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綜覽

新聞日期:2025/06/03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中經院:後市談不上樂觀

【台北報導】中華經濟研究院長連賢明昨(2)日表示,美國關稅政策在下半年仍造成不確定性,雖然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來看,廠商決策不如原先悲觀,但也談不上樂觀。 標普全球公布的台灣5月製造業PMI為48.6,較上月的47.8上升;中經院發布的5月製造業PMI為51,則由緊縮轉為擴張。連賢明分析,5月PMI未再重跌,除了有廠商受惠拉貨潮效應外,低基期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從產業別來看則出現明顯差距。連賢明表示,90天關稅暫緩期間,關鍵原物料如電子暨光學產業中封測、AI等高階製程,與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中的特用化學,以及分散製造布局的高階工具與機械等,5月訂單與生產多呈現持平或好轉趨勢。 但同時,汽車產業表現就沒那麼好。5月交通工具產業新增訂單指數由持平轉為緊縮,生產指數亦驟跌。 展望未來景氣,針對美國對等關稅政策,連賢明分析,廠商普遍認為前景仍不明朗,也不太確定拉貨潮可持續多久,若照川普所言,關稅休兵期約到7月9日、10日左右,下半年關稅仍會造成滿大不確定性。 針對美國商務部對半導體啟動「232調查」,連賢明表示,他個人研判,美國應會針對先進製程和成熟製程分別課稅,且現在對等關稅似乎有點受挫,將可能使川普更專注對特定產業課稅,甚至有可能轉向特定產業課較重的稅。 連賢明分析,若以川普個性研判,他應該會希望將稅率拉高,並逼廠商使用在美國晶圓廠製造的產品。 至於成熟製程,連賢明認為,對台灣衝擊有多大,關鍵應在於台灣和大陸稅率是否相同。若台商稅率比大陸來得低,且低到某種程度,台灣競爭力相對就高。 【2025-06-03/經濟日報/A4版/焦點】
新聞日期:2025/06/03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晶心科 AI、車用雙引擎催業績

AI應用占營收超過40%、車用占4%,在慕尼黑設立技術資源中心,積極深耕歐洲市場 台北報導RISC-V處理器IP龍頭晶心科技(6533)將於6月10日舉行年度技術研討會,董事長林志明表示,今年公司業績成長動能主要來自AI與車用兩大領域,其中AI應用已占營收超過40%,車用市場則達4%。為深耕歐洲車用市場,公司已在德國慕尼黑設立技術資源中心,預計與當地車廠展開深度合作。今年是晶心科成立滿20周年,林志明指出,公司自2015年加入RISC-V陣營以來,持續深耕該架構,目前全球授權已超過350張,員工總數達500人,在北美、大陸及歐洲均設有辦公室。談及今年營運重點,林志明強調「3A1S」策略,即AI、Application Processor(AP)、Automotive(車用)及Security(安全)四大領域。他分析,若以成長絕對值而言,AI領域表現最亮眼;但以成長比例來看,車用市場成長幅度更為顯著。在AI應用方面,晶心科總經理蘇泓萌表示,公司團隊在DeepSeek發布後一周內,就成功將該模型移植到自家開發板上運行,展現技術實力。蘇泓萌指出,DeepSeek等小型化語言模型的出現,為邊緣運算帶來龐大商機,許多企業希望將AI應用部署在內部,避免資料外洩風險。晶心科即將推出AX46處理器,特別適合承載這類小型化AI模型。蘇泓萌透露,目前已有相當多客戶詢問如何將DeepSeek等模型晶片化,顯示市場需求強勁;此外,高階CPU今年將推出AX66,AX77,對標競爭對手X1系列。晶心科已有三款IP(矽智財)通過車規認證,且積極布局歐洲,在慕尼黑設立技術資源中心。林志明透露,不排除未來與台積電在慕尼黑之設計中心有合作機會,他認為,歐洲車用工業產業將是公司重要合作對象,顯示對該市場的重視。晶心科也與義隆電旗下義傳科技攜手,基於AndesCore AX45MP作為其MT5824 5G O-RAN平台的核心處理器,打造出業界體積最小、最低功耗的4T4R O-RU軟體定義無線電(SDR)解決方案,使得義傳的開源RU-Manager SDK能夠快速部署於O-RAN應用。
新聞日期:2025/06/02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台灣新創新氣象 打造護國群山

