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即將上路,總統川普政府「232國安調查」結果預計在兩周內公布,引發全球半導體業高度關注。調查結果若落實為政策,將為美國對進口晶片加徵高達25%以上關稅奠定法律基礎,改寫全球晶片供應鏈版圖。
232調查涵蓋半導體與藥品等戰略性產品,川普公開點名指出,「許多公司正準備在美國建立半導體製造基地,其中包括來自台灣的企業,就是為了避開我們的新關稅。」
據了解,三星德州廠近期重啟動工,接獲特斯拉AI 6晶片大單,AI 5晶片則規劃交由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生產,顯示赴美設廠已成業界主流。
半導體業者表示,現階段部分半導體產品如設備、晶片在美國協調關稅表(HTSUS)中屬於豁免項目,尚不適用對等關稅疊加課徵,但232調查結果出爐後,恐為下一波課稅提供依據。即便調查結果公布後,川普仍有90天內裁定是否課徵關稅,使產業投資決策遲疑不前。
不過,晶圓代工業者認為,「不能等、也不需等」,回歸美國製造才是最穩妥的解方。在美系客戶要求下,多元供應鏈勢在必行,雖成本增加,但國際大廠普遍能接受。
台積電具備技術與產能優勢,有望因地緣壓力站穩龍頭地位,反而從潛在關稅中獲利。
美國有意重掌全球晶片生產主導權,台廠指出,台灣作為關鍵供應國,在協助美國強化半導體韌性的同時,也面臨重新定位的挑戰。未來台灣在全球晶片版圖中的角色與價值,將取決於產業升級與供應鏈布局的靈活度。
工研院資深副總蘇孟宗則表示,可預見的是半導體廠商未來的生產製造成本會增加,整體供應鏈的複雜度也將增加,下游客戶可能會有變化增減。但在美國關稅大棒重塑,半導體廠整體要與競爭對手比較,取代性、成本管控能力等都是關鍵,例如成熟製程或封測等領域,可能會有客戶選擇多、讓利機會變小等狀況。不過整體看好台灣半導體業者的敏捷性,能承壓甚至轉移危機。
【綜合報導】
台灣和美國官員四月以來已多次會面,截至目前為止台灣仍未收到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稅率郵件,顯示台美持續試圖達成協議。星展銀行(DBS)指出,對等關稅為台灣帶來的憂慮如今已下降,但台灣可能仍需要克服一大挑戰。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星展集團研究十八日表示,台灣可能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半導體關稅延伸至許多資訊與通訊技術產品。台灣供應美國知名科技公司先進半導體,財政部本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六月對美國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成長一點五倍,涵蓋積體電路的電子零組件出口增加百分之卅一點五。
川普政府四月二日宣布將對台灣課徵百分之卅二關稅,讓許多台灣人感到驚訝,原因是台積電已宣布將砸下一千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半導體製造,而且還贏得川普讚許。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陳奕帆表示,台灣和美國最後一輪協商目前仍未結束,雙方仍可望在八月一日前達成協議。
分析師表示,如果美國維持關稅在百分之卅左右,台灣中小科技公司將陷入困境。陳奕帆認為,即便關稅真的落在百分之卅左右,從市場規模來看,這些公司或許仍會將產品銷往美國。
美國貿易代表署數據顯示,美國去年從台灣進口一千一百六十三億美元商品,比二○二三年增加百分之卅二點五,占二○二四年雙邊貿易總金額一千五百八十六億美元的一大部分。台灣去年對美國貿易順差達到七百三十九億美元,成長百分之五十四點六。
【2025-07-20/聯合報/A7版/財經要聞】
【綜合外電】
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他可能最快在本月底公布對進口藥品課徵的關稅,並且可能近期宣布半導體關稅,暗示這些新的產業式關稅,可能會與預定8月1日執行的廣泛「對等」關稅一起實施。
川普15日談到藥品關稅時表示,「可能在本月底(公布),我們將從低關稅開始,並且給製藥公司一年左右時間準備,然後我們將會把關稅提到非常高的水準」。
川普還表示,他對半導體實施關稅的時間表和藥品「類似」,而且對晶片徵稅「沒那麼複雜」,但沒有提供更多細節。
