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劉文雄專訪 創新技術 制定2035藍圖 驅動研究員解決問題 前瞻部署 整合研發資源 設跨領域策略辦公室
【台北報導】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持續秉持「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的核心使命,並驅動研究人員改變思維,解決真正問題,在AI大浪潮時代運用AI協助台灣產業升級轉型。
工研院是台灣產業界的搖籃,率先在建立積體電路技術,並在建置台灣PC王國產業平台等扮演要角,催生台積電、聯電、台灣光罩等企業,亦累積近3萬件專利,開創半導體、綠能、生醫、AI等產業發展。
業界看好,工研院AI量能強大,在工研院協助下,將為台灣產業裝上AI翅膀,助力產業振翅高飛。
工研院7月歡慶52周年,院長劉文雄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暢談工研院在鼓勵創新、創業及推動智慧財產商業化,及捍衛IP防杜專利蟑螂等所做的努力及發展願景。
跨域協作
建立平台整合
他強調,工研院持續在全球變局中找答案,繼五年前訂定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之後,現今再以制定的「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做為引導未來技術布局方針。
以下為劉文雄專訪紀要:
問:AI當紅,工研院如何應對這波AI賦能的浪潮?
答:現今許多題目都需要跨領域,不再以傳統電光所、資通所、材化所等技術分類模式可以解決。面對AI大浪潮時代,我們深深認知AI絕非只是資通所、機械所的投入領域,因此,將AI拉到院部來,成立跨領域策略辦公室整合研發資源回應市場需求,由院長室的主管直接督導「AI策略辦公室」。
工研院自2018年起前瞻部署,陸續成立五大策略辦公室,以敏捷整合內外部資源、回應未來重大發展趨勢,並建立跨域協作平台。五大策略辦公室為:人工智慧應用策略辦公室、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及智慧綠能載具推動策略辦公室。以有效整合研發能量,快速提出市場導向的研發成果。
工研院的下一步使命當中,AI占很大比重,但非發展AI技術,而是運用AI協助台灣產業升級轉型。
AI並非特別的技術,而是要嵌入百工百業之中應用,會改變生活及產業。例如:發現同仁們近來寫email的英文都流利起來了,可見得大家都會利用AI的協助。
當AI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助手,產業也不例外。如果產業不隨著AI化改變,就會被淘汰。在這個重要的時間點,讓AI進入台灣的產業,讓其提升到某個程度。
工研院不忘發展生成式AI、大語言模式及小語言模式、邊緣計算等技術,但更要將技術應用在製造業,乃至於日常公文、會計、會議紀錄等,今年獲得2025愛迪生金牌獎,及今年工研菁英傑出研究獎金牌的「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就是運用AI有效抓漏的最佳例證。
智慧管網洩漏聽診系統可即時分析地底聲振訊號,快速識別與精準定位漏水,準確率高達98%,有效降低維修成本。技術已與台灣自來水公司合作,成功定位834處漏水點,每年節水逾1,094萬噸。且應用多元,除水管亦適用油氣管線監測。
必考三題
引導找出共識
另一項獲得工研菁英產業化貢獻金牌獎的「預兆診斷技術及應用服務」, 已應用於半導體、金屬加工等六大產業,出貨超過1,500套,服務逾200家企業。實績包含協助真空設備大廠建構智慧預警系統,成功防止晶圓報廢、營收提升逾20%。亦已授權國內感測器業者開發整合方案,打入半導體與光電供應鏈,取得千套訂單,展現AI預維市場潛力。
問:用什麼方式驅動研究人員改變思維?
答:透過不斷的提醒。這也可以從工研院如今發表技術成果的展示板,都已全面「一致化」揭露:價值創新、解決什麼問題?產業化效益等看出端倪。同仁們在發表成果之前,都得先回答上述三個必考問題,藉此引導研究人員由此方向思考。
工研院成立的宗旨,在於協助台灣產業,選定的研究題目必需是要解決市場上的問題。偏向純研究的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就非常羨慕工研院的定位,這三年來雙方交流密切,AIST希望能學習工研院如何走入市場、商業化,顯示從事市場導向的研發已達成共識。
問:工研院今年在愛迪生獎創下「三金三銀一銅」的新高好成績,當中的獲獎密碼為何?