【社論】隨著產業創新條例修正案於4月18日三讀通過,台灣新創環境迎來關鍵轉折點。這不僅是政策層面的突破,更象徵著台灣經濟發展策略的根本轉型。在全球數位經濟浪潮中,台灣正從單一產業的輝煌成就,積極轉向培育多元創新企業的「護國群山」戰略。 台灣在新創發展上擁有不可忽視的先天優勢。首先是完整的製造價值鏈,從半導體、電子製造到精密機械,台灣建構了世界級的生產體系;其次是優秀的工程師人才庫,長期培育出無數技術精英,為創新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第三是健全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環境,讓創新者能夠安心投入研發。這些環境也孕育出四家海外獨角獸企業--Appier、91APP、GOGORO、Perfect Corp.,它們不僅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更為台灣新創生態系樹立了成功典範。 當前,我們正身處以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析為核心的數位經濟新時代。面對全球化競爭加劇,以及「去碳化」、「數位轉型」、「供應鏈重組」等國際趨勢,台灣必須加速從傳統代工模式轉向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 我們不能僅止於單一產業的輝煌,而是要從「台積電之後」的思維中找到新答案:打造多元化的創新企業群,形成新時代的「護國群山」。這種轉型不僅是經濟策略的調整,更是對台灣未來競爭力的重新定義。 全球新創投資在2021年達到歷史高峰後,受資本寒冬影響,2023、2024年投資金額出現下滑。然而,台灣卻在這波逆境中展現驚人韌性,不僅未受國際資本縮減衝擊,反而實現逆勢成長,從2015年的8.4億美元躍升至2024年的27.9億美元。 截至2024年,台灣新創企業已達9,583家規模,並擁有95處新創基地與83間加速器。雖然在本土獨角獸數量上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但這些數字背後代表的正是蓬勃發展的創新能量。 台灣新創的國際化程度也在快速提升。從服務領域的多元化發展--涵蓋硬體、健康醫療、媒體娛樂、食品餐飲等各領域--到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展會、建立海外據點,台灣新創正以「Startup Island TAIWAN」品牌形象走向世界舞台。 在台灣新創快速發展背後,國發基金扮演關鍵催化角色。透過多元化投資管道,包括創業天使投資方案、直接投資、與國內外創投合作的創業投資,國發基金為不同發展階段的新創企業提供全方位資金支持。 這種多層次的資金供給體系,不僅解決新創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的資金需求,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完整的創新生態鏈。 展望未來,台灣已設定明確而具挑戰性的目標:到2028年,募資金額倍增至1,500億元,創造至少2萬個就業機會,打造真正的新創雨林生態系。這個願景不僅是數字上的成長,更代表台灣經濟結構邁向深層轉型。 要實現此目標,需要持續強化新創生態系的各個環節。國發基金不僅擴大專案投資規模,更積極連結大學基金、引進國際資源。國際經驗顯示,成功的新創生態系需要形成良性循環:成功創業者透過併購或IPO實現出場,然後成為下一代新創的投資人或導師,形成連續創業文化。 台灣在這方面正加速追趕,通過創新板改革和企業併購法修正,為新創企業提供更多元的出場管道。雖然台灣創業到上市櫃平均需要15年,相較於國際標準仍有優化空間,但隨著政策環境不斷完善和市場機制逐步成熟,這個周期有望大幅縮短。 正如台灣新創品牌的核心理念:「Together Go Big」。唯有政府、企業、創業者、投資人攜手合作,我們才能讓台灣在全球數位經濟競賽中占據重要地位,讓台灣新創從美麗之島走向世界舞台,為台灣的未來寫下更加精彩的篇章。 【2025-06-02/經濟日報/A2版/話題】
新聞日期:2025/06/02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先進封裝關鍵解方 日月光、力成 搶攻FOPLP商機