他在本月初的內閣會議表示,計劃在未來幾周對銅徵收50%關稅,同時預期藥品關稅將高達200%,在這之前將給予製藥業者一年時間將製造業務遷回到美國。 川普已經宣布根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對藥品進行的調查,表示大量從海外進口的藥品威脅國家安全。
彭博資訊分析,任何關稅都可能立即影響禮來、默沙東及輝瑞等在海外生產藥品的製藥商,也會提高美國消費者成本。
川普的半導體關稅計畫也面臨同樣風險,預料不僅影響晶片本身,還會影響蘋果和三星電子的筆電和智慧手機等暢銷產品。
【2025-07-17/經濟日報/A1版/要聞】
提交意見信予美國商務部,盼別對既有投資課徵關稅,以利未來擴產與供應鏈穩定
台北報導
美國商務部半導體關稅232調查意見報告即將出爐,半導體關稅呼之欲出!台積電為半導體供應鏈請命,呼籲美國政府,應該豁免台積電亞利桑那廠和其他已承諾在美國進行半導體製造投資企業的關稅或其他進口限制。
台積電子公司TSMC Arizona日前提交意見信予美國商務部,公司重申在美國建造大型晶圓廠計畫,提到為蘋果、AMD、NVIDIA(輝達)等美國科技巨頭提供先進製程支援,並與美國共同實現半導體產業創新與供應鏈韌性之願景。
台積電強調,赴美投資是為滿足美國長期科技領先與國家安全之需求。
台積電於1998年便在美國設廠,2020年起在亞利桑那州啟動大規模晶圓廠計畫,總投資金額達1,650億美元,共將興建六座先進製程晶圓廠、二座先進封裝設施,及一間主要研發團隊中心。
台積電表示,期待與美國聯邦、州與地方政府密切合作,然政策制定應避免對既有投資徵收關稅或進一步設限,以減少政策不確定對未來產能擴充與供應鏈穩定性影響。
半導體業界分析,台積電積極響應美方政策、加大美國投資,理應能獲得半導體關稅豁免。
台積電指出,目前在半導體設備、原材料,仍仰賴進口,半導體關稅將導致建廠成本進一步提升,削弱財務能力,也會對美國蓋廠和運營時間產生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台積電也提到,進口關稅會導致終端產品需求疲弱之影響,側面反映出對等關稅恐已影響實體經濟發展。
台積電進一步解釋,美國擴廠計畫成功關鍵,在於美國客戶對台積電不斷增長的需求,然而關稅提高終端消費產品成本,則會降低終端需求。
台積電赴美投資,預計帶動2,000億美元的間接經濟效益,並創造數萬個半導體製造與研發職缺,其中,在建廠期間創造4萬個建設相關之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台積電建議以獎勵措施取代關稅限制,如延長明年底到期的「先進製造投資抵免」(BASIC)之年限,以加速晶圓廠建置速度,同時加快行政作業流程、鼓勵美國本土製造設備及原材料建置產能。
為建立「美國製造」的半導體供應鏈,台積電表示,美國將建立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美國技術自主,緊急情況下能確保供應鏈穩定;此外,大力支持美國AI和HPC領域發展,並協助培育美國半導體技術人才。
郭智輝表示 美壓制紅色供應鏈 有利我半導體、資安、AI產業
【台北報導】
美國對等關稅緩衝期將於七月九日屆期,針對台美談判進度,經濟部長郭智輝指出,目前來看,美國將會對紅色供應鏈採取懲罰、壓制,因此有利於我半導體、資安、AI等產業。
郭智輝表示,因美國對中國課高關稅,紅色供應鏈有可能會外溢出來,中國產品外溢到台灣,一是洗產地、二是產品直接走私到台灣,我方必須防止走私,否則將對台灣生活也會造成影響。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邀請國發會、經濟部、中央銀行等部會進行「因應國際經貿情勢變化,如何協助我國產業面對台幣匯率及國際能源價格遽變」專案報告。立委張嘉郡、賴瑞隆等人關切台美談判進度及影響,郭智輝說,台美談判還在進行中,希望是「朝好的方向」、「看起來也有這個氛圍」,像是美國很關切洗產地問題,我方也做了很多努力。他並表示,美國將「懲罰」、「壓制」紅色供應鏈,非紅供應鏈需求增加,台廠反而會受惠。
此外,全球半導體封測龍頭日月光昨開股東會,日月光集團營運長吳田玉受訪表示,全球都會受到關稅影響,台灣晶片業恐怕也難豁免,依產品類別、產業位置不同將會有所差異。他說,面對川普政府多次點名台灣,要拿台灣晶片開刀,課徵重稅,以川普政府的個性,台灣恐怕無法獲得零關稅豁免,但應該也不會如川普所言會達到百分之百的高稅率。
