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小組不排除對外說明 我擬「分期付款」投資美
【台北報導】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多次釋出「即將與台灣達成關稅及半導體重大協議」的訊號,讓國內嗅到台美關稅將底定的味道,行政院長卓榮泰昨證實,副院長鄭麗君率領的談判團隊,正在美國進行最後階段關鍵實體性磋商,更向立委暗示今天(一日)就會看到鄭麗君。據規畫,鄭搭機於今天清晨抵台。
據指出,美方對台灣投資規模有一定期待,尤其關注半導體產業供應鏈赴美,我方計畫推動「類科學園區」,以產業擴張策略協助業者布局美國;在投資金額與內容上,不排除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逐步落實,並且爭取與美簽訂貿易協定,確保產業發展與經貿合作的持續性。
不過,對於盧特尼克拋出台美晶片製造「五五分」,卓榮泰昨未正面表態,與經貿辦前天稱不評論美方說法,會審慎以對,態度相同。涉外人士分析,政府難以正面回應「五五分」說法,短期內也不可行。
本報掌握,為準備台美第五輪實體磋商,鄭麗君、政院經貿辦總談判代表楊珍妮上周四向行政院會告假,昨也向立法院會請假,談判觸及「類科學園區」模式赴美投資及晶片製造,兩人預計今天清晨將自美國返抵國門,行政院台美經貿小組不排除循例對外說明談判進展。
針對台美談判進度,卓榮泰昨赴立法院施政報告時主動透露,談判團隊正在美國進行最後階段關鍵性談話,希望秉持維護國家利益、產業利益、國人健康及糧食安全,爭取對國家、產業最有利的結果,「但尚在積極努力當中」。
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鍾佳濱質詢,鄭麗君為何請假未列席?卓稱,「可以算是一個任務」,鄭現在率談判團隊在與美方進行最關鍵的實體性磋商,並表示「你明天(指十月一日)就會看到她了」。
台灣暫行對等關稅稅率百分之廿上路已兩個月,行政院對外表示,台美技術性磋商已經結束,只待美方安排總結性會議;我將爭取關稅再調降、不疊加處理,並與攸關晶片關稅的二三二條款一併協商。
【2025-10-01/聯合報/A2版/焦點】
無法做到的企業恐面臨額外關稅
綜合報導
 美國川普政府正在研擬新政策,致力降低對進口半導體的依賴。外媒引述內情人士表示,該政策的終極目標是讓本土生產的晶片和進口數量一致,無法維持該比例的企業恐面臨額外關稅,川普並於25日公布三項新關稅,自10月1日起,進口藥品課徵100%關稅,唯有在美國製造才能豁免。此外,重型卡車和家具建材分別課徵50%與25%關稅,目的在保護本國業者。
 對此,行政院經貿辦回應說,我方密切關注美國最新政策動態,台美談判方面,也持續與美方就供應鏈合作進行協商,以爭取232優惠待遇,並爭取再降對等關稅,為產業取得更好、更合理的稅率。
 副總統蕭美琴26日接見美國國防部前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G. Schriver)訪團一行人時也表示,台美經濟近期因關稅談判帶來不確定性,其實雙方具有高度互補性。她期盼共同打造整合矽谷及新竹科學園區共享科技生態系,進一步發展穩健且互補的經貿投資關係。
 川普欲利用關稅刺激國內晶片製造,並重塑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目標是讓半導體業者在本國生產的晶片數量,與其客戶自海外進口的數量相當。企業若是無法維持1:1的比例,將面臨關稅懲罰。
 川普8月揚言將對進口半導體課徵高達100%關稅,但在美國投資或承諾在美國設廠的企業可取得豁免,因此有了半導體關稅計畫。
 消息人士表示,讓國內晶片產能與進口量相等的要求,比單純增加國內投資更嚴苛,因為海外生產的晶片成本較低、調整供應鏈難度大,而且增加本國生產需要時間。如果新計畫真的實行,將讓複雜的關稅系統更混亂。