布局發酵,明年起擴大營運貢獻 台北報導 全球半導體受AI、高效能運算(HPC)、5G與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持續擴大影響,推動先進封裝技術成為重要方向,其中扇出型面板級封裝(Fan-Out Panel Level Packaging, FOPLP)具備高效能、低成本與高良率等優勢,正快速崛起,為下一世代封裝的關鍵解方。 二大封測大廠也對此做好準備。日月光預計今年底前試產,力成已小量出貨,明年起逐步擴大營運貢獻。 與傳統封裝相比,FOPLP最大特色在於單次處理面積擴大,有效提升生產效率並降低單位成本,隨著先進封裝愈加複雜與晶片多元整合的需求增加,FOPLP技術的可擴展性與成本效益,滿足產業未來的要求。 供應鏈業者表示,目前先進封裝仍以CoWoS為主,但未來不再是其獨大的局面,日月光、力成二大封裝廠,均可望在2026至2027年顯著擴大營運貢獻。 日月光布局超過十年的扇出型面板級先進封裝,去年投入2億美元採購設備,將在高雄廠建立產線,預計今年下半年設備進駐,年底前進行試產,明(2026)年開始送樣進行客戶認證,未來日月光集團將在先進封裝領域強化競爭力。 日月光布局扇出型面板級先進封裝獲客戶支持。過去日月光以300x300mm為規格投入,試作達到不錯效果,目前已推進至600x600mm的規格,公司認為,若600x600良率符合預期,未來將會有客戶開始產品導入,屆時600x600可望成為FOPLP主流規格。 力成科技表示,面板級扇出型封裝已開始小量出貨,並有重量級客戶的高階產品進入驗證階段,該客戶使用2奈米製程的高階系統單晶片(SoC),搭配12顆HBM(高頻寬記憶體)晶片,使得整體封裝成本高達25,000美元,堪稱是目前業界少見的超高價值封裝設計,公司看好未來先進封裝對於營運貢獻可望逐年增加。 對於未來先進封裝的展望,力成指出,公司在2016年起就建置扇出型面板級封裝產線,並與美國客戶合作開發相關產品,類似台積電CoWoS-L的應用方向,該技術提供更高晶片集成度與更大面積封裝尺寸,最大達510x515mm,具備應對未來高運算密度需求的潛力,看好未來FOPLP是營運成長的重要動能。
新聞日期:2025/05/29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今年經濟成長 估勉強保3

主計總處下修預測至3.1% 預期上半年增幅5.35% 下半年急墜至1% 關稅、匯率變化影響大【台北報導】行政院主計總處昨(28)日更新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較2月預測下修0.04個百分點至3.1%,勉強「保3」;因急單、科技新品商機,上半年經濟成長率估達5.35%,但因關稅政策不確定性,下半年經濟成長率恐急墜至1%。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長蔡鈺泰表示,上半年主因AI與高速運算等科技應用需求殷切,加上因應美國關稅政策拉貨潮湧現,出口優於預期;下半年因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影響消費信心、投資信心及出口表現。整體來說,「上半年經濟強勁,下半年轉溫和,但並沒有到低迷程度」。 主計總處統計,上、下半年經濟成長表現落差最大是發生在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上、下半年差距11.05個百分點,今年最新預測差距為4.35個百分點,是歷年第四大差距,次於2009年差距10.53個百分點、2003年SARS時的4.44個百分點。 蔡鈺泰表示,主計總處此次主要參考牛津經濟研究院對全球GDP最新預測由原先2.7%下修到2.3%,台灣與日本、南韓等競爭對手國對等關稅為10%,中國大陸為30%情境下設算。同時也包含新台幣升值衝擊,此次設定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為31.07元,2月設定是32.77元。 蔡鈺泰說明,新台幣升貶會衝擊出口,也會影響GDP規模,匯率變化將產生一連串影響,近期新台幣波動大,昨日召開的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中確實有特別討論。 出口方面,主計總處預估全年規模達5,177億美元,是首度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將創新高,但因對等關稅預期7月實施,下半年出口動能轉弱,規模估2,420億美元,將落入衰退3.2%。 蔡鈺泰強調,整體AI產業需求確實存在,且比預期大,加上下半年有科技新品效應,這些都是正面因素。 民間投資方面,為因應AI商機強勁需求,國內半導體及相關供應鏈廠商加速擴充先進製程及高階封測產能,研發能量亦穩健擴增,推升投資成長;但房市趨緩,以及地緣政治、外貿不確定性仍高,制約部分動能,預測今年成長5.77%、下修0.41個百分點。 主計總處表示,整體來說,提前備貨效應及AI需求強勁,但受美國關稅政策衝擊,預測下半年出口將轉負成長,加上投資及消費下修,今年實質GDP規模雖上修,但全年經濟成長率則略下修。 【2025-05-29/經濟日報/A2版/話題】
新聞日期:2025/05/29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聯電攜手英特爾 勢必要成功

