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綜覽

新聞日期:2024/02/21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ASIC商機大 IC設計業爭搶

台北報導 安謀(Arm)宇宙再擴大,市場傳老牌IC設計商聯詠取得Arm Neoverse授權,ASIC(客製化晶片)商機龐大,吸引IC設計業者爭相跨入。業者指出,聯發科、瑞昱擁有豐富IP資料庫與設計實力,與傳統ASIC公司形成強力競爭時代來臨。   台廠IC設計居全球領導地位,聯發科、聯詠為前十大業者,過往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業者傾向以晶片產品形式,為客戶提供完整SoC(系統單晶片)解決方案,累積晶片設計know-how及關鍵矽智財。 近年自研晶片商機快速成長,IC設計業開始以自身專長,尋求與國際級客戶合作。瑞昱具備USB4 hub客製化晶片、聯詠高速傳輸TCON(時序控制器),都受市場青睞。安謀繼去年將智原納入ARM Total Design計畫的ASIC設計業者後,再傳拉攏聯詠入局鎖定高速傳輸介面。聯詠指出,為強調差異化,有些客戶有ASIC需求,聯詠在SoC和單晶片都有ASIC進行中,今年ASIC營收會高於去年。   外界憂慮眾多競爭者切入,恐影響老牌ASIC商如智原、創意的訂單。半導體業者強調,前後段設計一條龍自製開發晶片當然可行,但隨先進製程開發驗證時程長,EDA工具耗費金額大,若無專門的ASIC公司分攤協助,效率將大打折扣。   另,進行ASIC須與代工廠密切配合,尤其後段製程、封裝相關流程,涉及Substrate design(載板設計)技術,一般無晶圓廠公司較難以接觸。   智原指出關鍵,競爭點不在IP成本,而是要有好的關係,ASIC產業進入先進製程時代,「製程風險將大於設計風險」。此外,Arm Neoverse市場巨大,安謀會推薦給其他客戶,包含智原、聯詠等,統合設計能力跟整條價值鏈;未來開發成設計平台後,在產品尚未開發前,就能先在智原平台上驗證,加速上市時間。
新聞日期:2024/02/20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精測去年Q4轉盈 每股純益0.53元

台北報導 中華精測(6510)受惠探針卡業績逐步回溫,去年第四季轉虧為盈,每股稅後純益0.53元,累計去年全年稅後純益約0.32億元,較前年7.71億元大幅衰退。因應全球AI商機,該公司推出AI手機、AI電腦等AI新應用相關晶片之高速、大電流晶圓級測試探針卡,可望推動今年營運成長。 中華精測董事會通過2023年度財務報告,第四季受惠探針卡業績逐步回溫,單季營收7.72億元,全年營收高點,較第三季成長12%,單季毛利率回升至49.8%,較前一季度提升1個百分點,第四季本業營業利率由虧轉盈,合併稅後純益0.17億元,較前一季成長60.2%,單季每股稅後純益0.53元。 中華精測去年全年稅後純益約在0.32億元,較前一年7.71億元大幅衰退,全年每股稅後純益0.99元。 對去年營運下滑,該公司表示,主要受到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面臨終端消費力道不足,智慧型手機拉貨動能疲弱,相關晶片庫存去化速度低於預期,中華精測也在去年面臨庫存調整的產業低潮,不過All In House商業模式發揮優勢順應客戶變化調整產品策略,去年推出符合AI手機、AI電腦相關新應用晶片所需的混針系列的晶圓級測試探針卡,並在2023年第四季單季營收攀升為全年最高季度、且獲利回升。 對於今年展望,公司也表示,目前半導體產業鏈持續去化晶片庫存,另方面則受惠於生成式AI應用快速發展,AI半導體躍升為推動先進製程的新主流,AI新應用相關晶片之高速、大電流晶圓級測試探針卡,帶動1月探針卡業績成長。 中華精測指出,整體來看,今年第一季,來自智慧型手機應用處理器晶片(AP)、智慧型手機射頻晶片(RF)、以及高效能運算處理晶片(HPC)等高階晶片探針卡訂單回籠,以第1個月探針卡的營收占比提升至逾4成,為首季獲利關鍵支撐。
新聞日期:2024/02/19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封測廠菱生 出售寧波力源