 據悉,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已經與半導體產業高層討論過這項計畫,強調此舉是為了經濟安全。
 這項計畫將對蘋果和戴爾等企業構成挑戰,這些業者從全球各地進口不同的晶片。不過台積電、美光和格芯等已經在美設廠的企業,可望從中受惠,與客戶談判將握有更多籌碼。
關稅重壓台灣 守護金流優先
【台北報導】
台美關稅談判牽動產業布局,經濟部長龔明鑫表示,因應國際變局,經濟部的任務就是確保企業「金流訂單不能斷」,明年編列一五六億元預算加碼協助大企業研發布局、一四三億元加碼協助中小微企業。針對美國以關稅措施促使產業海外布局,引發產業外流疑慮,龔明鑫說,企業海外投資有投審會的把關,反而可視為企業能量的延伸。
龔明鑫昨舉行上任後首次媒體茶敘,針對台美關稅談判進度,龔明鑫說,台美關稅主談人是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及行政院經貿辦公室,經濟部不便談論談判內容及進度,但經濟部會積極扮演輔助角色,給予最大支援。
龔明鑫指出,除了談判實質內容,經濟部已就業界提出的海外科學園區構想展開協助,電電公會初步鎖定墨西哥、波蘭、印度及菲律賓等市場,經濟部貿易署已與公會溝通,將分工合作推動。
龔明鑫說,經濟部已在捷克、日本、美國設立台灣貿易投資中心,並持續推動策略性布局,捷克可作為中東歐樞紐,日本與台灣貿易及投資往來本來就密切,德國德勒斯登則是半導體重鎮;至於美國,台積電與AI伺服器業者早在關稅談判前就已進行規畫,經濟部將協助台商海外落地,並與台灣產業鏈緊密連結。
針對外界憂心台商積極海外投資等同產業外移,龔明鑫說,如果產生外移現象,經濟部也會有配套措施因應,投審會對於企業海外投資均有審議把關,但現在情況並非如此。
二三二條款調查出爐後產業是否受重創,龔明鑫說,今年SEMICON Taiwan半導體展時,業者早在十五、廿年前就布局,「機會永遠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台灣有充分準備」。
【2025-09-17/聯合報/A3版/焦點】
突破慣例備詢 認汽車零關稅、低價米列談判範圍
【台北報導】
針對台美關稅談判,負責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昨在立法院表示,是否開放美國整車進口台灣零關稅,這包含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都在談判範圍內;至於外界憂心台灣將開放美國低價米進口,她說,美方期待台灣開放市場,農業敏感項目涉及糧食安全,我方會合併可互補或替代的產品,依糧食安全及產業利益為原則,對美談判。
談判底定會向社會完整說明
立法院昨邀行政院長卓榮泰率內閣說明台美關稅談判進展,鄭麗君雖為副院長毋須備詢,但她作為我國談判代表團團長,經朝野協商,突破慣例首度站上備詢台。
鄭麗君十一日在行政院舉行記者會時曾說,台美談判觸及美規車、農產品進口、輸入許可制等必考題。民進黨立委王定宇昨追問,談判過程中是否觸及整車零關稅?鄭麗君說,美方的確會期待市場開放,台灣會基於產業利益、國民健康和糧食安全來討論研商。
鄭麗君指出,美車部分除關稅外,還有非關稅障礙,美規車進口涉及相關安全、空汙標準等,雙方需要對接,都在談判範圍裡,談判底定後,所有細節會向國會和社會完整說明。
面對王定宇的反覆確認,鄭麗君說,目前還在技術性磋商過程,還沒舉行總結性會議,談判時程取決於雙方,我方當然希望愈快愈好,希望爭取稅率再降,談判細節無法逐一回應,這是為了要維繫最好的談判結果。
卓:糧食安全及健康不妥協
此外,媒體日前報導,政府大量開放市場,質疑犧牲農業換關稅調降。卓榮泰則在答詢時回應,台美都有提案,但沒有達成協議,協商仍在進行中,糧食安全及國民健康不能妥協。
民進黨立委陳冠廷質詢時,憂心美國低價米長驅直入,衝擊國內農產價值。農業部長陳駿季指出,農業部今年初推動糧食安全升級方案,目前產地價很好;他說,稻米是糧食安全的重要產物,我方必須守護。鄭麗君指出,美方當然期待市場開放,而農業敏感項目涉及糧食安全,是我方重點考量。