公司總動員!投入開發12奈米FinFET製程技術,預計2027年量產 台北報導 晶圓代工大廠聯電財務長劉啟東表示,目前公司幾乎所有資源都投入與英特爾12奈米的合作計劃中,目前已有客戶進入早期設計驗證與量產規劃,這次的合作勢在必行且一定要成功,該計劃主要開發12奈米FinFET製程技術,預計在2027年量產。 聯電28日舉行股東會,劉啟東表示,目前因關稅變動性大,市場能見度較短,至於匯率波動,則預估每升值一個百分點,就會侵蝕0.4個百分點的毛利率,因此關稅及匯率變化是下半年觀察重點。 為強化美國製造,劉啟東指出,聯電與英特爾初步合作以12奈米製程為主,不需要使用極紫外光(EUV)設備,估計市場規模大。聯電在不需要投注大筆資金情況下,即可新增美國產能,是划算的合作方式。 對於與英特爾的合作,劉啟東強調,與英特爾的分工方式就是生產在地化,但銷售、研發、晶圓代工則是以聯電為主,由於12奈米無需使用EUV,可用英特爾既有的設備,因此即使生產成本高,但沒有折舊的費用,預計在2027年量產,目前進展相當順利。 此外,近幾年大陸全力發展半導體製程,其中成熟製程的產能在全球市場的比重逐年拉升,劉啟東表示,無論是目前的大陸成熟製程還是未來的印度成熟製程,目前看來,成熟製程還有客製化的空間,聯電努力的方向是將高度競爭的領域找出差異化,在製程上做出特殊化,以聯電長期以來鑽研特殊製程的優勢,因應全球成熟製程的競爭。 劉啟東說明,聯電從28奈米轉為22奈米,就是目前主要的成長動能,主要是目前22奈米製程的性價比高於28奈米,未來大陸的28奈米產能開出,聯電可以22奈米應對,目前判斷威脅並不大。 劉啟東透露,中東曾與聯電接觸合作,聯電意願不高,主要因為合作方式單純只是增加產能,而聯電並不想陷入產能競爭,目前在全球布局方面,聯電考量新加坡在地緣政治環境中具有中立地位,未來擴充將優先考慮新加坡廠。
新聞日期:2025/05/28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赴慕尼黑 蓋晶片設計中心

