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訊

對等關稅豁免列車 大家搶搭

新聞日期:2025/08/18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報導記者/劉忠勇


打從美國總統川普4月走進白宮玫瑰園,宣布對進口貨品祭出美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關稅以來,他和核心經濟幕僚都一再強調,無論大小企業都不會放過。

川普一面舉著一塊印有數十個國家(從中國到賴索托)懲罰性關稅明細的海報,一面表示,關稅造成的任何經濟陣痛都是必要之舉,目的是帶動產業復興,並「讓美國再次富裕」。

喊話留在美國生產

他警告說:「對任何反對我們常識性對等關稅的公司,如果你想關稅降到零,那就把產品留在美國生產。」

然而,即使川普揚言,凡是到8月1日未和美方簽署協議的國家將再度加稅,另一種情況也悄然浮現:在缺乏鋪天蓋地宣傳下,川普已默許不少企業甚至整個產業免於加稅,且往往沒有任何解釋。

彭博依據美國官方貿易數據分析,4月2日(川普稱之為「解放日」)以來,美國政府已將按價值計算超過三分之一的進口貨品排除在加稅清單之外。2024年,被排除在關稅清單之外的原物料和產品輸往美國的總金額超過1兆美元,其中約7,500億美元是4月2日關稅的豁免項目,另有約4,000億美元則涵蓋在美墨加協定(USMCA)之內,讓汽車等產品得以免於新關稅。

根據彭博對4月和5月貿易數據分析,在川普玫瑰園宣布後的兩個月內,這些「高額豁免」讓業者得以避開關稅的金額約在160億至190億美元之間,海關免稅進口貨估計達1,470億美元。

科技藥品受益最大

這些豐厚的關稅豁免究竟是怎麼給的,企業又是要透過什麼途徑才拿到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川普第一任期內,曾設有讓進口商申請豁免的正式管道;但這一回卻沒有任何正式程序,反而是臨時決定,幾乎接近「各憑本事」。

最大受益者是大型科技公司,例如聯想(Lenovo)和三星電子,光是這個產業就免掉超過70億美元的關稅。其他受惠者橫跨多個產業,包括油氣產業、比特幣挖礦業者和醫療器材製造商。藥品進口商方面,英國上市的學名藥製造商Hikma Pharmaceuticals 以及德國商費森尤斯(Fresenius),合計至少省下38億美元。

未能取得豁免的則代價沉重。零售巨頭家得寶(Home Depot)和沃爾瑪(Walmart)是受川普貿易戰關稅衝擊嚴重的進口商。根據彭博分析,零售業者尤其是進口家電、家庭用品和服飾的,光是在4月和5月就多付至少18億美元關稅。規模較小的美國製造商則眼睜睜看著關稅吞噬利潤,前景蒙上陰影。

白宮表示,多數獲得豁免的項目,最終仍將被納入所謂的「產業別關稅」範圍,包括川普已承諾即將課稅的藥品和半導體,或是已經適用其他新關稅的產品。不過,彭博分析發現,至少有186個項目(包括煤炭、橡膠和尼龍)並不屬於任何即將展開的產業別調查,2024年此類進口總額達1,900億美元。

白宮發言人德賽(Kush Desai)對此強調:「川普政府沒有針對任何特定產業提供總統的對等關稅豁免。政府正採取精準且具策略性的方式,為美國勞工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並將攸關國安和經濟安全的高科技製造業帶回美國。」

把關稅當談判籌碼

儘管美國政府強調並未偏袒特定產業,8月1日宣布的新關稅中,仍有部分外國貨品獲得豁免。其中白宮公布行政命令,對巴西進口加徵40%關稅,但同時將近700個品項排除在新關稅之外,包括巴西堅果、柳橙汁和生鐵。同樣地,銅進口的新關稅範圍,也在業界遊說後縮小。

有些關稅豁免反映川普一面想重寫全球貿易規則,另一面又希望美國經濟受的衝擊降到最低,正如他承諾要為美國帶來「黃金時代」。但另有一些豁免顯示,川普把關稅當作談判籌碼,例如與歐盟和英國達成的協議中,就納入了豁免條款,同時也藉此施壓這些國家的企業在美國製造業加碼投資。還有一些豁免,則顯然是針對美國經濟不可或缺、或攸關國安的產業。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歐布思費爾(Maurice Obstfeld)指出,對石油、天然氣、智慧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等特定商品的豁免,有助於減輕全面關稅對消費者的衝擊。但代價是,這會在關稅政策上製造不確定性,既可能抑制企業活動,也可能讓企業把心力轉向遊說,而非生產。

部分獲得豁免的產品,例如珊瑚和石棉,看似毫無規律可循;另一些則是在企業高層或產業領袖直接遊說後才獲批。川普本人今年4月甚至曾直接點名說他幫了蘋果執行長庫克,白宮已宣布智慧手機被排除在加稅清單之外。

整體來看,美國企業如今只能在總統意圖以己意扭轉全球經濟秩序的局勢下,摸索前行。結果是,企業迫切想搞清楚自己是否有幸能爭取到關稅豁免。

川普擁最後決定權

缺乏透明度引發一場混亂,各家企業高層、貿易律師和遊說人士急切尋找辦法,試圖讓自己的公司或客戶站到有利的一邊。他們派出代表陳情,或向內閣官員、或主管機關首長,甚至找到白宮幕僚。最終,和許多事情一樣,豁免似乎取決於川普本人的親自決定。

對於那些財務岌岌可危的業者來說,只要能爭取到這個幾乎等同於「總統特赦」的經濟恩惠,再大的努力都在所不惜。

川普第一次投入總統大選以來,便威脅要把關稅當作工具,逼迫製造業回流美國。

美國每年進口的各類貨品總額超過3兆美元,從網球鞋、T恤、智慧型手機等成品,到無數美國企業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原料和零組件。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近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一直徘徊在1,300萬人以下,低於1979年接近2,000萬人的高峰。

2017年上任後,川普對來自中國大陸一年進口額達3,700億美元的廣泛貨品加徵關稅,也對太陽能板、洗衣機,以及鋼鐵、鋁等原材料課稅。

但他的貿易戰並未達到承諾的威力。川普第一任期的關稅多針對中國等主要國家,以及部分爭取保護的產業,例如美國鋼鐵業。同時也伴隨冗長的談判,導致川普拍板的關稅花了兩年才完全落實。即使如此,美國政府仍保留部分關稅,並設立正式機制,讓企業可申請特定豁免。

美國貿易代表署和商務部分別開設網路平台,讓企業遞交豁免申請,引發一波申請潮,並成為公開紀錄。光是中國關稅就吸引超過5萬件申請,從大型企業到小型商家都有,理由多半是相關產品只能向中國採購。

【2025-08-18/經濟日報/P05版/經濟彭博周報封面故事】

×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