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綜覽

新聞日期:2024/06/05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喜迎魏哲家時代

新董座強調「我也要開始秀台積的價值」,希望調漲價格台北報導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4日舉行股東常會,魏哲家由劉德音手中接下董事長大位,宣告六年雙首長制告一段落,進入由魏哲家全面掌舵時代。魏哲家表示,看好AI及高速運算等應用對晶片需求,營收將逐季上升,預期全年成長將落在20%~25%間,並強調台積電「價值」,希望調漲價格。 曾被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譽為「準備最齊全的CEO」,魏哲家於股東會不慍不火扛起董事長一職,他強調,首要任務是政府關係移轉,總裁工作將會移交給夥伴。 針對代工報價,魏哲家幽默的說:「我跟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抱怨過他的東西太貴,不過,他的東西的確有其價值,所以,我也要開始跟他秀我的價值。」 他強調,台積電的per die(每顆裸晶)價格是最便宜的,有空間往上,並且提供一年比一年更好的PPA(效能/功耗/面積)表現,搭配大數據和AI來提升晶圓廠生產力、營運效率和品質,明年3奈米將優於今年,每年前後段製程持續進步,並保持技術領先,現在輪到台積電來展現價值。 外界揣測,台積電占全球不含記憶體的邏輯半導體產值約28%,動見觀瞻。魏哲家此番表態,調漲代工價格恐是上任之後重大任務,未來報價看漲。 半導體上游業者認為,代工業者每年皆重新議價,屬業界常態,特別AI火熱,加上台積電3奈米先進製程產能擴充三倍能見吃緊情況下,調漲只是時間問題,然部分IC設計業者則預估台積電未來先進製程漲幅將較大。 台積電成為AI產業受惠者,魏哲家表示與國際晶片巨頭黃仁勳、AMD董事長蘇姿丰看法一致,持續對AI感到樂觀,且應用才剛開始,生活將會有越來越多的AI應用,未來可能由CC Wei(魏哲家英文名) AI仿生人來開股東會,而台積電技術至目前為止仍領先同業,占非常有利位置。 因應地緣政治的風險、供應鏈破碎化,魏哲家則說,儘管不確定性因素高,惟晶片法案為美國國家整體大戰略,他不認為政策會轉向,短期沒有影響;另美國建廠成本相較其他地區高,但相較競爭對手,台積蓋廠成本已經是最低。台積電4日完成第十六屆董事改選,全體董事一致推舉魏哲家博士擔任董事長及總裁。新任董事為魏哲家、曾繁城、龔明鑫(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代表人),獨董彼得‧邦菲爵士、麥克‧史賓林特、摩西‧蓋弗瑞洛夫、拉斐爾‧萊夫、烏蘇拉‧伯恩斯、琳恩‧埃爾森漢斯及林全共十席。
新聞日期:2024/06/04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聯發科攜元太 打入樂天電子書

COMPUTEX展秀智慧行動裝置、車用電子與物聯網應用,推動無所不在AI世代台北報導 聯發科(2454)於COMPUTEX展出各式應用,大秀跨平台AI與5G創新實力。副董事長暨執行長蔡力行亦將於6月4日暢談聯發科的技術如何推動無所不在的AI世代,市場期待聯發科與輝達在AI PC有進一步合作關係。 聯發科總經理暨營運長陳冠州表示,今年COMPUTEX,聯發科展示在各個令人充滿期待的產品領域中的技術成果,並推出提升使用者經驗的晶片組,展現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優異進展。 聯發科本次電腦展聚焦於智慧行動裝置、車用電子與物聯網應用。其中,天璣9300已搭載於VIVO平板電腦,另外,聯發科與元太結盟,已打入樂天kobo彩色電子書。並首度亮相兩款晶片組,分別為高階Chromebook Kompanio 838以及4K高階智慧電視及顯示器的Pentonic 800,致力於實現AI無所不在。 聯發科指出,Kompanio 838系統單晶片(SoC)專為Chromebook筆電打造,以八核心、高效能與多工處理功能,為輕薄筆電帶來全天候電池續航力,整合AI處理器NPU 650,使之能夠快速處理複雜運算、提升多媒體互動性及品質。 另外,聯發科同步展出天璣9300打入陸系品牌平板電腦,以優異的性能,持續在行動裝置中搶占市場。今年首季度,聯發科再拿下全球智慧型手機處理器晶片龍頭,未來在平板市場,也將逐步奪得機會。 現場也展出樂天Kobo彩色電子書,搭載聯發科高效能的CPU處理器且整合 Wi-Fi,使用先進製程打造,支援元太科技旗下彩色電子紙顯示技術,打入樂天kobo彩色電子書。而車用電子領域,聯發科以3奈米智慧座艙晶片Dimensity Auto,與合作夥伴共同發展導航、娛樂互動和虛擬化安全系統。 法人指出,聯發科去年與輝達合作推出Dimensity Auto汽車平台,今年COMPUTEX將有望與輝達推出ARM架構的AI PC晶片,有望在明年起開花結果;展望2024年旗艦SoC產品,預期將推出更多用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旗艦 SoC產品,跨入重要里程碑。
新聞日期:2024/06/03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AI六月天 條條大路通台積