瞄準汽車與AI市場,擴大歐洲布局,預計第三季正式啟用 台北報導 台積電(TSMC)持續深化歐洲市場布局,外電報導,其將於德國慕尼黑設立晶片設計中心,預計於今年第三季正式啟用。該設計中心為台積電首次在歐洲設立此類設計據點,凸顯其加速結合歐洲在汽車與工業領域強項的決心。 據悉,台積電原先在歐洲既有imec(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EnSilica等設計中心聯盟合作夥伴,未來將加速與歐洲客戶合作;相關業者預估未來車用晶片迭代速度將加快,傳統歐洲車用電子大廠也正面臨轉型階段,台積電深化布局,有助歐洲車廠加快電子化腳步。 嗅到龐大商機,台積電在歐洲擴大布局。台積電歐洲子公司總經理Paul de Bot於2025年台積電阿姆斯特丹技術演討會透露,將於德國慕尼黑設立晶片設計中心,將專注在協助歐洲客戶設計高密度、高效能與高能效的晶片,應用領域涵蓋汽車、工業、人工智慧(AI)與物聯網(IoT),滿足歐洲客戶對先進晶片設計能力日益提升的需求。 據了解,繼恩智浦將收購車載網路公司Aviva Links之後,英飛凌也於今年豪砸25億美元收購Marvell(邁威爾)車用乙太網路業務,智慧化汽車使ECU(電子控制單元)數量成長快速。 另一方面,車用MCU也正在往先進製程節點進軍,從過往40奈米的成熟製程,迭代進入16奈米節點。 半導體業者透露,歐洲近年積極推動半導體自主,特別是在電動車、自駕車、智慧工廠等產業的快速數位化轉型下,對先進製程晶片解決方案的需求快速上升。台積電在慕尼黑設立設計中心,除了有助於縮短與客戶溝通距離,也能更即時掌握在地應用需求,提升產品設計效率。 由台積電與歐洲三大半導體業者英飛凌、恩智浦、博世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選址於德國德勒斯登建廠,該晶圓廠於2024年動工,預計2027年底完工並啟動量產。相關供應鏈透露,ESMC將以28奈米與22奈米成熟製程為主,不過不排除未來將擴大、提供更多先進製程需求。
新聞日期:2025/05/27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鎖定五大產業 高科技製程拚排放減量

【台北報導】環境部擬針對包含半導體、光電、資通訊、AI、再生能源等五大科技產業超前部署,研究檢討新興空汙排放標準,未來除加嚴標準,也將從廢棄處理、能源、製程三面向著手,研議高科技產業相關製程排放減量措施。 環境部日前公布「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分享未來短中長期的空品管制相關措施。環境部表示,為因應國際持久性有機物限(禁)用及淨零減碳管制趨勢,產業製程技術可預期大幅改變,而國內包括半導體、光電、資通訊、AI及再生能源等高科技產業正快速發展並持續擴廠,相關製程涉及多種化學品,可能排放多種有害空氣汙染物。 為了有效掌握及管制高科技產業有害空氣汙染物,環境部從科學層面建立高科技產業汙染物排放特徵及控制技術,蒐集國內外包括排放係數、檢測資料等排放資料,透過現場調查與環境監測,掌握高科技製程排放特徵變化、控制技術水準及周界環境濃度水準,據以評估其對周圍環境及民眾健康造成之潛在影響。 環境部將啟動研議高科技產業相關製程排放減量措施,由所獲排放特徵及控制技術水準,研議排放減量措施,包括廢氣處理技術(燃燒分解、濕式洗滌、吸附等)、能源與設備優化(提升製程效率、降低不必要之化學品用量、原物料回收再利用)、替代低汙染製程(低GWP氣體、非PFAS原物料)等,減少空氣汙染物的排放,降低環境與健康風險。另將重新檢視並修訂行業別管制標準,擬增加重要特定物種管制要求;從實務面考量新舊廠產能落差大,評估新設廠與不同產能排放標準訂定可行性,並透過監測設備強化汙染防制設備操作參數管理,確保排放符合法規。 【2025-05-27/經濟日報/A4版/焦點】
新聞日期:2025/05/27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強攻AI 環球晶今年營運 要贏去年

