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綜覽

新聞日期:2024/02/16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世芯元月績優 全年拚賺七股本

客製化AI晶片成顯學,未來與Open AI及其他CSP業者合作商機可期台北報導 股王世芯-KY在台積電先進封裝良率持續提升之下,AI ASIC順利交付,營收自去年12月站上30億元關卡,1月維持高檔,堪稱ASIC之王。法人指出,世芯既有專案進度優於預期,客製化AI晶片成顯學,未來更有機會贏得Open AI及其他CSP(雲端服務供應商)業者之合作,估全年合併營收將挑戰500億元大關、每股稅後純益(EPS)上看七股本。 世芯1月合併營收為33.74億元,月減3.9%、年增106.7%,受惠晶圓廠產能開出,加上第二大北美客戶去年底進入量產,營收規模維持擴大,今年下半年5奈米訓練晶片也將步入量產,在多專案疊加之下,法人預估2024年合併營收再創新高,每股稅後盈餘更將達到七個股本以上。 營收強勁增長之下,持續推升世芯股價刷新歷史新高,15日收盤達4,430元,漲7.92%,穩居股王寶座。 法人指出,世芯於ASIC領域具先行者優勢,並有優良執行能力,並在AI市場占據超過一成之份額;隨著各大雲計算平台的需求增長,預計將在2030年擴大至二成。除了既有的AWS客戶外,法人透露,與英特爾Habana的合作項目進展順利,7奈米Gaudi 2已經完成相關設計服務,今年就會交付客戶。 世芯指出,今年主要由5奈米貢獻營收,也逐步跨足至3奈米,明年3、5奈米就將會是主要貢獻製程。 世芯強調,CSP業者想自行掌握晶片跟系統技術,輝達跨足ASIC市場著力點仍有限。另外,世芯技術積累深厚,自成立以來FinFET相關案件已tape-out超過60件,CoWoS相關超過15件,競爭壁壘儼然成形。 AI布局以外,世芯也與多家電動車企業接洽自研晶片合作,與理想汽車專案有望在明年看到營收貢獻,憑藉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優勢,把握電動車高性能運算市場之發展機遇,開啟新的營收成長引擎。 世芯表示,車用OEM專案整體委託設計大約耗時約一年半,順利的話今年中便可設計定案(tape out),量產毛利有機會較北美客戶佳。
新聞日期:2024/02/15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電資本支出 維持歷史高檔

先進製程設備廠 商機滾滾台北報導 台積電在法說會中,宣布資本支出280~320億美元,並加碼先進製程在台灣的投資金額,半導體設備相關供應鏈廠商,包括家登、漢唐、弘塑、萬潤、志聖、群翊、科嶠等,可望受惠商機滾滾而來。 台積電2024年資本支出約介於280億~320億美元,雖不若先前金額高,但仍然維持歷史高檔,且投資腳步不停歇,資金八成用在先進製程及光罩,10%用於特殊製程,10%用於先進封裝,未來資本支出有機會維持30%年成長。 台積電資本支出的亮點,在於後段的先進封裝,市場對於CoWos及SOIC需求強烈。法人預期,先進製程及封測相關設備廠商將最為受惠。 其中,家登在EUV(極紫外光)光罩盒市占率達約7成,EUV微影技術已成先進製程標配,業內分析,台積電跨入新一製程世代,每片晶圓所採用的EUV光罩層數也越來越多,看好家登受惠程度將持續擴大。 弘塑為CoWoS相關設備廠商,該公司主要供貨自動濕式清洗機台(Wet Bench)、單晶圓旋轉清洗機(Single Wafer Spin Processor)、複合機台(COMBO),市場法人表示,該公司CoWoS相關訂單,已從2023年第四季開始陸續交機,預計自2024年3月開始入帳,2024年邁入出貨高峰。 漢唐是半導體相關機電工程廠,該公司近幾年除了在台灣訂單穩健成長,也接獲美國大單,中國大陸、新加坡等仍是漢唐的重要外銷市場,因此,未來若半導體廠在中國大陸擴產受限,該公司外銷也可能受到牽動。 萬潤表示,該公司看好2.5D封裝是未來趨勢,這幾年來,萬潤耗費大量人力投入2.5D封裝製程設備,甚至進一步投入3D先進封裝,也由於2024年先進封裝需求可望釋出,萬潤預期將是該公司重要營運動能。