台北報導 封測廠退出大陸市場再添一家,半導體封測廠菱生17日舉行重大訊息說明會,財務長賴銘為表示,考量集團發展所需,17日董事會決議,直接出售中國寧波力源100%股權給浙江銀安匯企業管理公司,總交易金額約新台幣3.078億元。 貿易戰持續延燒,大陸政府積極扶植本土企業,晶圓廠、封測廠與記憶體業者逐漸壯大,而美國業者考量地緣政治風險,不再於大陸當地投片,轉單至其他地區生產,此一現象,導致愈來愈多的封測廠退出大陸市場,轉向拓展其他地區產能或進行技術升級。 菱生2001年透過薩摩亞菱生和開曼Li Yuan、100%投資中國寧波力源,三公司董事會通過處分中國寧波力源100%股權,總交易金額約新台幣3.078億元。擬由開曼力源為轉帳方,直接出售寧波力源100%權力給買方,處分損益待交易實際完成時公告。 菱生表示,寧波力源實收資本額為人民幣4.24萬元,主要營業項目為IC封裝與測試。已取得資產評估報告、獨立會計師出具的股權影響及價格合理性意見書,總交易金額高於中國寧波力源股權淨值,交易價格合理且不損害菱生股東權益。
新聞日期:2024/02/19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熊本廠24日開幕

台北報導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海外布局首戰告捷,日本九州熊本廠將於24日(周六)舉行開幕典禮,見證台日雙方歷史一刻。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將親臨現場,親自參與台積37年來成長茁壯以來,跨出海外重要的一步。日本方面,除首相岸田文雄之外,供應鏈業者透露,JASM股東索尼半導體、電裝株式會社,以及豐田汽車都將派高層代表出席,迎接日本半導體業重返榮耀。 台積電海外大擴張首站選定文化背景相似的日本,取得重大進展,JASM於熊本縣菊陽町的辦公大樓去年8月初竣工,已有多達400名台籍工程師及眷屬在地深耕,未來JASM晶圓廠預計在當地創造1,700個工作機會。 JASM是台積電與Sony索尼半導體、電裝株式會社(DENSO)在2022年合資成立的日本先進半導體製造公司;本月初再引入豐田汽車入股投資,顯見日本核心企業重視台積電的價值,未來有望循此模式加入其他日本知名企業。 日本政府對晶片補貼政策也不手軟,力圖重振昔日半導體雄風,台積電為國際晶圓代工龍頭,帶頭加碼投資起到關鍵作用,熊本即將再建第二座晶圓廠,補貼金額由三分之一起跳,第三、四廠的設置也在考慮中。 台積電則強調,公司的全球製造版圖擴張策略,主要基於客戶需求、商機、營運效率、政府支持程度及經濟成本等考量。 業界指出,JASM股東同時將會是台積電客戶,包含Sony、豐田汽車在內,都尋求先進製程技術支持。其中,豐田汽車作為全球最大傳統車廠,直接注資台積電,代表著車用半導體為其未來一大成長契機。 日本半導體產業輝煌過、衰落過,但始終於半導體上游擁有極佳的基礎及實力,例如電子被動元件領域,村田和TDK兩家佔據全球近80%份額;半導體的19種主要材料中,日本有14種市占率超過50%,最新一代EUV光刻膠領域,日本3家企業申請了行業80%以上的專利,一旦攜手台積電後,半導體榮景重振可期。
新聞日期:2024/02/16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世芯元月績優 全年拚賺七股本