台北報導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4日即將舉行股東常會,有別以往今年股東會備受全球矚目,除董事長劉德音將退休,台積雙首長共治時代結束,正式由總裁魏哲家接掌大局外;台積電先進製程率先跨入埃米級、先進封裝擴大堆疊規模,都是直接對焦加速進入通膨時代的高效能運算需求,全球AI客戶必將倚靠台積電前瞻技術前行,循著條條大路通往台積。 台積電今年股價大幅飆升,上周股價收821元,今年來大漲228元,創史上全年新猷,市值衝高至21.29兆元,外資今年來大買38.49萬張,買超金額高達3,137億元,外資全年買超金額也率先創新高。 台積電最佳盟友-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強調,CPU效能提升進入瓶頸,資料運算量爆發,算力通膨時代正在來臨,必須倚靠GPU進行巨量運算。台積電認為,目前所見AI應用仍處於起步階段,AI晶片需要運用最先進的半導體製程技術和封裝解決方案,這一切都是台積電的技術優勢。 台積電表示,AI模型需要強大的半導體硬體支援,尤其在N2將採用奈米片(Nanosheet)電晶體結構、及背面電軌(backside power rail)解決方案,持續推動技術創新;今年台積電健康成長,也將與輝達攜手成為AI應用的關鍵驅動者。 台積電也率先於技術論壇中談及先進製程由奈米跨入埃米,A16技術預計於2026年進入量產。2027年將推進A14節點,並在2030年達到A10節點,即1奈米製程晶片。屆時,採用台積電3D封裝技術的晶片電晶體數量將超過1兆個,而採用傳統封裝技術的晶片電晶體數量將超過2,000億個。 產能部分,台積電同樣積極備戰,首座2奈米工廠位於新竹縣寶山,毗鄰全球研發中心;該廠2025年下半年開始量產2奈米晶片;高雄廠則將於2026年左右加入。然而,這也意謂著明年蘋果iPhone 17將同樣採用3奈米家族進行打造。 另外,部分董事席次亦迎來更替,除琳恩‧埃爾森漢斯女士、林全博士外,代表美國商務部之烏蘇拉‧伯恩斯女士也將接任獨董。外界研判,未來台積電與美國政府將有更順暢之溝通管道,有利加速海外擴張推行。
新聞日期:2024/05/31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聯電王石:爭取20%AI應用市場需求