新聞日期:2024/02/15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中美晶片攻防 進入拉鋸新戰線

中美兩大強權的科技戰火煙硝愈來愈濃,拜登政府過去一年祭出更嚴苛的限制,打擊中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發展及算力晶片等資源取得範圍。但相關政策卻被批評充滿漏洞。而輝達等重點美企則遊走其間,未來發展牽動產業與股市。 在2022年10月的首版本美國晶片禁令後,美國又在2023年10月17日更新對中國的晶片禁令,此次在2023年內最大科技熱點AI算力上的GPU相關晶片,設定更嚴苛的限制。而在半導體設備方面,美國在2023年內加強與日本、荷蘭等盟國的合作,打造三國共同防線限制高階設備出口給中國,衝擊中企先進製程。 但另一方面,美國措施的實用性引發外界質疑。例如經濟學人2024年1月下旬評論,中國雖不能採購高階AI晶片,但可透過大量中低階晶片補足算力來訓練模型,美國就算擴大管制晶片的種類,也難拿捏尺度。 同時,晶片小體積特性,使走私模式等非法行為盛行,中國實體尤其解放軍機構可能透過新加坡等地為中轉站轉運,例如輝達2023年下旬對新加坡銷售額年增幅達5倍。 但讓白宮最頭痛的問題仍是美國企業,從主導晶片禁令的商務部長雷蒙多行為就能反映該現象。雷蒙多在2023年12月初國防論壇上,以國安優先於短期利益的理由,要求晶片高管要認命,更直言輝達等企業若再微調晶片規格繞過紅線,就馬上動用其他措施防範。 但數日後美國產官兩界斡旋下,當雷蒙多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再次接受採訪時口徑變為一致,允許輝達推特供晶片給中國市場,而輝達強調會完全配合法規監管。有觀點認為,就算美企提供中國降低規格的晶片,但可能會拿出更先進的設計架構來彌補。 類似情況在美國需要聯合日本、荷蘭的半導體設備管制領域上也可能出現,雖然日荷兩國當前都有同意加大限制,但未來美國要繼續拉攏歐洲等地勢力恐不容易。 歐洲執委會在2024年1月下旬公布加強歐盟經濟安全的一系列提案,包括管制投資等,但由於歐盟成員國意見不統一,相關方案被英國金融時報評價「縮水」,專家也指出,各國真正執行協調起來還需要數年時間。 雖然設計法規與執法不易,但當前美國兩黨都呈現一致立場,有意在總統大選前後關鍵時刻加強對於中國管制力度。但有觀點認為,更加嚴苛的措施,可能會導致美企以及日荷等盟國的反彈。 應對美國制裁,中國也嘗試限制材料端出口,涉及半導體與新能源車產業的鎵、鍺、石墨等列於其中。中美抗衡之下,全球供應鏈再次動盪,對於當前G2科技對立仍偏緊的局勢,2024年內會否透過中美高層互動、美國大選新結果、美國政企雙方拉鋸、總體經濟等因素帶來轉機,市場都在緊盯。
新聞日期:2024/02/02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日月光先進封裝營收 今年估翻倍

相關業績至少增加2.5億美元,成長動能持續擴大台北報導 全球封測龍頭日月光投控1日去年全年稅後純益317.25億元年減49%,每股稅後純益7.39元。展望今年,營運長吳田玉表示,目前庫存去化仍進行中,但部分客戶下單已開始回溫,預估第一季封測及電子代工營收均和去年同期相當,市場關注的先進封裝營收今年將翻倍,2024年相關營收增加至少2.5億美元,預期先進封裝成長動能將持續擴大。 日月光投控舉行法說會並公布去年財報,去年第四季營收1,605.81億元,季增4%,年減11%,毛利率16%,季減0.2個百分點,年減3.2個百分點,第四季稅後純益為93.92億元,較上季成長7%,但較前一年同期衰退40%,單季每股稅後純益(EPS)為2.18元。 