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天都有公司以隱晦的方式暗示,除非納稅人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財務支援,讓它不遷離自己的母國,否則它就要在海外蓋工廠。 美國遲遲未能因應氣候變遷問題,並把電池和半導體製造業回流國內,已導致大西洋兩岸的企業補貼競賽不斷擴大,許多企業甚至公然鼓動政府間的競爭,以榨取更多現金。這種做法雖然可以理解,但還是很令人生氣。 與其嘗試比照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對乾淨科技製造業提供3,690億美元的補貼,歐洲應該採取更謹慎的方法,加快批准和認清美國大手筆補貼措施的潛在優點。 美利誘製造業設廠 美國製造業復興並不自動代表歐洲沒落,但用錢來吸引企業這招似乎管用。據報導,福斯汽車估算興建一座美國電池工廠可賺進約95億歐元(102億美元)的政府補貼後,已擱置東歐類似計畫,靜待歐洲回應降低IRA的細節。 另一方面,瑞典電池製造商Northvolt和卡車製造商富豪(Volvo)也發出類似的曖昧威脅,同時Jaguar Land Rover則希望英國提供5億英鎊(6.028億美元)援助以興建一座新電池廠,否則它將轉往西班牙。英特爾也不遑多讓,正在施壓德國把去年同意的68億歐元政府援助增加約三分之二,用於打造一處新製造廠 ,並歸咎於高於預期的營建成本。 因此,歐盟執委會本月上旬宣布放寬歐盟國家援助規則,允許成員國在某些情況下比照美國對乾淨科技的補貼就不足為奇了。歐洲執委會將在本月中旬宣布淨零產業法案(Net-Zero Industry Act)細節,作為對美國降低通膨法案的回應。 當然,補貼可以加速新技術的採用,並可補償公司配合政治的要求而在成本較高的地點設廠(根據估計,在美國建造半導體工廠的成本是在台灣的五倍)。 但歐洲追隨美國採取企業補貼政策,存在一些風險。首先,它極其昂貴。降低通膨法案的製造稅額抵減沒有上限,意味美國納稅人最終支付成本,可能是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310億美元的許多倍。儘管氣候利益令人信服,但理論上美國開100億美元支票給一家像福斯這麼賺錢的公司是很有爭議的做法。(福斯近日選擇在加拿大興建第一座歐洲以外地區的電池工廠,但未詳細說明獲得的補貼。這家德國巨人也宣布未來五年將支出1,800億歐元,因此需要像補貼這種協助。) 去碳化投資獲獎勵 雖然企業必須吞下政府提供的任何免費資金,確保它們不會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但我們不應忘記公司也有煽動補貼競賽誘因。企業有可能為他們要想賺錢就必須進行的去碳化投資而獲得獎勵。如果富裕的德國和法國輕率嘗試比照美國提供同額補貼,歐盟單一市場將分裂,使較貧窮的國家被拋在後面。 這將使得歐洲陷入困境,特別是英國在脫歐後更是如此,因為它沒有歐盟的金融實力,也缺少本國的大型製造業公司。 不過,公司不會考慮這麼多。即使在拜登政府快速推出一系列晶片和乾淨科技為主的法案前,製造業就已經接受了美國各州數十億美元的補貼以換取建廠承諾,甚至有些例子承諾創造的每個工作崗位價值高達數十萬美元。 降低通膨法提供的生產稅額抵減金額更是大上一個數量級。以電池廠為例,製造商獲得的條件是每千瓦小時生產可抵減45美元,相當於目前電池成本的30%。這意味像特斯拉和Panasonic在內華達州經營的工廠,每年可獲超過10億美元的聯邦政府補貼,且一旦近日宣布的擴廠完成,這個數字還會增加一倍。 一連串美國新電動汽車和電池廠的宣布,讓歐洲官員感到不安,但有部分只是時間問題:美國生產稅額抵減將從2030年開始降低,並在兩年後到期,因此公司須儘快在美國建廠,以盡可能享受更多抵減。 同樣重要的是要知道能源轉型不是一場零和遊戲。汽車製造商仍需把它的生產能力分散到全球,以大致反映其汽車銷售地點,和蓋在附近的電池工廠。如果歐洲汽車製造商嘗試放棄國內市場,轉而從美國出口,歐盟肯定會課徵更高關稅。 再想想歐洲的潛在利益:由於歐洲公司可能從美國獲得這麼多免費資金,它們將有更多閒錢可在國內投資。維斯塔斯(Vestas)風力系統公司和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再生能源等歐洲風力渦輪機大廠的情況就是如此。從長遠來看,美國大手筆補貼還可能降低乾淨科技成本,有助歐洲綠色轉型。 這並不意味歐洲應該袖手旁觀,什麼都不做。歐洲在碳定價方面遙遙領先美國,而且也不乏資金。但在取得資金和獲得規劃許可上須儘可能減少繁文縟節。降低能源成本對提高歐洲投資吸引力也很重要。 【2023-03-27/經濟日報/P13版/經濟彭博周報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