台北報導 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30日表示,生成式AI潛力龐大,聯電絕不會缺席,他看好包括高速傳輸、電源管理晶片、MCU(微控制器)等相關IC受惠成長,雖然去年來半導體產業降溫,但對半導體及AI相關應用成長仍相當有信心,他並預期,聯電未來至少可取得AI相關應用10至20%的市場需求。 王石是在聯電股東會上發表上述說法。而股東會上,股東們主要關心聯電未來營運成長動能,以及目前聯電在自駕車、人工智慧(AI)伺服器、AI PC等領域的布局情況。 王石說,AI在全球興起,聯電於AI邊緣運算著墨很深,AI產業持續發展,預期未來在AI相關的所有產品,聯電可以搶占10至20%市場需求,這需要些時間,但一定是未來驅動聯電營運成長重要因素。 王石強調,以整體市場來看,雖然去年市況出現周期性變動,但聯電對半導體的市場未來成長性具有信心,聯電除了過去以來在22到28奈米製程發展很成功,也持續開發特殊製程,且是以整個解決方案來提升公司競爭力。 他進一步指出,聯電不僅開發先進的12奈米製程技術,並持續開發40奈米、55奈米特殊製程等,以解決方案,對接應用市場,協助客戶提升競爭力,並提供聯電未來成長動能。 另外,針對國際地緣政治的風險及美中貿易戰對大陸市場的影響,王石則表示,聯電在這方面應變能力相對多數國際晶圓廠更有韌性,主要由於聯電的全球化布局,聯電除了在台灣的新竹、台南廠區,海外廠區也不只有在中國,包括新加坡的12吋廠,還有日本的布局,甚至未來和英特爾的合作,在美國也能服務客戶,聯電的布局能提供較多元的供應鏈韌性,所以,中國市場的變化對聯電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半導體應用多元,且重要性日益提高,王石說明,自駕車、AI伺服器及AI PC對未來成長至關重要,聯電不會缺席。
新聞日期:2024/05/30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搶AI財 智原ASIC衝先進製程

客戶委託設計持續成長,亦接獲14奈米AI SoC開案,營運添成長動能台北報導 ASIC公司智原(3035)召開股東會,儘管去年量產業務受到總體經濟影響,然NRE(委託設計)表現依舊持續成長,更獲得14奈米AI SoC ASIC委託設計。智原總經理王國雍指出,預備進入量產的案量仍維持增速,為未來量產營收之先行指標;ASIC產業進入先進製程及先進封裝時代,除持續固守利基型應用外,也會轉進新技術領域,提升競爭力。 智原分析,目前ASIC公司有兩大趨勢,其一是滿足雲端高性能計算與高階人工智慧訓練伺服器的龐大運算與通訊頻寬需求;另外,則是提供自主矽智財(IP),著重於系統平台式的設計服務,滿足利基型應用的需求;智原在多年經驗的積累之下,已經蓄積大量特定應用所需設計服務的 KnowHow來提供加值性的服務。 管理階層強調,持續投入研發資源,於去年30周年達成轉型重要里程碑。整合小晶片(Chiplets)的2.5D/3D先進封裝服務、接獲14奈米AI SoC特用晶片NRE,並且成為台灣首家加入國際大廠Arm全面設計生態系之設計服務合作夥伴。 先進製程產品全力加速,管理階層透露,包括14奈米MIPI C/D-PHY、LPDDR4/3及22奈米2.5Gb Ethernet PHY,都已在規畫中,未來晶片產品將走向系統層級整合,亦即SoC(System-on-chip),單晶片內部整合運算單元IP、記憶體單元IP、及各式數位與類比IP。 智原為全球第三大完整製程元件庫開發廠商,持續進行標準元件庫開發,具備完整開發經驗及許多高效能的IP。對於ASIC競爭愈趨激烈,智原表示,將開發更高層次之設計技術及加強系統層級服務的完善,並朝開拓利基應用、提高附加價值等方面努力。 法人指出,儘管上半年部分應用仍受庫存調整影響,不過智原持續擴大研發投入,預估至第三季研發人員將超過千人,以面對先進製程人力需求;目前Arm平台,智原已切入N、R、A三大Core系列,作為首波加入Arm平台之ASIC公司,將更加熟悉Neoverse CSS code、能針對需求、快速進行前端設計案件,開案機會愈趨旺盛。
新聞日期:2024/05/30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DRAM正能量 南亞科董總按讚AI