客製化AI晶片成顯學,未來與Open AI及其他CSP業者合作商機可期台北報導 股王世芯-KY在台積電先進封裝良率持續提升之下,AI ASIC順利交付,營收自去年12月站上30億元關卡,1月維持高檔,堪稱ASIC之王。法人指出,世芯既有專案進度優於預期,客製化AI晶片成顯學,未來更有機會贏得Open AI及其他CSP(雲端服務供應商)業者之合作,估全年合併營收將挑戰500億元大關、每股稅後純益(EPS)上看七股本。 世芯1月合併營收為33.74億元,月減3.9%、年增106.7%,受惠晶圓廠產能開出,加上第二大北美客戶去年底進入量產,營收規模維持擴大,今年下半年5奈米訓練晶片也將步入量產,在多專案疊加之下,法人預估2024年合併營收再創新高,每股稅後盈餘更將達到七個股本以上。 營收強勁增長之下,持續推升世芯股價刷新歷史新高,15日收盤達4,430元,漲7.92%,穩居股王寶座。 法人指出,世芯於ASIC領域具先行者優勢,並有優良執行能力,並在AI市場占據超過一成之份額;隨著各大雲計算平台的需求增長,預計將在2030年擴大至二成。除了既有的AWS客戶外,法人透露,與英特爾Habana的合作項目進展順利,7奈米Gaudi 2已經完成相關設計服務,今年就會交付客戶。 世芯指出,今年主要由5奈米貢獻營收,也逐步跨足至3奈米,明年3、5奈米就將會是主要貢獻製程。 世芯強調,CSP業者想自行掌握晶片跟系統技術,輝達跨足ASIC市場著力點仍有限。另外,世芯技術積累深厚,自成立以來FinFET相關案件已tape-out超過60件,CoWoS相關超過15件,競爭壁壘儼然成形。 AI布局以外,世芯也與多家電動車企業接洽自研晶片合作,與理想汽車專案有望在明年看到營收貢獻,憑藉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優勢,把握電動車高性能運算市場之發展機遇,開啟新的營收成長引擎。 世芯表示,車用OEM專案整體委託設計大約耗時約一年半,順利的話今年中便可設計定案(tape out),量產毛利有機會較北美客戶佳。
新聞日期:2024/02/15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電資本支出 維持歷史高檔

先進製程設備廠 商機滾滾台北報導 台積電在法說會中,宣布資本支出280~320億美元,並加碼先進製程在台灣的投資金額,半導體設備相關供應鏈廠商,包括家登、漢唐、弘塑、萬潤、志聖、群翊、科嶠等,可望受惠商機滾滾而來。 台積電2024年資本支出約介於280億~320億美元,雖不若先前金額高,但仍然維持歷史高檔,且投資腳步不停歇,資金八成用在先進製程及光罩,10%用於特殊製程,10%用於先進封裝,未來資本支出有機會維持30%年成長。 台積電資本支出的亮點,在於後段的先進封裝,市場對於CoWos及SOIC需求強烈。法人預期,先進製程及封測相關設備廠商將最為受惠。 其中,家登在EUV(極紫外光)光罩盒市占率達約7成,EUV微影技術已成先進製程標配,業內分析,台積電跨入新一製程世代,每片晶圓所採用的EUV光罩層數也越來越多,看好家登受惠程度將持續擴大。 弘塑為CoWoS相關設備廠商,該公司主要供貨自動濕式清洗機台(Wet Bench)、單晶圓旋轉清洗機(Single Wafer Spin Processor)、複合機台(COMBO),市場法人表示,該公司CoWoS相關訂單,已從2023年第四季開始陸續交機,預計自2024年3月開始入帳,2024年邁入出貨高峰。 漢唐是半導體相關機電工程廠,該公司近幾年除了在台灣訂單穩健成長,也接獲美國大單,中國大陸、新加坡等仍是漢唐的重要外銷市場,因此,未來若半導體廠在中國大陸擴產受限,該公司外銷也可能受到牽動。 萬潤表示,該公司看好2.5D封裝是未來趨勢,這幾年來,萬潤耗費大量人力投入2.5D封裝製程設備,甚至進一步投入3D先進封裝,也由於2024年先進封裝需求可望釋出,萬潤預期將是該公司重要營運動能。
新聞日期:2024/02/15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中美晶片攻防 進入拉鋸新戰線