吳田玉指出,他心中大概算出一個稅率,只是現階段無法透露;在無法避免下,他相信每家公司都因產業位置不同而有所差異,都會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出路。
至於美對台課徵晶片關稅稅率會落在什麼區間?一位不願具名的半導體業者預估,約落在百分之十至廿之間。這位專家分析,因台灣晶片直接出口美國比重並不高,影響有限,而且大部分晶片用於生產科技產品,包括台積電或日月光等晶圓代工業或封裝業,都可轉嫁給客戶,預料影響層面相對輕微。
吳田玉表示,受美國關稅戰影響,儘管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尚未修正原預期二○三○年全球半導體產值將突破一兆美元的預估值,但業界已保守預估要延至二○三二至二○三三年才會達到達一兆美元。儘管如此,仍不脫未來十年,全球半導體產值突破一兆美元的長線格局。
【2025-06-26/聯合報/A9版/財經要聞】
90天緩徵期7月9日屆滿…猜猜下一步
【綜合外電】
美國更高額對等關稅的90天緩徵期,預定7月9日屆滿,高盛預測,美國總統川普屆時不會如期恢復課徵這些關稅,中國大陸產品的關稅稅率也可能不會再改變。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海濟斯(Jan Hatzius)18日在美國企業研究所(AEI)一場活動上表示,在7月9日期限屆滿後,他和同僚「不認為『對等』關稅的第二階段」會實施,「我們預期會繼續延後」,以利川普政府繼續和貿易夥伴協商。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峰迴路轉,他在4月2日「解放日」宣布各國稅率,並原訂自4月9日起對多國開始課徵更高的對等關稅,當時對台灣設定的關稅稅率為32%,遠超乎預期;不過隨後又在4月10日宣布緩徵90天,在這段期間僅全面課徵10%的對等關稅。
隨後各國開啟與美國談判,期間插曲不斷,川普對等關稅政策一度被美國國際貿易法院裁定暫停,聯邦巡迴上訴法院隨即又恢復關稅效力。
海濟斯說,他的團隊推估,美國整體關稅稅率目前已提高約10個百分點,「我們預期半導體、通訊設備、藥品、銅及或許一些其他產品的25%關稅,會再提高(整體關稅稅率)4至5個百分點」,使美國整體關稅稅率最多提高15個百分點。」
他也說,團隊預期中國大陸產品目前的關稅稅率不會再調整,美中貿易緊張不會再升溫,但也認為北京無法說服白宮調降關稅,「顯然所有個別假設都有重大風險,但更廣泛而言,如果我們非常偏離13、14、15個百分點的關稅增幅預測,我會很意外」。
然而,野村控股認為,鑒於數據顯示中國大陸透過借道東南亞進行轉口貿易,來避開更高的關稅,美國可能繼續對該地區維持較高關稅水準。
野村經濟學家在16日報告中預測,華府仍可能最後對東南亞國家平均課徵15.5%的關稅,以杜絕陸企的洗產地行為。野村估計,越南和泰國可能會被分別課徵24.3%和20%關稅,轉運現象在這兩國似乎比東南亞其他國家更常見,使美國對這兩國的關稅更接近預期對大陸的30%關稅。借道新加坡和菲律賓的跡象似乎不多,這兩國關稅可能定在10%。
【2025-06-20/經濟日報/A4版/焦點】
台瑞以擬先達陣 與歐未見緩解 鋼鋁關稅加倍至50%已生效 僅英豁免維持25%
【綜合報導】
美國正在與時間賽跑,試圖在七月九日最後期限之前與貿易夥伴達成協議。除已與英國談成初步框架協議外,分析師預期台灣、瑞士及以色列最可能優先達陣,日本和南韓也可能取得進展。
由於部分關稅面臨法律挑戰,川普政府也探索其他途徑以實施其貿易主張。雖曾誇口要在九十天內達成九十項協議,但川普團隊目前僅與英國有初步協議。
白宮新聞秘書李維特三日表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已向貿易夥伴發出七月九日截止日期的提醒。
美歐之間的緊張局勢持續升溫。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將在巴黎舉行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會議上會晤歐盟代表,歐盟也派出技術團隊趕赴華府。
金融時報報導,川普三日簽署行政命令,鋼鋁進口關稅自四日起由百分之廿五提高至百分之五十,自美東時間六月四日凌晨零時○一分(台灣時間六月四日十二時○一分)生效,進一步升級全球貿易戰,唯獨在五月初與美方達成貿易協議的英國取得豁免,維持鋼鋁百分之廿五稅率。
川普三日表示,關稅是為了防止外國生產商傾銷產品,「危及美國國家安全」。