日月光投控去年全年營收5,819.14億元,年減13%,毛利率15.8%,年減4.4個百分點,全年稅後純益317.25億元,年減49%,EPS 7.39元。 對於今年第一季營運展望,吳田玉表示,以新台幣計算,第一季封測業務的營收及毛利率,和去年第一季相當,且今年第一季電子代工的營收也和去年同期相當,首季電子代工的營業利益率則是接近去年同期水準。 對於第一季市場平均單價(ASP)及市場庫存去化情況,吳田玉則指出,ASP於今年第一季以後將開始呈現相對穩定,至於庫存去化情況,目前部分客戶已經開始較明顯的下單,但仍有部分客戶仍在觀望,預期在進入今年第三季之後,市場庫存調整將告一段落。 對於未來的全球半導體產業前景,日月光表示,在人工智慧、機器人、電動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能源及物聯網的推動下,未來十年可能達到1兆美元的規模。 吳田玉強調,在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領域,台灣高度整合的生態系與技術領先地位,看好今年營運將因先進封測加快節奏帶來營收復甦。吳田玉表示,今年上半年市場庫存調整結束,預計下半年日月光投控的營運成長將加速,全年封測事業營收成長將與半導體市場的成長相當。 吳田玉指出,公司處於參與人工智慧熱潮的有利位置,主要由於尖端先進封裝的營收有望翻倍成長,2024年相關營收增加至少2.5億美元,預期先進封裝的成長動能將持續。
新聞日期:2024/02/01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聯電去年每股純益 歷史次高

談英特爾合作案,2027年投產,有利市場和技術發展,將帶來新成長動能台北報導 聯電自結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4.93元創歷史次高,但第四季EPS 1.06元卻寫下近九季新低。針對外界關注的和英特爾(Intel)合作案,聯電表示,未來美國廠生產員工以當地為主,聯電則是負責技術支援,該合作案2027年投產,但預期在2025年將完成PDK(流程設計套件),2026年進入試產。 聯電31日召開法說會,共同總經理王石表示,展望未來,12奈米FinFET製程的合作是聯電追求具成本效益的產能擴張和技術節點升級策略中重要的一環,這項合作不僅能協助客戶順利升級到新的關鍵技術節點,同時也將受惠於擴展北美地區產能帶來的供應鏈韌性。 王石說,期待這次12奈米FinFET製程的策略合作,利用雙方的互補優勢,以擴大聯電的潛在市場,同時大幅加快技術發展時程,並看好12奈米將帶來新成長動能。 聯電表示,未來在2027年投產之後,二家公司對相關營運的配合、營收的分配都已有明確的細則和共識,但無法對外說明所有細節。 針對美國廠區人力分配方面,聯電表示,未來12奈米製程在生產上會以美國當地人力為主,聯電也會派員前往,但是以技術支援為重心。 聯電自結去年第四季合併營收為549.6億元,季減3.7%、年減19.0%,去年第四季毛利率達到32.4%,單季稅後純益132億元,EPS 1.06元,2023年全年EPS 4.93元。 第一季為科技業傳統淡季,聯電預估,首季晶圓出貨將較上季增2%至3%,ASP(每均售價)以美元計算減少5%,毛利率預估由上季的32.4%降至約30%,恐創下2021年第二季以來新低。首季預估產能利用率低於六成,低於去年第四季約66%。 王石表示,今年第一季客戶對庫存仍較為謹慎,預期整體晶圓需求將逐漸回溫。隨著台南12A P6廠擴建的產能開出,22/28奈米產品營收佔第四季晶圓收入達36%,達到歷史新高。
新聞日期:2024/02/01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GAI大贏家 聯發科迎高成長