鄭麗君說,若對台灣有互補項目,也許可納考量範圍,至於台灣必須仰賴進口的領域,進口國有替代選擇,也不失為一種考量,政府會綜合考量糧食安全和產業利益,跟美方談判。
陳駿季也說,不是所有零關稅都很可怕,舉例來說,若黃豆、小麥和玉米等原物料產品零關稅進口,會降低飼料價格有助產業;此外有些產品台灣很少生產,進口這類產品可滿足美需求,而受開放市場衝擊的部分產品,政府也有做衝擊分析和因應方案。
台美本月三度進行視訊會議
王定宇質詢,談判總結會議能否下月舉行?鄭麗君說,當然希望愈快愈好,台美在本月七日、八日和廿二日已舉行三次視訊會議,我國要爭取更好、更合理的對等關稅,且不疊加稅率;此外,美國正在進行攸關半導體產品的二三二調查,希望台美雙方一併協商,爭取後續可能優惠方案。
卓榮泰也說,對於防止洗產地與違規轉運,台灣有能力、也有責任做好,雖然不見得對直接談判有利,但是能夠展現保護我國產業。
【2025-08-26/聯合報/A1版/要聞】
【■曾炎裕(群益投顧副總裁)】
盤勢分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上周發布「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報告,撼動市場對AI投資的情緒。
要完整看完MIT這份報告有難度,但可以利用ChatGPT整理出三大重點,包括:一、巨量投入卻幾乎無回報:美國企業生成式AI投入三、四百億美元,95%的AI計畫未能帶來財務回報或明確影響。
二、核心障礙是「學習鴻溝」:正式購買AI系統企業僅40%,但超過90%員工私下使用 ChatGPT等工具處理工作,稱為「影子AI經濟」。
三、投資市場反應:企業AI獲利性疑慮引發Palantir、輝達等AI人氣股股價大跌,惟台股是AI供應鏈而非AI應用,屬於間接衝擊。
半導體關稅、232條款消息面變化多,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灣沒有善意,半導體晶片、IC製造設備與材料,含有晶片的終端產品,供應鏈都受衝擊,伺服器代工廠積極到德州投資設廠,「美積電」議題很聳動但沒定論,台積電只關心未來終端市場需求是否趨緩。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的「AI泡沫」論更是政治化。OpenAI本身就是還沒有獲利的獨角獸,今年受到Meta、Google等大廠爭奪購併與AI人才,龐大資金導致許多新創估值過高,外界與90年代末的網路泡沫相提並論。
投資建議
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開始獲利,美國P1廠去年第4季量產4奈米,月產能約3萬片,已被蘋果、超微等大客戶訂一空,產能滿載。P2廠完成建設廠務工程,2026年量產,3奈米製程客戶需求強,台積電先進製程供應鏈穩定成長。
美國的AI主軸是科技七巨頭,台灣現在「新AI族群」是PCB、AI眼鏡與AI機器人供應鏈,雖然都是AI故事,但本質上完全不同。
【2025-08-25/經濟日報/C3版/市場焦點】
打從美國總統川普4月走進白宮玫瑰園,宣布對進口貨品祭出美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關稅以來,他和核心經濟幕僚都一再強調,無論大小企業都不會放過。
川普一面舉著一塊印有數十個國家(從中國到賴索托)懲罰性關稅明細的海報,一面表示,關稅造成的任何經濟陣痛都是必要之舉,目的是帶動產業復興,並「讓美國再次富裕」。
喊話留在美國生產
他警告說:「對任何反對我們常識性對等關稅的公司,如果你想關稅降到零,那就把產品留在美國生產。」
然而,即使川普揚言,凡是到8月1日未和美方簽署協議的國家將再度加稅,另一種情況也悄然浮現:在缺乏鋪天蓋地宣傳下,川普已默許不少企業甚至整個產業免於加稅,且往往沒有任何解釋。