歐盟警告,若與美談判未果,將於七月十四日或更早開始實施反制措施。
研究機構Veda Partners經濟政策研究主任崔茲指出,由於川普政府需要關稅收入來抵消稅改造成的財政缺口,一二五個與美國貿易額極小的國家也難逃關稅衝擊。但她預期,最終可能透過協議,將關稅壓低到四月二日宣布的水準之下,或是再次延長談判寬限期。
其他分析師認為,在截止日前,川普政府至少會再達成幾項類似英國的寬鬆協議。
曾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官員的麥卡錫分析,台灣、瑞士或以色列可能因為貿易摩擦較少,優先達成貿易安排。美方也可能宣布,與日本、南韓等大型貿易夥伴的談判取得進展,或對這些國家延長關稅緩徵期。
由於部分關稅面臨法律挑戰,分析師認為川普政府可能啟動新的貿易調查,目標可能鎖定印度和越南等有較大貿易摩擦的國家。但這類調查通常需時三至四個月。
在空窗期,川普可能動用一九七四年貿易法的第一二二條,在一百五十天內徵收百分之十五的關稅,既能有關稅收入又為其他談判爭取空間。
此外,他還可能宣布,基於國安考量對木材、汽車、半導體和藥品等徵收新關稅,並於數周內實施。
【2025-06-05/聯合報/A9版/國際】
主計總處下修預測至3.1% 預期上半年增幅5.35% 下半年急墜至1% 關稅、匯率變化影響大
【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總處昨(28)日更新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較2月預測下修0.04個百分點至3.1%,勉強「保3」;因急單、科技新品商機,上半年經濟成長率估達5.35%,但因關稅政策不確定性,下半年經濟成長率恐急墜至1%。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長蔡鈺泰表示,上半年主因AI與高速運算等科技應用需求殷切,加上因應美國關稅政策拉貨潮湧現,出口優於預期;下半年因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影響消費信心、投資信心及出口表現。整體來說,「上半年經濟強勁,下半年轉溫和,但並沒有到低迷程度」。
主計總處統計,上、下半年經濟成長表現落差最大是發生在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上、下半年差距11.05個百分點,今年最新預測差距為4.35個百分點,是歷年第四大差距,次於2009年差距10.53個百分點、2003年SARS時的4.44個百分點。
蔡鈺泰表示,主計總處此次主要參考牛津經濟研究院對全球GDP最新預測由原先2.7%下修到2.3%,台灣與日本、南韓等競爭對手國對等關稅為10%,中國大陸為30%情境下設算。同時也包含新台幣升值衝擊,此次設定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為31.07元,2月設定是32.77元。
蔡鈺泰說明,新台幣升貶會衝擊出口,也會影響GDP規模,匯率變化將產生一連串影響,近期新台幣波動大,昨日召開的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中確實有特別討論。
出口方面,主計總處預估全年規模達5,177億美元,是首度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將創新高,但因對等關稅預期7月實施,下半年出口動能轉弱,規模估2,420億美元,將落入衰退3.2%。
蔡鈺泰強調,整體AI產業需求確實存在,且比預期大,加上下半年有科技新品效應,這些都是正面因素。
民間投資方面,為因應AI商機強勁需求,國內半導體及相關供應鏈廠商加速擴充先進製程及高階封測產能,研發能量亦穩健擴增,推升投資成長;但房市趨緩,以及地緣政治、外貿不確定性仍高,制約部分動能,預測今年成長5.77%、下修0.41個百分點。
主計總處表示,整體來說,提前備貨效應及AI需求強勁,但受美國關稅政策衝擊,預測下半年出口將轉負成長,加上投資及消費下修,今年實質GDP規模雖上修,但全年經濟成長率則略下修。
【2025-05-29/經濟日報/A2版/話題】
提交意見信予美國商務部,盼別對既有投資課徵關稅,以利未來擴產與供應鏈穩定
台北報導
美國商務部半導體關稅232調查意見報告即將出爐,半導體關稅呼之欲出!台積電為半導體供應鏈請命,呼籲美國政府,應該豁免台積電亞利桑那廠和其他已承諾在美國進行半導體製造投資企業的關稅或其他進口限制。
