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AI伺服器引爆需求 集團將進軍功率半導體、智慧醫療等業務
【台北報導】
輝達新世代AI伺服器掀起「電力大革命」,要以碳化矽(SiC)等功率元件升級電力系統,引爆大商機,台亞(2340)集團冒出頭,動員旗下事業大舉搶攻功率半導體市場,以及伺服器電源加上跨足智慧醫療的創新應用,搶食輝達電力革命大商機。
因應AI算力大進化,功率需求飆升,輝達啟動「電力大革命」,要把AI伺服器晶片輸出電壓從目前的54V大幅拉高至800V,未來更將利用碳化矽元件升級電力系統,打造效能更高的伺服器機櫃。
輝達一聲令下,引爆碳化矽大商機,台亞集團全力搶進,攜手子公司包括和亞智慧、積亞半導體以及冠亞半導體等,揮軍功率半導體市場、以及伺服器電源再加上跨足智慧醫療的創新應用,下半年將完成E-mode平台應用電動車,全面展現近期營運成果與技術突破。
業界指出,碳化矽與氮化鎵(GaN)等化合物半導體具高電壓、高溫與高頻等特性優勢,為新世代功率產品的新興寵兒。
台灣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 Taiwan 2025)昨(11)日邁入第二天,台亞集團大秀肌肉,展示子公司積亞半導體、冠亞半導體等技術能量。
台亞指出,積亞專注碳化矽功率元件晶圓代工,涵蓋蕭特基二極體(SBD)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OSFET)等關鍵產品,能廣泛應用於伺服器、工業控制、電動車、充電樁、太陽能與儲能設備等領域。
台亞透露,積亞目前已完成SBD與MOSFET 650V,1200V與1700V的平台量產認證,致力於晶片製造並協助客戶將產品推向市場,搶攻高功率應用全球商機。冠亞則已具備氮化鎵製程平台開發,現階段已完成650V GaN D-mode產品平台。
另外,冠亞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E-mode平台開發,廣泛應用於電動車、伺服器電源、通訊設備等領域,打造高穩定性、高可靠性的製程平台,以代工模式提供客戶具競爭力的產品選擇,展示最新製程、材料與應用解決方案。
台亞副董事長暨日亞化學常務取締役戴圳家指出,雖然功率元件短期市況受大陸政策影響,但長期仍將持續快速成長,未來將透過積亞與冠亞的技術整合與集團策略布局,強化在功率半導體市場的領導地位,並積極拓展全球合作機會。
【2025-09-12/經濟日報/C3版/市場焦點】
台積電副總何軍指出,AI推動技術疊代週期大幅縮短,供應鏈在地化已成重中之重
台北報導
3DIC先進封裝製造聯盟(3DIC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lliance)9日正式成軍,由台積電及日月光領軍,共37家國內外企業攜手合作。台積電先進封裝技術暨服務副總何軍指出,AI推動技術疊代週期大幅縮短,供應鏈「在地化」已成發展重中之重,唯有與生態系更加緊密結合,才能即時滿足客戶需求。
日月光投控資深副總洪松井則表示,AI與半導體已形成互惠循環,與台積電攜手促成聯盟成立,期望藉由標準制定與國際接軌,共同解決技術、量產與良率的挑戰。
AI晶片更新週期已逼近「一年一代」,對晶圓代工與封裝帶來巨大壓力。何軍以CoWoS產能演化為例指出,從NTO(新產品流片)、tape-out(委託設計)、CoWoS到量產峰值,過去新產品流片到量產高峰需七個季度,如今僅縮短至三個季度,意味著產品尚未Final(設計定案)就得先下單、拉機台,更凸顯供應鏈協作的重要性。
他強調,未來研發、產能建置與量產須同步推進,以避免頻繁改機台的狀況,「不管是國際大廠或本地夥伴,大家都要和我們的量產團隊一起改變。」更透露與日月光有共同客戶,被追趕的非常緊。