隨庫存去化、海外新產能陸續開出... 台北報導 矽晶圓大廠環球晶26日召開股東會,董事長徐秀蘭表示,儘管2025年仍面臨地緣政治、關稅與匯率等不確定性,但隨著庫存去化、海外新產能陸續開出,預期2025年營運表現將優於2024年。 她強調,12吋矽晶圓為AI關鍵材料,公司「Plan B」全球擴產計畫,將為未來十年成長奠定基礎。 徐秀蘭指出,2024年半導體景氣復甦不均,成熟製程回溫緩慢,僅AI需求強勁,影響矽晶圓出貨。不過,環球晶仍達成「營收季季高」目標。 她進一步表示,邁入2025年,日本廠帶動出貨創高,美國德州、密蘇里與義大利廠已進入送樣階段,其中,美、義廠將100%採用再生能源,實踐「在地化」與「綠色製造」雙優勢,將帶動環球晶營收動能向上。 針對擴產步伐,徐秀蘭表示,美國廠投資計畫將審慎推進,12吋產能擴充勢在必行,將依客戶需求與產能利用率調整步調。 她也首次向股東系統性說明,該公司於2022年啟動的「Plan B」擴產策略,該案起源於當年併購德國世創(Siltronic)破局,轉而自建先進製程新廠,目前已在亞洲、歐洲與北美布局,兼顧效率與地緣風險分散。 對於股東擔憂,在其他四大矽晶圓廠未同步擴張下,是否孤注一擲、面臨「孤軍深入」風險?徐秀蘭回應,目前仍處投入期,短期貢獻有限,但這是戰略上的必要選擇,「若現在不投入12吋,未來將無立足之地」。 她強調,面臨地緣政治及美國潛在關稅威脅,更驗證分散產能、強化在地供應的重要性。 她表示,「Plan B」對環球晶財報帶來短期壓力,但日本與丹麥新廠已開始貢獻營收,美義廠則預計自2025年底至2026年陸續開出。公司預期,未來五年12吋晶圓市占率將躍升至全球前三。 環球晶目前在8吋以下市場市占率居冠,惟手機與車用MCU等成熟應用漸飽和,因此藉由12吋產品切入AI晶片、高頻寬記憶體(HBM)與先進邏輯製程市場,滿足國際大廠需求。
新聞日期:2025/05/26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聯發科29日股東會 AI驅動營運雙引擎

台北報導IC設計龍頭聯發科將於29日召開本年度股東常會。董事長蔡明介於致股東報告書中揭示,面對AI技術典範轉移浪潮,聯發科已布建「邊緣運算」與「雲端AI加速器」雙成長引擎,搭配天璣9400旗艦晶片、CPO封裝技術等殺手級產品,搶占AI終端與資料中心商機。 2024年繳出亮眼成績單,受惠客戶庫存回補與生成式AI需求爆發,全年營收衝上5,306億元,年增22.4%,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分別為49.6%、19.3%,稅後每股純益(EPS)66.92元;凸顯技術領成功轉化為實質獲利動能。關鍵動能來自手機旗艦晶片突破。聯發科搭載全大核CPU設計之天璣9400,整合Agentic AI引擎推動推理應用升級,採用該晶片之旗艦級手機在全球熱銷,帶動旗艦產品線營收翻倍成長、突破20億美元大關,更在安卓陣營拿下過半市占。除終端裝置持續進化,聯發科更將技術觸角伸向雲端基建。其中,已掌握224G SerDes、共同封裝光學(CPO)等次世代資料中心關鍵技術,憑藉高階晶片設計能力與台積電先進製程合作,正與多家雲端服務商開發客製化AI加速器。在公司治理及環境永續上,聯發科蟬聯4年公司治理評鑑前5%,並完成範疇三碳排盤查,預計2030年達成辦公室100%全面使用再生能源。國際評比方面,躋身《富比士》全球最佳雇主,ESG表現深獲資本市場認可。 聯發科2024年合計配發55元現金股利,持續與股東分享豐碩的營運成果。法人認為,隨AI手機滲透率明年突破50%、邊緣AI裝置應用擴散,聯發科2025年營收再戰雙位數成長,技術藍海策略將持續拉大與競爭對手差距。
×
上方功能區塊
累計瀏覽人次:8,259,064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