀蘭認為,半導體市場會逐步回穩,下游部分客戶釋出的訊號因應用而有差異,但趨勢逐漸轉趨正向。雖然整體動能尚未全面復甦,回溫跡象已逐漸浮現,隨著產業環境改善,矽晶圓需求有望逐步回升。

【2025-05-07/經濟日報/A5版/焦點】

第 1 頁,共 22 頁
×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