答:愛迪生獎是獎勵技術創新,且創新的技術能走入市場,改變人類的生活,創造產業價值。這項精神完全吻合工研院的使命及應扮演的角色。過去幾年來,工研院在愛迪生獎的得獎數持續攀升,我很為工研人的努力感到高興與驕傲。
工研院在2025愛迪生獎拿下「三金三銀一銅」七面獎牌,刷新九年來連續得獎紀錄。得獎數僅次於Dow(陶氏化學)獲得的十項獎,在全球排名第二、名列亞洲第一。以往,同仁們做成果報告時,總是強調所研發的技術有多好。如今已會談該技術創造出什麼價值,並思考是否一定要這麼做。逐漸學習面對問題重新定義,「Think Again(重新思考)」,進而解決真正的問題。
【2025-07-07/經濟日報/A4版/焦點】
在俄烏戰爭與美中科技對峙的雙重影響下,全球市場正掀起「非紅供應鏈」合作熱潮。為強化無人機產業自主性並提升國際競爭力,經濟部積極推動「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促進台灣無人機產業國際商機及生態蓬勃發展。
提升國際競爭力
工研院精準對應產業需求,協助無人機關鍵技術並拓展國際商機,如引進全球第二大無人機製造商 Parrot以及日本最大無人機廠商ACSL在台建立供應鏈,及推動日本無人機聯盟JDC在台建構非紅供應鏈。同時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廠商們一起延伸海外觸角,參加歐洲和亞洲規模最大的無人機展會,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根據國際調研機構Drone Industry Insights預估,全球無人機整合應用市場規模於2030年將達500億美元,範疇包含無人機硬體、軟體、服務,年複合成長率將達6.2%。台灣擁有完整的半導體、資通訊與精密機電產業基礎,具備發展無人機系統與零組件的核心優勢,包括通訊模組、動力模組、飛行載具、地面導控、飛控模組、酬載模組、感測模組,到無人機系統整合等。
為拓展無人機產業,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親赴法國以台灣無人機製造的優勢,邀請全球第二大無人機製造商Parrot來台,積極建立其在台灣的供應鏈,涵蓋整機、馬達、電池、PCB等關鍵模組,並共同開發下一代新機種,實現我國技術實力的國際落地。同時,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也與日本無人機聯盟(JDC)簽署產業合作備忘錄(MoU),邀請日本最大無人機廠商ACSL與台灣廠商媒合交流,建立台日無人機非紅供應鏈。
當時,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TEDIBOA)協同主席暨中光電智能機器人董事長吳秀蕙表示,過去短短六個月的成果遠超過我們過去十年的努力,促成台灣無人機產業走向國際化,參與美國、歐洲的展覽,吸引全球一流的無人機公司來台交流。讓台灣產業有機會與國際領先企業溝通與對話並建立連結。
促多方技術交流
此外,在經濟部積極拓展海外商機下,前進歐洲最大無人機展會-德國杜塞道夫歐洲無人機系統展,以及亞洲最大無人機展會-日本無人機Japan Drone,為台灣廠商媒合國際買家,促成多方技術交流與供應鏈合作。團隊在歐洲也趁勝追擊前往捷克、波蘭,與當地無人機聯盟及捷台、波台商會會員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促進合資建廠與跨國技術開發合作。
今年6月,台灣無人機產業即將參加日本無人機展Japan Drone,預計將與日本指標企業深入洽談技術授權與共同研發,積極布局巡檢、物流運輸等無人機應用市場。
無人機產業正處於供應鏈重整與技術轉型的關鍵時刻,全球無人機應用需求持續增加,台灣透過政府政策推動、國際鏈結與產業自主研發,成為無人機業者打通任督二脈,拓展海外市場的重要關鍵。
【2025-05-14/經濟日報/B5版/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