彭博依據美國官方貿易數據分析,4月2日(川普稱之為「解放日」)以來,美國政府已將按價值計算超過三分之一的進口貨品排除在加稅清單之外。2024年,被排除在關稅清單之外的原物料和產品輸往美國的總金額超過1兆美元,其中約7,500億美元是4月2日關稅的豁免項目,另有約4,000億美元則涵蓋在美墨加協定(USMCA)之內,讓汽車等產品得以免於新關稅。
根據彭博對4月和5月貿易數據分析,在川普玫瑰園宣布後的兩個月內,這些「高額豁免」讓業者得以避開關稅的金額約在160億至190億美元之間,海關免稅進口貨估計達1,470億美元。
科技藥品受益最大
這些豐厚的關稅豁免究竟是怎麼給的,企業又是要透過什麼途徑才拿到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川普第一任期內,曾設有讓進口商申請豁免的正式管道;但這一回卻沒有任何正式程序,反而是臨時決定,幾乎接近「各憑本事」。
最大受益者是大型科技公司,例如聯想(Lenovo)和三星電子,光是這個產業就免掉超過70億美元的關稅。其他受惠者橫跨多個產業,包括油氣產業、比特幣挖礦業者和醫療器材製造商。藥品進口商方面,英國上市的學名藥製造商Hikma Pharmaceuticals 以及德國商費森尤斯(Fresenius),合計至少省下38億美元。
未能取得豁免的則代價沉重。零售巨頭家得寶(Home Depot)和沃爾瑪(Walmart)是受川普貿易戰關稅衝擊嚴重的進口商。根據彭博分析,零售業者尤其是進口家電、家庭用品和服飾的,光是在4月和5月就多付至少18億美元關稅。規模較小的美國製造商則眼睜睜看著關稅吞噬利潤,前景蒙上陰影。
白宮表示,多數獲得豁免的項目,最終仍將被納入所謂的「產業別關稅」範圍,包括川普已承諾即將課稅的藥品和半導體,或是已經適用其他新關稅的產品。不過,彭博分析發現,至少有186個項目(包括煤炭、橡膠和尼龍)並不屬於任何即將展開的產業別調查,2024年此類進口總額達1,900億美元。
白宮發言人德賽(Kush Desai)對此強調:「川普政府沒有針對任何特定產業提供總統的對等關稅豁免。政府正採取精準且具策略性的方式,為美國勞工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並將攸關國安和經濟安全的高科技製造業帶回美國。」
把關稅當談判籌碼
儘管美國政府強調並未偏袒特定產業,8月1日宣布的新關稅中,仍有部分外國貨品獲得豁免。其中白宮公布行政命令,對巴西進口加徵40%關稅,但同時將近700個品項排除在新關稅之外,包括巴西堅果、柳橙汁和生鐵。同樣地,銅進口的新關稅範圍,也在業界遊說後縮小。
有些關稅豁免反映川普一面想重寫全球貿易規則,另一面又希望美國經濟受的衝擊降到最低,正如他承諾要為美國帶來「黃金時代」。但另有一些豁免顯示,川普把關稅當作談判籌碼,例如與歐盟和英國達成的協議中,就納入了豁免條款,同時也藉此施壓這些國家的企業在美國製造業加碼投資。還有一些豁免,則顯然是針對美國經濟不可或缺、或攸關國安的產業。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歐布思費爾(Maurice Obstfeld)指出,對石油、天然氣、智慧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等特定商品的豁免,有助於減輕全面關稅對消費者的衝擊。但代價是,這會在關稅政策上製造不確定性,既可能抑制企業活動,也可能讓企業把心力轉向遊說,而非生產。
部分獲得豁免的產品,例如珊瑚和石棉,看似毫無規律可循;另一些則是在企業高層或產業領袖直接遊說後才獲批。川普本人今年4月甚至曾直接點名說他幫了蘋果執行長庫克,白宮已宣布智慧手機被排除在加稅清單之外。
整體來看,美國企業如今只能在總統意圖以己意扭轉全球經濟秩序的局勢下,摸索前行。結果是,企業迫切想搞清楚自己是否有幸能爭取到關稅豁免。
川普擁最後決定權
缺乏透明度引發一場混亂,各家企業高層、貿易律師和遊說人士急切尋找辦法,試圖讓自己的公司或客戶站到有利的一邊。他們派出代表陳情,或向內閣官員、或主管機關首長,甚至找到白宮幕僚。最終,和許多事情一樣,豁免似乎取決於川普本人的親自決定。