洪松井進一步指出,隨著製程微縮,晶片與系統的落差擴大,使得封裝價值持續提升。先進製程與封裝推動算力躍升,進而驅動AI應用,而AI需求又反過來帶動半導體投資,形成良性循環。
3DIC AMA主要成員涵蓋晶圓代工、封裝、設備與材料廠商,包括:台積電、日月光、萬潤、台灣應材、印能、致茂、志聖、台達、均華、均豪精密、弘塑、竑騰、辛耘、永光、欣興、由田等。業界人士指出,設備廠商佔多數,凸顯先進封裝量產瓶頸與製程改善的迫切需求。
然而,先進封裝仍存在多重挑戰,包括製造難度高、功率與應力管理不易、材料供應受限,以及系統自動化的複雜性。3DIC聯盟成立後,旗下三大工作小組分別聚焦標準工具、量測技術及封裝製程技術等不同領域。
聯發科總經理暨營運長陳冠州表示,在雲端應用除晶片本身,還必須配合2D、3.5D等封裝與系統整合;他認為,生成式AI對半導體帶來新機會,相關應用正逐步擴大到消費性產品。
聯發科副總經理Vince Hu提到,3.5D先進封裝技術將成為下一代XPU關鍵,能透過異質晶片堆疊提升效能並降低總持有成本;他強調,面對AI模型複雜度快速增長,傳統摩爾定律已無法滿足雲端客戶需求。
SEMICON Taiwan
【台北報導】
SEMI全球董事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日月光集團營運長吳田玉表示,AI發展給台灣很好的制高點,此領先優勢估計可維持至少兩年,但面對供應鏈不確定性成為常態,未來台灣半導體產業首重於與全球價值鏈有優勢的國家結盟,從單一領域優勢,擴大成為全球發展AI系統優先會想到合作的區域,就能在挑戰中掌握商機。
吳田玉昨天出席SEMICON Taiwan 2025展前記者會發表演說,他說,AI雖帶來龐大成長機會,同時加深全球產業與安全利益的衝突,供應鏈的「複雜度與不確定性」將成為不可逆的新常態。供應鏈的不確定性絕不可能因為只換個總統就改變,在不可逆的趨勢下,台灣必須善用相對完整且維持領先的半導體生態鏈,做出正確取捨並抓住關鍵機會。
吳田玉說,台灣半導體製造、設計、封測與ODM雖非全方位完整,卻已構成相對完整的生態鏈,這是台灣得以與時並進、發揮優勢的基礎。未來的競爭須聚焦於選擇性的領域,並透過系統整合與跨界合作,形成更具多元性的競爭優勢。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則說,半導體產業成為各國戰略產業,先進製程被當成談判的特殊武器及工具,若不及早掌握關鍵材料自主,易被「卡脖子」。她鼓勵台灣應提升材料自主率,藉由材料自主提升供應鏈韌性與永續發展。
SEMICON Taiwan 2025將於十日至十二日展出,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今年是SEMICON Taiwan卅周年,今年展會集結四千一百個攤位、一千兩百家廠商參展。今年展會圍繞十三大主題,從AI驅動所有半導體製程技術,包括先進製程、異質整合、矽光子等。
曹世綸指出,整體半導體市場應用,除了早期應用之外,AI、汽車及機器人都是帶動下一波產業革命的重要應用,今年展會也透過不同論壇探討AI機器人和汽車相關發展。
【2025-09-09/聯合報/A8版/財經要聞】
波若威、弘塑、辛耘、旺矽等台廠,有望成為最大贏家
台北報導
人工智慧(AI)運算需求爆發式成長,共封裝光學(CPO)技術成為半導體產業新戰場,2026年將切入輝達Rubin系列,產值上看百億美元。SEMICON Taiwan 2025前夕,矽光子國際論壇率先揭開序幕,台積電與輝達(NVIDIA)再度攜手,搶攻AI資料中心超級運算龐大商機。
法人分析,隨著輝達Rubin架構與CPO技術大舉導入,相關台廠有望成為最大贏家。其中,波若威、光聖在光纖元件與連接器領域具備領先地位;志聖、弘塑、辛耘則切入封裝與測試設備供應鏈;旺矽、穎崴掌握高速測試解決方案。這些公司不僅有望直接受惠輝達與台積電的合作,也可能因CPO標準化後,進一步進入國際資料中心供應鏈。