蔡力行:2024是下個成長的開始,今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重返成長至約12億支台北報導 聯發科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48.51元,約賺近五個股本,執行長蔡力行指出,生成式人工智慧(GAI)需求強勁增長,帶動半導體單位價值提升,受惠人工智慧長期浪潮,「2024年將是聯發科下一個成長的開始」,預期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重返成長至約12億支。第一季業績將無畏淡季影響,有望挑戰季持平的財測。 聯發科31日舉行年度首場法說會,受惠於AI產業大爆發,帶動邊緣運算商機,聯發科第一季度財測相對樂觀。公司採美元兌換新台幣匯率1比31.2元計算,首季營收介於1,218~1,296億元區間,季增率挑戰0~6%的佳績,年增率大增27~35%,毛利率維持於47.0%正負1.5%之間,主要反映更正常化的庫存狀態及淡季不淡的補庫存需求。 展望2024年,聯發科已領先全球推出5G AI旗艦級手機晶片及Wi-Fi 7解決方案,更是少數有能力採3奈米或更先進製程,規畫多種新產品藍圖之IC設計公司。蔡力行認為,生成式AI還在發展初期,未來會有更多應用推出。 蔡力行強調,AI世代升級循環已經開始,消費者將對AI手機產生興趣並進行購買,在旗艦級及高階機種都有市占提升的空間,尤其是在陸系手機市場;此外,聯發科將跟客戶及AI生態系緊密合作,創造產品差異化,他提到,已經有許多和大陸廠商合作拍攝、遊戲相關AI的機會。 蔡力行透露,企業端ASIC新產品將在明年底進入量產,特用晶片將形成一股新需求,聯發科將持續爭取多元的商業機會,未來將挹注聯發科營運成長。 此外,無線及有線連網和運算裝置的升級需求,也將是今年重要的成長動能。其中,聯發科一系列經認證之Wi-Fi 7業界首發解決方案,持續在高階消費性路由器、高階筆記型電腦、寬頻設備等提高市占率。 回顧2023年,雖然半導體面臨逆風,但聯發科仍繳不俗成績單,去年第四季合併營收1,295.62億元,季增 17.7%、年增 19.2%,毛利率 48.3%,EPS 16.15元。全年營收4,334.46億元,年減 21%,毛利率 47.8%,2023年EPS 48.51元,約賺近五個股本。
新聞日期:2024/01/31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聯發科放大絕戰高通

第四季天璣9400誕生 台積電3奈米助產台北報導 聯發科30日舉行竹北辦公大樓動工典禮,譽為台灣科技新地標,董事長蔡明介強調,辦公大樓預計於2027年完工,為聯發科一大里程碑。執行長蔡力行指出,旗艦級天璣9300晶片取得巨大成功,對AI手機換機潮深具信心,今年將推出天璣9400,採用台積電3奈米製程,將超越9300、再創高峰。 搶先於31日法說會前夕舉行辦公大樓動工典禮,聯發科扛過半導體逆風週期,2024年將迎來復甦成長。新辦公大樓位處新竹高鐵精華地段,預計建置地上12層、地下5層大樓,估計將於2027年落成,未來將可容納3.000人,是聯發科根留台灣、放眼世界之重要里程碑。 聯發科在新竹、內湖及台南設立營運據點,中國、英國、芬蘭、德國及印度等地均建置研發或營運基地。蔡明介對台灣科技業充滿信心,尤其在AI帶動之下,他期待政府提供IC設計產業更好的政策支持。聯發科為目前採用台積電3奈米之唯一台廠,3奈米訂單也會全部交由台積電代工,在雙引擎推動下,台灣以科技硬實力扮演帶領全球經濟發展之要角。 蔡力行透露,今年第四季將推天璣9400,以台積電N3打造,有信心再創高峰。據傳高通Snapdragon(驍龍)8 Gen 4 CPU將以全自主架構設計之Oryon核心、AI引擎將迭代至HTP5,在AI PC方面,高通也率先推出X Elite Arm PC,市場期待聯發科能端出殺手級產品對抗。 此外,聯發科攜手地表最強GPU夥伴輝達,除在汽車領域共同打造智慧座艙外,也合攻PC處理器。