對於那些財務岌岌可危的業者來說,只要能爭取到這個幾乎等同於「總統特赦」的經濟恩惠,再大的努力都在所不惜。
川普第一次投入總統大選以來,便威脅要把關稅當作工具,逼迫製造業回流美國。
美國每年進口的各類貨品總額超過3兆美元,從網球鞋、T恤、智慧型手機等成品,到無數美國企業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原料和零組件。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近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一直徘徊在1,300萬人以下,低於1979年接近2,000萬人的高峰。
2017年上任後,川普對來自中國大陸一年進口額達3,700億美元的廣泛貨品加徵關稅,也對太陽能板、洗衣機,以及鋼鐵、鋁等原材料課稅。
但他的貿易戰並未達到承諾的威力。川普第一任期的關稅多針對中國等主要國家,以及部分爭取保護的產業,例如美國鋼鐵業。同時也伴隨冗長的談判,導致川普拍板的關稅花了兩年才完全落實。即使如此,美國政府仍保留部分關稅,並設立正式機制,讓企業可申請特定豁免。
美國貿易代表署和商務部分別開設網路平台,讓企業遞交豁免申請,引發一波申請潮,並成為公開紀錄。光是中國關稅就吸引超過5萬件申請,從大型企業到小型商家都有,理由多半是相關產品只能向中國採購。
【2025-08-18/經濟日報/P05版/經濟彭博周報封面故事】
親上火線 稱台美談判沒黑箱 持續磋商232調查
【台北報導】
美國對等關稅要「疊加」原有稅率,在野質疑政府避談真實衝擊,爭議延燒兩天,我對美談判代表、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昨親上火線說明,強調後續談判目標除了爭取更合理的對等關稅稅率,及磋商二三二調查、供應鏈合作,也會努力爭取關稅不採疊加計算。
鄭麗君表示,目前對美疊加關稅僅歐盟是例外計算,日本正爭取豁免,其他國家原則適用疊加方式,她理解社會期待行政團隊進行更多說明,政府也該善盡說明責任,未來將成立線上專區供各界查詢。工具機、機械等工業產品,蝴蝶蘭、鬼頭刀等農產品,面對的衝擊升高,政府會給予更大支持。
疊加爭議引爆民眾不滿,地方首長也紛紛表達高度憂心,不只在野怒批政府黑箱蓋牌,就連綠營內部也充滿不解。鄭麗君昨天率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總談判代表楊珍妮舉行記者會,相關部會包括財政部、經濟部、勞動部、農業部皆有次長級官員與會。這也是鄭麗君第一次公開說明與美談判事宜。
面對外界質疑,鄭麗君開宗明義便指「台美沒有黑箱談判」,但依國際慣例,談判細節未底定前,不會完整對外說明,雙方簽有保密協議,若過度揭露底線,可能影響談判結果。
團隊願盡速赴立法院說明
她強調,行政團隊願盡速赴立法院說明談判進度;一旦台美達成協議,將立即向國會、社會完整地說明協議內容,並提供衝擊影響評估,協議文本也將送交國會審議。
目前台美談判持續進行,下場會議時間尚未敲定。鄭麗君指出,台美持續努力磋商,雙方也於七日、八日兩度舉行視訊會議;到目前為止,技術性磋商已完成,她也說明還沒完成最終談判的原因。
赴美投資額將邀產業溝通
鄭麗君解釋,台美未能達成協議,除了時間因素,也因美國二三二調查尚未出爐,政策還在發展中,加上台灣為美國第六大貿易逆差國,九成逆差金額來自半導體與資通訊產品、電子零組件有關;就這項特殊性課題,台美需要更多時間討論二三二條款及供應鏈合作。鄭麗君說,「每次赴美談判都有新變化,美方的期待和相關議題逐漸擴增,要求也會升高」。
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指台灣投資美國金額可能達四千億美元,鄭表示,投資金額尚未議定,近期會邀高科技產業溝通,盼未來企業在擴大赴美投資時集結力量,促台美戰略合作,也有利談判。
美車、農產品列談判必考題