台積電子公司TSMC Arizona日前提交意見信予美國商務部,公司重申在美國建造大型晶圓廠計畫,提到為蘋果、AMD、NVIDIA(輝達)等美國科技巨頭提供先進製程支援,並與美國共同實現半導體產業創新與供應鏈韌性之願景。
台積電強調,赴美投資是為滿足美國長期科技領先與國家安全之需求。
台積電於1998年便在美國設廠,2020年起在亞利桑那州啟動大規模晶圓廠計畫,總投資金額達1,650億美元,共將興建六座先進製程晶圓廠、二座先進封裝設施,及一間主要研發團隊中心。
台積電表示,期待與美國聯邦、州與地方政府密切合作,然政策制定應避免對既有投資徵收關稅或進一步設限,以減少政策不確定對未來產能擴充與供應鏈穩定性影響。
半導體業界分析,台積電積極響應美方政策、加大美國投資,理應能獲得半導體關稅豁免。
台積電指出,目前在半導體設備、原材料,仍仰賴進口,半導體關稅將導致建廠成本進一步提升,削弱財務能力,也會對美國蓋廠和運營時間產生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台積電也提到,進口關稅會導致終端產品需求疲弱之影響,側面反映出對等關稅恐已影響實體經濟發展。
台積電進一步解釋,美國擴廠計畫成功關鍵,在於美國客戶對台積電不斷增長的需求,然而關稅提高終端消費產品成本,則會降低終端需求。
台積電赴美投資,預計帶動2,000億美元的間接經濟效益,並創造數萬個半導體製造與研發職缺,其中,在建廠期間創造4萬個建設相關之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台積電建議以獎勵措施取代關稅限制,如延長明年底到期的「先進製造投資抵免」(BASIC)之年限,以加速晶圓廠建置速度,同時加快行政作業流程、鼓勵美國本土製造設備及原材料建置產能。
為建立「美國製造」的半導體供應鏈,台積電表示,美國將建立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美國技術自主,緊急情況下能確保供應鏈穩定;此外,大力支持美國AI和HPC領域發展,並協助培育美國半導體技術人才。
【專題報導】
賴政府上台一周年,全世界經濟卻因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戰,面臨下行風險,台美對等關稅能否談到好結果還不得而知,成為今年經濟發展最大挑戰。財經學者認為,下半年將面臨美國是否出現停滯性通膨、台幣是否持續走強等風險;若台廠都跑到美國,將出現排擠效應,國內經濟不排除會衰退,並反映在勞動市場,出現無薪假及失業潮。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說,台灣今年經濟第一大風險就是出口,台灣主要出口國家不只美國,還有中國大陸,若美中貿易繼續對抗、中國對台灣們中間材需求也會大幅下降,供應鏈及最終產品數量都會下滑。
其次,近幾年東協出口占比愈來愈高,東協各國若因洗產地最被課高關稅,將影響新南向政策成果。當外資撤離東協各國,過程可能會出現類似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尤其要注意如果美國處罰越南洗產地,懲罰性關稅談不下來或只降一點,外資一定會撤離,造成當地台商血本無歸。
吳大任指出,台灣今年經濟上半年表現還好,問題在下半年,他較悲觀,認為對等關稅百分之廿起跳、半導體關稅也不會太低,屆時半導體業者為了不被課重稅而前進美國,一定會排擠台灣投資,不排除經濟會變衰退。今年經濟成長率別說保二,是保一邊緣?還是負成長?都很難說。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簡錦漢說,貿易戰可能會讓全球貿易量萎縮,導致很多國家經濟成長率大減。台灣最近又有匯率風險,造成另一個不確定性。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分析,下半年就會面臨美國關稅戰及半導體課稅的不確定性,包括美國是否出現停滯性通膨、以及台幣是否持續走強等狀況,其中最不利的是美國停滯性通膨風險,關鍵在於美國能否找到中國大陸以外的替代產品,如果沒有足夠替代數量,所有商品價格都上漲,一定會影響美國民眾消費意願,屆時與美國有供應鏈關係的國家都會很不利,也包括台灣。
【2025-05-22/聯合報/A5版/賴清德上任周年 財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