記憶體價格持續向上,伺服器、手機、筆電等相關出貨都成長,下半年業績將逐季好轉台北報導 南亞科29日舉行股東常會,董事長吳嘉昭及總經理李培瑛雙雙按讚AI應用,將帶動記憶體容量大增,將帶動產業市況及南亞科業績逐季好轉。 吳嘉昭在致詞時指出,2023年的DRAM市場,因全球經濟景氣循環、地緣政治、中美貿易衝突等影響,短期間成長受阻,但DRAM是人類進入智慧世代,使所有電子產品智慧化的關鍵零組件,隨著5G及AI的發展,將持續帶動DRAM的增長。 他預期,2024年DRAM出貨到伺服器、手機與筆電等終端應用市場,都將呈現成長。 李培瑛在股東會後受訪時則表示,生成式AI帶動高頻寬記憶體(HBM)高速成長,三星、SK海力士及美光三大原廠,集中資源轉進HBM領域,但因HBM良率不高,排擠到一般型DRAM產能。 因此,在DRAM供給有限,市場需求回溫下,帶動DRAM價格,自2023年第四季起持續往上,記憶體整體產業往正面發展,李培瑛樂觀看待南亞科2024下半年業績將會逐季改善。 南亞科2024年的重點,是陸續推出以10奈米第二世代(1B)製程技術,量產的三顆新產品,目前正在試產,以擴大產品線、貢獻營收。 ■高容量模組 瞄準伺服器需求 另設計開發中的則有四顆產品,包括16Gb DDR5的微縮版、16Gb LPDDR4、16Gb LPDDR5及4Gb DDR3,將逐步進入試產。 此外,2024年南亞科將同步開發矽穿孔(TSV)製程技術,未來結合DDR5微縮版與TSV製程,做成高容量DRAM模組,以供應伺服器市場需求。 而使用10奈米第三世代(1C)製程技術的第一顆產品16Gb DDR5,預計在2024年底完成設計,2025年初進入試產,南亞科新品將密集上市,迎來AI新商機。 南亞科另與比利時研發中心(IMEC)合作開發極紫外光(EUV)製程,為更先進的製程預做準備。 惟4月3日台灣發生七級大地震,扣除保險後,南亞科仍受到晶圓報廢、設備維修及停產等造成額外費用的影響,預期第二季財務績效仍有壓力,本業在第三季較有機會獲利。
新聞日期:2024/05/29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劉鏡清國建計畫 圍繞雙核心

台北報導 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每四年提出的國家建設計畫,將出現大變化。國發會主委劉鏡清28日表示,搭配中長期計畫,將朝三方面推動產業轉型,包括:一、產業發展圍繞在半導體+AI的「雙核心」發展;二、結合台大及各大學院校的研究中心,成立「TECHHUB」,培育國內外創新創業團隊;三、為創造明星產業的壯大效果,將把資訊服務業單獨拉出來,結合AI產業為護國群山。 劉鏡清已上任八天,28日首度與媒體會面,說明自己從產業界退休後入閣的初衷。他強調,想想試試看能不能做點事,把產業經驗落實到國家建設上。有關蔡政府時期的前瞻計畫,因為經費來自特別特別預算,再推動要經立法院同意,因此不會再有第二個前瞻計畫,更多的工作重心將放在卓內閣的產業轉型推動上。 國發會需要在新任總統上台時,提出新的四年國家建設計畫。對此,劉鏡清在立法院表示,將以三個月為期整理出四年計畫,一方面要把經濟聚焦在AI產業和半導體雙核心上,二方面也會重視產業平衡,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3.3%左右,如果努力一下,希望可以到3.5%,台灣的核心是科技,但6成就業人口在服務業,唯有透過產業暨數位轉型拉升製造業附加價值,單獨拉出資訊服務業、結合彼此公協會,才有未來GDP倍增的可能。 對於產業發展以半導體+AI為雙核心的模式,劉鏡清進一步說明,這樣的框架頗具挑戰性,將與國科會、數發部與金管會一起推動,並引導資金注入,除此,新創生態系的確立與擴大,也是他想透過國發會平台推動的議題。據悉,賴總統也提到未來四年,將帶給新創事業每年注資1,500億元的投資資金。 為讓新創案源盡快啟動,劉鏡清已與台大討論過,採類似康乃爾大學的模式,成立適合國際人才及新創團隊的研究中心TECHHUB,並結合國內外新創生態系,吸引國際上早期的新創人才來台發展,而原本方便外籍人士落腳台灣的就業金卡,將配合改為「獵人」的模式,主動推到國際上。
新聞日期:2024/05/27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巨有急單到 H2營運添柴火