除了談判進度,鄭麗君也首度明確提到非關稅貿易障礙是談判中的「必考題」。她說,美國每年都會提出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長期關切我國項目包含美規車准入、農產品標準、輸入許可制度、符合技術法規跟評鑑等,都列為此次磋商範圍。
鄭麗君說,目前台灣對等關稅稅率從卅二%降至廿%的暫時性稅率,這並非政府追求的談判目標,將持續爭取更好且更合理的稅率;面對美方期待開放市場議題,始終秉持國家、產業利益,維護國民健康、糧食安全等基本原則因應及磋商。
【2025-08-12/聯合報/A1版/要聞】
2奈米洩密處置、美國投資、再傳入股英特爾
【台北報導】
台積電本周將在2奈米生產重鎮南科廠召開董事會,業界關注2奈米洩密案處理後續、美國廠投資,甚至又有傳言英特爾邀約入股案再次浮上檯面是否成真。
依往例,台積電在每年2月、5月、8月、11月的上旬都會召開董事會,討論股利、資本預算等議案,這次董事會傳12日召開,由於時間點逢美國半導體關稅與對等關稅敏感時刻,因此更受關注。
有民眾目擊,台積電執行副總暨共同營運長秦永沛、資深副總暨副共同營運長侯永清昨(10)日現身新竹高鐵站,兩人有可能要前往南科廠,為董事會報告先行準備。
針對董事會相關議題,台積電昨日表示不予評論,不特別對董事會召開的時間與地點事先說明。
台積電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屢次被點名要加碼美國,或是入股英特爾,近期美國總統川普在社群平台強烈要求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立即辭職,並稱此為「唯一可行的解決方案」,再次引發「陰謀論」,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先前即發文,直言擔心川普另闢戰場,逼台積電吃下英特爾部分股份。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先前已公開否認入股英特爾傳聞,但隨著川普突然發文要求陳立武下台,再次引發市場憂心「川普要台積電入股英特爾」之論。至於加碼投資美國議題,台積電董事、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近日指出,「目前沒有在議程內」。
另一方面,台積電2奈米製程將於今年下半量產,日前爆出內鬼洩密案,正由檢方偵辦中,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劉鏡清近日提到,這次台積電董事會中將說明2奈米製程洩密案。
另外,台積電在5月董事會中核准配發第1季每股現金股利5元,因此外界預期,這次要核准的第2季每股現金股利,應當不會低於5元水準。
【2025-08-11/經濟日報/A3版/話題】
歷經數月的談判折衝,美國終於公布台灣的對等關稅,將原本32%的關稅調降至20%。但仍未完全拍板定案,雙方仍有協商的空間。
美國目前一般最惠國關稅平均約為3.5%,再疊加對等關稅由基本10%起跳,而與美國有貿易逆差的國家則由15%起跳,美國已經成為高關稅國家。
美國在4月初公布各國稅率,期間不斷展延時程。各國反應複雜交織,一方面擔心貿易摩擦升級衝擊出口,一方面仍希望透過談判可以降低關稅,減緩對經濟影響。雖然對等關稅並未全面實施,但由於不確定的因素,已經造成全球商品以及金融市場的重大衝擊。
對等關稅反映出川普「美國利益優先」的原則,並透過關稅作為談判籌碼,迫使對手在雙邊協議中做出更多讓步。此模式顯示美方談判立場依賴貿易逆差等可量化指標,卻忽略長期合作關係與制度的互信;雖能短期內為美國爭取更多談判籌碼,但也可能削弱盟友間信任基礎,並促使各國尋求多元化的貿易管道,以降低對美國市場依賴。
美國還沒有公布台灣對美國開放的細節,但是根據美國與其他國家談判結果,各國必須以「市場准入換取關稅減免」,台灣當然也不例外。未來台灣將同時面臨國內市場自由化衝擊與美國高關稅對出口的不利影響。