據供應鏈透露,試驗晶片(tape-out)第二季完成,如順利,明年即進入量產,市場猜測這將是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下次來台宣布的重大消息。 聯發科景氣展望樂觀,30日外資回補1,200張,股價大漲25元以963元作收,有望重返千金股。 公司表示,台灣ICT上下游供應鏈俱全、備有相當優勢,只要核心(Core)造出來,零組件廠商將全力配合,產品便可快速投入市場。政院擬打造桃竹苗大矽谷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在出席聯發科辦公大樓開工典禮時加碼,強調晶創台灣計畫有望將120億元預算調整放大,全力支持IC設計產業。行政院正草擬「桃竹苗大矽谷計劃」,確保台廠競爭力。目前還有大A+計畫、產創條例10-2的投資抵減機制,IC設計產業仍然需要更大支持,才能夠往更高的製程走。 相關業者則透露,平均一片3奈米製程代工費用約2萬美元,迭代至2奈米更逼近3萬美元,台灣僅剩少數晶片業者持續投入,聯發科便是其中之一。 晶創台灣計畫自2024~2033年挹注3,000億元經費,今年120億元上膛,運用半導體晶片製造與封測領先優勢,延伸至前端IC設計,並結合生成式AI等關鍵技術發展創新應用。
新聞日期:2024/01/30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全台首家官方認證 祥碩USB4主控端晶片 拚量產

台北報導 高速傳輸IC設計廠商祥碩科技29日宣布USB4主控端控制晶片ASM4242,通過USB協會(USB-IF)認證,為全球繼Intel、AMD之後通過認證的主控端晶片,也是全台首家。 祥碩科技總經理林哲偉表示,祥碩USB4主控端產品ASM4242,在長時間努力後,獲得USB4官方認證。USB4的主控端晶片-ASM4242可以獲證,代表包含PCI Express(PCIe)、DisplayPort(DP)、USB4等各個規格間相互切換與協同運作,都有一定成熟度與可靠度。 祥碩的USB4測試,往返耗時近一年才更臻完善,除了需於認證實驗室先完成約千項測試外,還需通過USB-IF協會產品實驗室數百項測試,包含效能、邏輯規格、相容性與穩定度,全方位的驗證產品設計品質。 2024年開年,祥碩就備齊USB4主控端和裝置端晶片組認證,準備進入正式量產。祥碩客戶也已完成打樣,預計今年在市場上就可以見到搭載ASM4242的產品。 祥碩在CES展場中與USB4主控端晶片搭配展出的,為通過USB4認證的裝置端晶片ASM2464PD與ASM2464PDX,產品已正式進入量產。祥碩USB4裝置端晶片,透過內建的PCIe gen4 packet switch技術,並利用USB4特有的高頻寬及動態分配頻寬功能,讓客戶可決定PCIe裝置或NVMe快閃碟的配置。
新聞日期:2024/01/30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六年5,000億 聯發科研發投入不手軟

台北報導 消費性電子風向指標聯發科將於31日召開法說會,市場聚焦公司AI手機滲透率、ASIC設計服務比重及AI PC策略三大方向。法人認為,陸系品牌廠持續拉貨天璣9300,聯發科首季業績有望淡季不淡;此外,聯發科投入研發,近六年累計高達5,000億元之研發支出,產業護城河深厚,將有望於邊緣AI取得主宰權。 據統計,自執行長蔡力行上任以來,已投入研發超過5,000億元,聯發科憑藉行業領先地位和強大研發實力,於市場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法人估算,去年第四季研發費用逾300億元,全年度維持千億元水準,且為連續二年逾千億規模的投資,聚焦邊緣AI布局、加速產品升級換代。聯發科為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點名之超級巨星其中之一,更是唯一IC設計公司,重要性不言可喻。 