台北報導 ASIC公司巨有科技(8227)24日舉行股東會,董事長賴志賢強調,ASIC市場需求龐大,跟隨台積電腳步,提升高階製程及先進封裝能力,滿足客戶需求。他透露,因中美貿易緊張、接獲不少急單,另外,7、6奈米等高階製程NRE收入有望在下半年挹注,其中不乏AI相關案件,為下半年營運動能增添柴火。 上半年庫存調整依舊,不過陸續接到NRE案件,賴志賢認為,中美貿易戰持續,轉入台灣的急單增加有感,儘管多為成熟製程案件,如0.18微米高壓製程或嵌入式記憶體等,仍不能快速挹注獲利,下半年有望逐步顯現,也將持續帶動明年業績表現。 賴志賢指出,28奈米仍為大宗營收來源,近期跟隨台積電腳步,往先進製程精進,已有12奈米專案投入量產,另外,已有客戶投入12及16奈米NRE、為AI/HPC應用。巨有也具備7、5奈米更先進製程之設計能力,下半年有機會認列相關NRE案件。 在先進封裝部分,巨有同樣具備設計能力,賴志賢表示,目前多為覆晶封裝(Flip chip)技術,但因應客戶需求,去年5月正式開始提供台積電CoWoS晶圓級先進封裝設計服務,下半年有望在客戶伺服器應用上看到成果。 持續投入研發,維持產業競爭力。與EDA大廠新思(Synopsys)合作,取得高速介面、SerDes、MIPI等IP之外,巨有同時協助客戶客製化IP,後續再整合進ASIC,賴志賢承諾,將擴大投入研發矽智財,為客戶提供最全面、即時的設計服務支援。 巨有目前營收比重量產業務占5至6成,3至4成來自NRE;此外,有2成多來自日本,今年該區域會持續成長。賴志賢點出,過往日本以微米製程訂單為主,但隨著日本近幾年積極推動半導體復興,看到不少先進製程需求開出,整體機會變多、產品單價提升。 巨有去年NRE設計案共計87件,今年迄今累計為30餘件,賴志賢有信心再寫成長;AI相關營收比重也將較去年倍增、挑戰2成關卡。
新聞日期:2024/05/24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AI超展開台積產能加速

台北報導 台積電23日舉行年度技術論壇台灣場次,侯永清及張曉強兩大資深副總暨副共同營運長同聲看好AI高效運算需求。侯永清指出,AI加速器需求年增2.5倍,2030年全球半導體產值上看1兆美元,台積電將成最大受惠者;張曉強表示,半導體黃金時刻已到,這是20年來最令他感到興奮的時候。 今年的台積電技術論壇主持人及貴賓陣容與往年大不同,總裁魏哲家外傳另有要務因而缺席,由亞太業務處長萬睿洋致歡迎詞,會中並邀請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馬大康擔任演講嘉賓,與過去由聯發科主管擔任專題演講來賓不同。 台積電23日盤中觸再創877元歷史新高,終場收875元,上漲11元,也同創史上收盤新高,市值達22.69兆元,外資大買5,218張,連三日買超。ADR 23日早盤一度上揚2.33%。 萬睿洋指出,AI將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台積電邏輯先進技術已實現單一晶片上超過2000億個電晶體,未來透過3D封裝達到超過1兆個電晶體,預估生成式AI手機今年底的全球出貨量達2.4億支,2030年全世界上看10萬個生成式AI機器人。 張曉強表示,台積2奈米進展相當順利,2025年下半年進入量產,2026年再推出A16,正式跨入埃米時代,將結合超級電軌 (Super Power Rail) 架構與奈米片電晶體。 18廠廠長黃遠國指出,今年3奈米產能規劃較去年成長3倍,依舊不夠,相較前兩年以平均五個廠的速度擴充,今年拉高至蓋七個廠,包含三座晶圓廠、兩座封裝廠及海外兩個廠均同時進行;其中,新竹與高雄之2奈米量產基地,進展順利、陸續進機;台中AP5、嘉義則為先進封裝所需,產能緊跟著AI迭代腳步。 海外部分,美國廠一廠預定明年量產,二廠量產時程則會落在2028年;熊本晶第二廠預定2027年量產,德國廠預定今年第四季動工,目前正在進行前置作業。 張曉強表示,台積電製程推進十分順利,N3E於去年第四季進入量產,出色的良率,支持客戶產品上市計畫;並成功開發出N3P技術、通過驗證,良率接近於N3E,陸續收到客戶產品設計定案,將於今年下半年量產,未來多數3奈米產品都將採用N3P。
新聞日期:2024/05/23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五大信賴產業 必須再精進