去年被視為矽光子產業「啟蒙年」,台積電研發副總徐國晉表示,隨技術進展,未來幾年矽光子需求可望呈倍數成長。矽光子最大價值在於提升能源效率,目前台積電已在多項技術上取得突破。
台積電處長黃士芬指出,AI運算的發展導致「記憶體牆」效應日益嚴重,傳統電氣互連無法應付超大規模資料傳輸。矽光子則能透過三路徑擴張:波長分工多工(WDM)、單波長速率提升、先進調變技術。其中,馬赫-曾德爾調變器(MZM)適合高速高功率場景,微環調變器(MRM)則兼具小尺寸與高密度優勢,成為CPO實現高效傳輸的核心元件。
黃士芬強調,台積電已建立完整製程設計套件(PDK),涵蓋波導、分光器、波長合波器等模組,顯示其在光子積體電路(PIC)製造的技術實力。隨著異質整合與先進封裝成熟,台積電正積極推進光學解決方案的落地。
輝達打造多重網路架構,包括NVLink用於連接GPU晶片、InfiniBand和Spectrum-X乙太網用於擴展運算基礎設施,而台積電提供輝達最強火力支援。輝達網路部門資深副總裁Gilad Shainer指出,輝達的Rubin架構所採用之CPO,利用微環調變器,將功耗效率提升3.5倍,網路彈性提升10倍。未來CPO技術透過將光學引擎直接整合至晶片封裝中,大幅縮短訊號傳輸距離、降低功耗並提升系統密度,成為解決AI運算瓶頸關鍵技術。
市場數據也呼應這股熱潮,法人指出,若Rubin架構全面導入,最快2026年起將形成百億美元級新藍海,2030年CPO占高速資料傳輸解決方案比重可望突破50%,將帶動矽光子元件、先進封裝與網路設備廠同步受惠。
【台北報導】
半導體封測廠矽格(6257)昨(7)日公告8月合併營收16.09億元,月增1.2%,年增6.5%;前八月合併營收126.63億元,年增8.09%。
矽格積極耕耘先進測試業務,將資源率先投入高速運算(HPC)應用,陸續傳出捷報,繼先前獲得台灣ASIC大廠訂單,近期再拿下ASIC新客戶最終測試(FT)訂單,現正小量試產,挹注今、明年營運。
此外,隨著AI資料中心講求高速傳輸與低功耗,矽格也開發一系列矽光子與共封裝光學(CPO)檢測,現階段已拿下北美客戶訂單,且因客戶達三至五家,近期受惠客戶追加訂單,量產規模正逐步提升中,在AI晶片大廠主導相關技術下,矽格可望通吃ASIC、矽光子與CPO等AI商機。
因應客戶需求,矽格投入26億元擴建竹東中興三廠,預計2027年第1季完工,布局先進測試、自動化和AI智慧工廠,預計提供1,200個工作機會。
矽格指出,國際政經環境大變化帶來衝擊與挑戰,半導體已是全球戰略資源,未來幾年帶動半導體晶片銷售成長,預料有更多來自於先進測試、自動化、AI智慧工廠等需求。
【2025-09-08/經濟日報/C3版/市場焦點】
台北、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媒體Techradar日前刊出一篇評論文章,指稱輝達(NVIDIA)與聯發科技術互補合作開發超級晶片GB10,凸顯兩家公司合作緊密,技術高度互補,也臆測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是否該考慮斥資730億美元收購聯發科。5日聯發科緊急澄清「並非事實」。
業內人士透露,該消息完全為部落客個人臆測與想像,恐誤導市場。半導體業者分析,雙方合作緊密,聯發科在邊緣AI的高滲透率補足輝達在移動端短板,但並不會「為了喝牛奶而養一頭牛」,橫向併購也會有品牌價值流失疑慮,並非商業決策最佳解。
半導體業者分析,收購並不全然會產生綜效,要表達緊密合作用入股是最佳的方式,如亞馬遜先前就取得台廠世芯-KY約22.4萬股的私募股權;可見隨著晶片製程微縮,難度增加情況下,打團體戰的重要性不停在提升。