聯發科旗艦級AI手機晶片天璣9300在換代需求及補庫存周期助攻下成功搶市。預計今年再推天璣9400,並以台積電3奈米製程打造;外界推測,將沿用八大核架構,並採用Arm最新Cortex X5核心,AI執行效率再提升,其中執行Llama 2處理效率將加速2成以上。 此外,邊緣AI發展將為聯發科帶來新的成長機會,公司積極布局Smart edge(智慧邊緣)、車用新領域;近期法人圈傳出聯發科擬將成熟業務拆分予小金雞達發,對此,聯發科表示無相關情事。 法人更關注於聯發科ASIC市場之進度,外傳有望在上半年就能認列相關NRE(委託設計)收入,貢獻聯發科今、明年額外成長動能,預計也將成為本次法說會中重點。
新聞日期:2024/01/29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世界風險與台灣震撼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一年一度的世界風險報告,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揭幕前發布,不意外以訛傳訛及假消息在全球大選年名列短線風險榜首,而極端氣候事件則名列十年風險榜首。前十大短線風險囊括環境、社會、經濟、地緣政治與科技五等大類風險,意謂世界已混亂到每個領域都有能撼動世界的重大風險。十年長期風險環保面占五成,且前四大均為環境類(極端氣候事件、如氣候變遷的地球系統關鍵變化、物種多樣性損失及生態系統瓦解、自然資源短缺)、科技面(包括假消息、AI帶來的反效果、及資訊安全)三成、社會面二成。 美國的保安公司全球守護(Global Guardian)在2023年底從世界風險的角度,特別針對台海潛在衝突製作了尚未在台灣媒體曝光的「台灣震撼指數」(Taiwan Shock Index,TSI),檢視鏈鎖反應下特定國家及產業受到的衝擊。台灣震撼是360度視角解構台灣及中國大陸與世界經濟緊密依存網路下的脆弱點,特別值得省思。 對高階製造業的衝擊:上游的原料、軟體、能源、半導體、冶金與化學品;下游的航太、營造、交通與物流、汽車、醫療與電子產品。會反應在供應鏈與市場規模上,並讓企業面對棘手的法律、法遵、以及可能無償徵用的風險。中國在半導體價值鏈主要階段幾近壟斷的情況,可能帶來晶片、太陽能板與電池等生產與供應災難性的中斷。 對農業供需的衝擊:上游的肥料與農用設備;下游的食品加工、零售與紡織。先進國家也許很快可以找到替代品,但南方國家則容易受到糧食供應安全的衝擊。 對消費品產業供需的衝擊:上游的原料(包括纖維、木材、金屬、貴金屬)、半成品(紡織、家具零件、塑膠、電子零件);下游的零售、電商、交通與物流。會讓企業面對許多法律、法規與供應鏈的風險。長期衝擊將視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反應而定,不過世界其他有供應消費品的國家,將有更好的機會進入過去被中國製造業者掌控的市場。 對能源產業的衝擊:上游的碳氫化合物與煤炭;下游的電力、冶金、化學品、消費品、服飾與紡織品、營造、食品加工、汽車與製造業。能源衝擊極大、立即、且絕對會改變能源市場。中國、日本與南韓等三國是從中東進口原油的前五大國家,占了全球原油貿易市場一半以上,航運路線勢必受到衝擊。 對採礦業的衝擊:上游的設備製造、能源與運輸;下游的金屬、綠能、重工業、營造與電子業。衝突將使中國進口、探採、冶煉的大宗商品面臨供應及價漲衝擊。 去年底在杜拜舉行的氣候會議COP28,納入2030再生能源三倍目標,潔淨能源科技需要大量金屬,包括銅、鋅、鎳、錳、鈷、鉻、鉬、稀有金屬、矽等。目前熱泵、太陽能光電、電解槽、、電池、風力組件的製造,鋼、水泥及鋁等的大宗材料的生產,銅、鋰、鎳及鈷等關鍵金屬的生產,中國大陸均占世界第一,台灣震撼絕對會是世界風險骨牌效應的引線。 【2024-01-29/經濟日報/A4版/焦點】
×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