中美兩大強權的科技戰火煙硝愈來愈濃,拜登政府過去一年祭出更嚴苛的限制,打擊中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發展及算力晶片等資源取得範圍。但相關政策卻被批評充滿漏洞。而輝達等重點美企則遊走其間,未來發展牽動產業與股市。 在2022年10月的首版本美國晶片禁令後,美國又在2023年10月17日更新對中國的晶片禁令,此次在2023年內最大科技熱點AI算力上的GPU相關晶片,設定更嚴苛的限制。而在半導體設備方面,美國在2023年內加強與日本、荷蘭等盟國的合作,打造三國共同防線限制高階設備出口給中國,衝擊中企先進製程。 但另一方面,美國措施的實用性引發外界質疑。例如經濟學人2024年1月下旬評論,中國雖不能採購高階AI晶片,但可透過大量中低階晶片補足算力來訓練模型,美國就算擴大管制晶片的種類,也難拿捏尺度。 同時,晶片小體積特性,使走私模式等非法行為盛行,中國實體尤其解放軍機構可能透過新加坡等地為中轉站轉運,例如輝達2023年下旬對新加坡銷售額年增幅達5倍。 但讓白宮最頭痛的問題仍是美國企業,從主導晶片禁令的商務部長雷蒙多行為就能反映該現象。雷蒙多在2023年12月初國防論壇上,以國安優先於短期利益的理由,要求晶片高管要認命,更直言輝達等企業若再微調晶片規格繞過紅線,就馬上動用其他措施防範。 但數日後美國產官兩界斡旋下,當雷蒙多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再次接受採訪時口徑變為一致,允許輝達推特供晶片給中國市場,而輝達強調會完全配合法規監管。有觀點認為,就算美企提供中國降低規格的晶片,但可能會拿出更先進的設計架構來彌補。 類似情況在美國需要聯合日本、荷蘭的半導體設備管制領域上也可能出現,雖然日荷兩國當前都有同意加大限制,但未來美國要繼續拉攏歐洲等地勢力恐不容易。 歐洲執委會在2024年1月下旬公布加強歐盟經濟安全的一系列提案,包括管制投資等,但由於歐盟成員國意見不統一,相關方案被英國金融時報評價「縮水」,專家也指出,各國真正執行協調起來還需要數年時間。 雖然設計法規與執法不易,但當前美國兩黨都呈現一致立場,有意在總統大選前後關鍵時刻加強對於中國管制力度。但有觀點認為,更加嚴苛的措施,可能會導致美企以及日荷等盟國的反彈。 應對美國制裁,中國也嘗試限制材料端出口,涉及半導體與新能源車產業的鎵、鍺、石墨等列於其中。中美抗衡之下,全球供應鏈再次動盪,對於當前G2科技對立仍偏緊的局勢,2024年內會否透過中美高層互動、美國大選新結果、美國政企雙方拉鋸、總體經濟等因素帶來轉機,市場都在緊盯。
新聞日期:2024/02/02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日月光先進封裝營收 今年估翻倍

相關業績至少增加2.5億美元,成長動能持續擴大台北報導 全球封測龍頭日月光投控1日去年全年稅後純益317.25億元年減49%,每股稅後純益7.39元。展望今年,營運長吳田玉表示,目前庫存去化仍進行中,但部分客戶下單已開始回溫,預估第一季封測及電子代工營收均和去年同期相當,市場關注的先進封裝營收今年將翻倍,2024年相關營收增加至少2.5億美元,預期先進封裝成長動能將持續擴大。 日月光投控舉行法說會並公布去年財報,去年第四季營收1,605.81億元,季增4%,年減11%,毛利率16%,季減0.2個百分點,年減3.2個百分點,第四季稅後純益為93.92億元,較上季成長7%,但較前一年同期衰退40%,單季每股稅後純益(EPS)為2.18元。 日月光投控去年全年營收5,819.14億元,年減13%,毛利率15.8%,年減4.4個百分點,全年稅後純益317.25億元,年減49%,EPS 7.39元。 對於今年第一季營運展望,吳田玉表示,以新台幣計算,第一季封測業務的營收及毛利率,和去年第一季相當,且今年第一季電子代工的營收也和去年同期相當,首季電子代工的營業利益率則是接近去年同期水準。 對於第一季市場平均單價(ASP)及市場庫存去化情況,吳田玉則指出,ASP於今年第一季以後將開始呈現相對穩定,至於庫存去化情況,目前部分客戶已經開始較明顯的下單,但仍有部分客戶仍在觀望,預期在進入今年第三季之後,市場庫存調整將告一段落。 對於未來的全球半導體產業前景,日月光表示,在人工智慧、機器人、電動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能源及物聯網的推動下,未來十年可能達到1兆美元的規模。 吳田玉強調,在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領域,台灣高度整合的生態系與技術領先地位,看好今年營運將因先進封測加快節奏帶來營收復甦。吳田玉表示,今年上半年市場庫存調整結束,預計下半年日月光投控的營運成長將加速,全年封測事業營收成長將與半導體市場的成長相當。 吳田玉指出,公司處於參與人工智慧熱潮的有利位置,主要由於尖端先進封裝的營收有望翻倍成長,2024年相關營收增加至少2.5億美元,預期先進封裝的成長動能將持續。
新聞日期:2024/02/01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聯電去年每股純益 歷史次高