另外,如此大型收購案本身就存在諸多挑戰。像是輝達曾在2022年嘗試以400億美元收購安謀,但由於有壟斷之嫌,該消息一出就遭到各國監管單位嚴格審查,導致該案最後胎死腹中。此外台灣政府也不會坐視不管,眼睜睜看著國內市值前三大的半導體大廠被美國公司收購。
經長:影響半導體競爭力有限
【連線報導】
針對美方終止台積電南京廠的「經驗證終端用戶」(VEU)資格,改為逐案申請許可,經濟部長龔明鑫昨天說,台積電南京廠占其產能只有百分之三,相對來講,台積電受到的影響比較輕,對整體國家半導體競爭力影響有限;不過,台積電還是希望能跟美國政府持續溝通,這部分如果需要政府協助,經濟部會盡力協助。
台積電股價昨未受此消息影響,收在平盤價一一六○元,台股大盤指數則上漲八十三點,收在二萬四一○○點。
經濟部表示,美國政府取消對台積電南京廠VEU資格,代表未來該廠進口美國設備,需單獨申請許可。此舉意味南京廠取得美國產業安全局(BIS)的許可,將從「綠色通道」模式(授權允許取得美國管制貨品,無需逐批申請),回歸到須「逐案審批」模式,此一發展將會對該廠未來營運的可預期性造成影響。
經濟部指出,由於台美半導體供應鏈關係極為密切,且美方持續加強半導體管制措施,國內業者應持續強化出口管制的法遵作為,以保障權益。
美國BIS上周宣布取消三星、SK海力士兩家韓廠的VEU資格。根據經濟部了解,三星DRAM約兩成產能在大陸、海力士約四成,而台積電目前在大陸僅有南京廠涉及BIS管制項目(十六奈米),評估占台積電整體產能僅約百分之三、未來可能持續降低,且占整體台灣半導體生產比例更低,評估不影響台灣整體產業競爭力。
【2025-09-04/聯合報/A8版/財經要聞】
台北報導
摩根士丹利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詹家鴻指出,股后世芯-KY成功拿下亞馬遜(AWS)Trainium3、4專案後,如何運用營運資金應對亞馬遜龐大需求,形成「甜蜜的困擾」,維持「優於大盤」投資評等,推測合理股價4,588元。
世芯-KY股價近半個月以來陷入整理,不只丟失4,000元大關,甚至下探3,635元,表現在高價股族群中相對落後。隨Marvell重心已放在XPU-attach插槽,市場已不再質疑世芯-KY是否成功拿下Trainium3 XPU專案。
市場目前的焦點之一,放在亞馬遜是否也會在2026年自行處理部分3奈米Trainium3的CoWoS生產。大摩指出,在世芯-KY近期的法說會上,其經營管理階層指出,亞馬遜確實存在一些自行處理CoWoS投片量產服務(Turnkey)的情境,尤其是考量到龐大的營運資金需求。
有鑑於此,摩根士丹利證券針對世芯-KY進行簡易現金流分析,結果顯示,截至第二季底,世芯-KY現金與約當現金資產加總約10.6億美元。
以3奈米XPU生產(涵蓋晶圓製造與CoWoS封裝)需要六~七個月的交貨期計算,若營收增加10億美元,至少需4億~5億美元的營運資金。
摩根士丹利對世芯-KY於2026、2027年的營收成長預估仍具信心,研判亞馬遜將在這二年分別貢獻16.5億美元與25億美元營收。從需要龐大營運資金的角度回顧過往,世芯-KY 2021年增資1.95億美元,其營收在之後二年便成長約7億美元,據此來看,世芯-KY擴張的營運資金,能轉化為實質營收成長。
根據外資估算,世芯-KY明年獲利將繳出接近翻倍佳績,每股稅後純益(EPS)為143.36元,2027年更上升至184.27元,獲利動能不俗。
詹家鴻說明,世芯-KY已成功拿下Trainium3、4專案,但客戶擁有技術(COT)的商業模式,可能對其turnkey業務營收成長帶來不確定性。另一方面,2026年世芯-KY與亞瑪遜內部CoWoS產能分配的結果尚未塵埃落定,將持續密切關注相關進展。整體而言,世芯-KY應可滿足200萬顆Trainium3晶片的需求,對應生命週期營收約60億美元,平均每年約20億~30億美元。