【社論】賴清德總統於520就職演說中,特別提出未來在經濟上將全面推動「五大信賴產業」:半導體、人工智慧、軍事工業、安全監控、次世代通訊。顯而易見的,這五項產業發展應該與國家安全關聯性十分緊密;關於這點我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假使產業發展能對於國家安全保障有所助益,當然是多數國人所樂見,但畢竟經濟策略與政治目的基本出發點不盡相同。如果本末倒置,可能導致事倍而功半。其實對於國家安全的最大保障,應該是搞好經濟,國富且民強,如此世界各國必然正視台灣,即便中國大陸,亦不敢輕易越雷池一步。 比較賴總統提出的「五大信賴產業」,與2016年蔡英文就任總統時提出的「五大創新產業」,最大不同是:生物技術產業、智慧機械產業、綠能產業,消失了。 成功的產業發展戰略,需要根基於既有基礎與相對其他國家的資源稟賦,回顧台灣半導體產業45年發展歷程,沒有人可以忽略1985-2015國際供應鏈分工,與大量旅外高階人才經驗回流,這兩項重要加持因素。 如果我們為了政治高象徵性的「國家安全」考慮,貿然放棄對於經營多年的生物技術、綠色能源,與精密機械產業優先排序,把可能不盡擅長的安全監控、軍工產業列為資源投入優先排序,會不會就像孫中山先生所擔心的「還沒拿到彩券,卻拋棄了扁擔」?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經濟則是造福國民,使幼有所教、民有所養、老有所終。兩者間,究竟孰為本,孰為末,實在很難斷言。但以現今台灣產業面臨空前劇變與國際激烈競爭而言,集中選擇台灣應該發展,但有能力發展的產業,需要相當大的智慧。 其實不論新政府選擇何種產業為優先發展項目,現階段台灣產業發展面臨最大的兩項議題都是:電力與能源不穩定、優秀人才質與量的不足。前者需要下定決心、大破而後大立,後者則須打破傳統思維禁錮,積極援引國際優秀人才。可惜在賴總統就職演說中,我們並沒有看到關於這兩項未來成功關鍵要素的著墨,著實令人憂心。 賴清德總統與行政院卓榮泰院長所選擇的兩位經濟首長:國發會主委劉鏡清、經濟部長郭智輝,均來自企業界,產業界對這兩位具備豐富經營的閣員,普遍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他們可以務實地解決常年阻礙台灣經濟發展的「五缺」難題。不過,從賴總統這次就職演說,我們看到的是:巧妙地迴避了這幾個惱人的疥癬。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生前名言:「將錯誤政策下的事務做對,是世界上最大的浪費。」我們希望:面對未來四年希望達成的政策目標,賴總統及卓院長,儘速召集財經部會首長,及民間飽學有識之士,於啟動經濟施政之初,即選擇與定義清楚最該做之事,如解決電力與能源不穩定性、擴大爭取全方位國際優秀菁英,排定優先順序與年度目標,責成相關部會擬訂行動方案,按部就班推動,避免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低效做法,俾於四年內為台灣經濟開創新局,另闢蹊徑,重新回到經濟發展高成長國家之林,至於應該發展什麼信賴產業,反而是在目標下自然競爭演繹而出,並非策略前提。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們深切期盼,賴總統領導的政府是一個有遠見、有魄力、有戰略思維的政府,而不是一個看似忙碌,卻處處規避重點與困難的妥協政治操作,則未來台灣經濟發展與真正的國家安全,才有務實的保障。 【2024-05-23/經濟日報/A2版/話題】
×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