談英特爾合作案,2027年投產,有利市場和技術發展,將帶來新成長動能台北報導 聯電自結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4.93元創歷史次高,但第四季EPS 1.06元卻寫下近九季新低。針對外界關注的和英特爾(Intel)合作案,聯電表示,未來美國廠生產員工以當地為主,聯電則是負責技術支援,該合作案2027年投產,但預期在2025年將完成PDK(流程設計套件),2026年進入試產。 聯電31日召開法說會,共同總經理王石表示,展望未來,12奈米FinFET製程的合作是聯電追求具成本效益的產能擴張和技術節點升級策略中重要的一環,這項合作不僅能協助客戶順利升級到新的關鍵技術節點,同時也將受惠於擴展北美地區產能帶來的供應鏈韌性。 王石說,期待這次12奈米FinFET製程的策略合作,利用雙方的互補優勢,以擴大聯電的潛在市場,同時大幅加快技術發展時程,並看好12奈米將帶來新成長動能。 聯電表示,未來在2027年投產之後,二家公司對相關營運的配合、營收的分配都已有明確的細則和共識,但無法對外說明所有細節。 針對美國廠區人力分配方面,聯電表示,未來12奈米製程在生產上會以美國當地人力為主,聯電也會派員前往,但是以技術支援為重心。 聯電自結去年第四季合併營收為549.6億元,季減3.7%、年減19.0%,去年第四季毛利率達到32.4%,單季稅後純益132億元,EPS 1.06元,2023年全年EPS 4.93元。 第一季為科技業傳統淡季,聯電預估,首季晶圓出貨將較上季增2%至3%,ASP(每均售價)以美元計算減少5%,毛利率預估由上季的32.4%降至約30%,恐創下2021年第二季以來新低。首季預估產能利用率低於六成,低於去年第四季約66%。 王石表示,今年第一季客戶對庫存仍較為謹慎,預期整體晶圓需求將逐漸回溫。隨著台南12A P6廠擴建的產能開出,22/28奈米產品營收佔第四季晶圓收入達36%,達到歷史新高。
新聞日期:2024/02/01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GAI大贏家 聯發科迎高成長

蔡力行:2024是下個成長的開始,今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重返成長至約12億支台北報導 聯發科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48.51元,約賺近五個股本,執行長蔡力行指出,生成式人工智慧(GAI)需求強勁增長,帶動半導體單位價值提升,受惠人工智慧長期浪潮,「2024年將是聯發科下一個成長的開始」,預期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重返成長至約12億支。第一季業績將無畏淡季影響,有望挑戰季持平的財測。 聯發科31日舉行年度首場法說會,受惠於AI產業大爆發,帶動邊緣運算商機,聯發科第一季度財測相對樂觀。公司採美元兌換新台幣匯率1比31.2元計算,首季營收介於1,218~1,296億元區間,季增率挑戰0~6%的佳績,年增率大增27~35%,毛利率維持於47.0%正負1.5%之間,主要反映更正常化的庫存狀態及淡季不淡的補庫存需求。 展望2024年,聯發科已領先全球推出5G AI旗艦級手機晶片及Wi-Fi 7解決方案,更是少數有能力採3奈米或更先進製程,規畫多種新產品藍圖之IC設計公司。蔡力行認為,生成式AI還在發展初期,未來會有更多應用推出。 蔡力行強調,AI世代升級循環已經開始,消費者將對AI手機產生興趣並進行購買,在旗艦級及高階機種都有市占提升的空間,尤其是在陸系手機市場;此外,聯發科將跟客戶及AI生態系緊密合作,創造產品差異化,他提到,已經有許多和大陸廠商合作拍攝、遊戲相關AI的機會。 蔡力行透露,企業端ASIC新產品將在明年底進入量產,特用晶片將形成一股新需求,聯發科將持續爭取多元的商業機會,未來將挹注聯發科營運成長。 此外,無線及有線連網和運算裝置的升級需求,也將是今年重要的成長動能。其中,聯發科一系列經認證之Wi-Fi 7業界首發解決方案,持續在高階消費性路由器、高階筆記型電腦、寬頻設備等提高市占率。 回顧2023年,雖然半導體面臨逆風,但聯發科仍繳不俗成績單,去年第四季合併營收1,295.62億元,季增 17.7%、年增 19.2%,毛利率 48.3%,EPS 16.15元。全年營收4,334.46億元,年減 21%,毛利率 47.8%,2023年EPS 48.51元,約賺近五個股本。
×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