政府除了應持續爭取更公平的稅率外,也需由多層面降低衝擊。引導企業加速產業升級與市場多元布局,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並結合財政協助、研發投資與人才培育,協助受衝擊產業轉型;此外,加速創造新市場機會,並深化與新興市場合作,以分散風險。
對等關稅只是美國關稅政策的一部分,川普也已根據232條款,對鋼、鋁及其衍生品,加收50%關稅,車輛及其零組件加收25%關稅;也在今年3月起宣布對木材、銅、半導體、藥品,與關鍵礦物,展開232的國安調查,目前已公布銅的關稅為50%,其他則尚未公布稅率。
台灣232產品出口約占對美國出口的四分之三,其中半導體項目更占對美國出口的三分之二。根據川普第一任對鋼鐵及鋁製品課徵232關稅的經驗,在公布稅率後,美國會待價而沽與各國進行談判,視各國提出的措施,做為美國是否豁免232關稅的根據;而台灣當時在和美周旋後,並未爭取到豁免的待遇。在面對未來美國新的一波232關稅,必須精進過去談判的經驗,以爭取更好的條件。
在對等關稅下,台灣對美國大幅開放市場,以及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未來再開放空間有限。所以在未來232條款下,投資再加碼、提升技術相容,貿易便捷化,以及供應鏈加速「去中化」,可能為美國主要訴求。台灣必須把握談判,全力爭取更多有利的籌碼,例如擴大安全與供應鏈韌性合作、推動簽署技術研發協議及雙邊租稅協議,以及人才交流合作,以擴大台灣的戰略價值。
目前美國與中國大陸也在進行對等關稅談判,對等關稅曾引發美、中相互進行關稅報復的戰火,而後雙方雖然暫時熄火。但連同對等關稅,美國對中國懲罰性關稅平均仍約有55%,引發中國大陸強烈不滿,雙方觀點南轅北轍。未來美、中談判不僅是經貿議題,更涉及兩國國際主導權的角力,也會重新塑造兩國地緣政治對抗的強度,對於台灣也會有多元的影響。(作者是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2025-08-05/經濟日報/A4版/焦點】
綜合報導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即將上路,總統川普政府「232國安調查」結果預計在兩周內公布,引發全球半導體業高度關注。調查結果若落實為政策,將為美國對進口晶片加徵高達25%以上關稅奠定法律基礎,改寫全球晶片供應鏈版圖。
 232調查涵蓋半導體與藥品等戰略性產品,川普公開點名指出,「許多公司正準備在美國建立半導體製造基地,其中包括來自台灣的企業,就是為了避開我們的新關稅。」
 據了解,三星德州廠近期重啟動工,接獲特斯拉AI 6晶片大單,AI 5晶片則規劃交由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生產,顯示赴美設廠已成業界主流。
 半導體業者表示,現階段部分半導體產品如設備、晶片在美國協調關稅表(HTSUS)中屬於豁免項目,尚不適用對等關稅疊加課徵,但232調查結果出爐後,恐為下一波課稅提供依據。即便調查結果公布後,川普仍有90天內裁定是否課徵關稅,使產業投資決策遲疑不前。
 不過,晶圓代工業者認為,「不能等、也不需等」,回歸美國製造才是最穩妥的解方。在美系客戶要求下,多元供應鏈勢在必行,雖成本增加,但國際大廠普遍能接受。
 台積電具備技術與產能優勢,有望因地緣壓力站穩龍頭地位,反而從潛在關稅中獲利。
 美國有意重掌全球晶片生產主導權,台廠指出,台灣作為關鍵供應國,在協助美國強化半導體韌性的同時,也面臨重新定位的挑戰。未來台灣在全球晶片版圖中的角色與價值,將取決於產業升級與供應鏈布局的靈活度。
 工研院資深副總蘇孟宗則表示,可預見的是半導體廠商未來的生產製造成本會增加,整體供應鏈的複雜度也將增加,下游客戶可能會有變化增減。但在美國關稅大棒重塑,半導體廠整體要與競爭對手比較,取代性、成本管控能力等都是關鍵,例如成熟製程或封測等領域,可能會有客戶選擇多、讓利機會變小等狀況。不過整體看好台灣半導體業者的敏捷性,能承壓甚至轉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