綜合報導
繼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後,美國政府撤銷台積電對旗下中國主要晶圓廠運送必要設備的授權,此舉將打擊台積電在中國生產晶片的能力。
台積對此回應表示,公司已接獲美國政府通知,台積電(南京)有限公司目前的「驗證後最終用途」(VEU)授權,將於2025年12月31日撤銷。正評估情況並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包含與美國政府溝通,以致力台積電(南京)營運不受影響。
負責監管半導體出口管制的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日前已撤銷三星和SK海力士中國工廠的VEU授權,未來半導體業者的中國晶圓廠若要取得美國半導體製造設備,必須逐一申請許可證。這項豁免原本約在四個月後,也就是12月31日到期。
BIS表示,美國正在防堵讓美國公司「處於競爭劣勢」的「出口管制漏洞」。
華盛頓的最新行動,威脅半導體產業部分重要業者的中國業務。雖然美國官員表示,仍會持續核發晶片設備許可證,但從豁免轉為逐一申請許可,增加了等待時間的不確定性。
熟知內情人士表示,美國官員目前正在研究減輕官僚負擔的方法,特別是現有許可證申請正大排長龍。
有別於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國生產的比重高,台積電在中國的製造業務規模相對較小。台積電的南京廠2018年投產,只貢獻2024年營收的一小部分。南京廠擁有16奈米製程技術,該製程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實現商業化。
台積電今年上半年分別認列中國子公司及南京子公司55.96億元及144.39億元的稅後純益,約占整體獲利比重約2.6%、影響甚微;半導體業者研判,台積電受惠先進製程占比大幅提升,16/20奈米的營收占比約7%,獲利也由主流製程如3、5奈米貢獻居多。
供應鏈業者透露,台積電今年初已有序降低大陸廠布局,從人員配置、機台設備,都有所調整,預計整體影響不大。不過,究其背後戰略目的,要半導體業者完全選邊站的意謂相當濃厚。
半導體業者分析,「降低效率、增加韌性」將是供應鏈安全下的考量,美國政府要的是相關業者完全將資源往美國本土挹注;市場波動難免,中長期來看,半導體供應鏈重構及地緣關係,都將受到牽連。
美國政府最新措施,凸顯華盛頓對電子零件供應鏈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即便這些工廠是由三家非美國企業在外國所營運。
【台北報導】
協作機器人產業今年在對等關稅下,後市高度不確定性,導致企業資本支出縮手,衝擊需求,加上中國大陸業者殺價競爭,影響全球協作機器人龍頭優傲科技( UR )及達明(4585)今年營運。但達明已釋出部分客戶需求回溫的訊號,UR也看好在集團綜效加持,以及推出「亞洲版」新品,對2026年台灣市場需求樂觀看待。
UR隸屬於Teradyne Robotics集團,全球市占率約三成,在全球已銷售超過10萬台機械手臂。
Teradyne Robotics台灣業務總監鍾秉光好台灣半導體及伺服器產業商機。他分析,台灣伺服器產業供給跟不上需求,而UR很早就跟國內電子五哥的幾家業者合作,而半導體產業也是UR在台灣耕耘的重點產業。
不過,UR近幾年在大陸市場遭遇挑戰,主要是價格及交貨時間問題。因此UR今年開始推出專門針對「亞洲版」的協作機器人,在亞洲生產,不僅價格具競爭力,且交貨時間大幅縮短。
【2025-09-02/經濟日報/C2版/市場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