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訊

新聞日期:2024/04/25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群聯聯發科 催生平民版GAI

鎖定邊緣、中小型運算新藍海 潘健成:傳統PC設備即能達到70B參數AI運算台北報導 台廠發力AI新藍海市場,不與雲端AI直接競爭,鎖定邊緣、中小型運算需求,致力生成式人工智慧(GAI)平民化、普及化。群聯董事長潘健成指出,不需要額外投資,用傳統PC基礎設備,即能達到70B參數AI運算;聯發科資深處長梁伯嵩強調,邊緣與雲端CPU設計有非常大的不同,輕巧化、高能源效率將為未來趨勢。 潘健成以20年前機械手臂為例,當時要價1,500萬的設備,如今已普及全部工廠;典範轉移正發生於生成式AI身上。他指出,市場如今面臨一樣的問題,頂級GPU太貴、中小企業想用卻用不起,群聯本身也遇到相同痛點,遂開始投入研發,以自身於記憶體領域優勢,在近期推出平價版生成式AI解決方案。 GPU決定算力、HBM則決定模型大小,潘健成指出,群聯以SSD取代造價高昂的HBM系統,加上輝達消費級GPU打造,將傳統工作站升級為小規模AI伺服器,硬體成本大幅降低;儘管運算速度仍不如大型CSP運端運算,不過相當具備成本優勢;他打趣地說道,台北到高雄,坐飛機最快、但是高鐵更有性價比。 梁伯嵩則分析,行動處理器在AI人工智慧計算上,受到更多限制。10年之間,手機CPU在同樣面積下,電晶體數量由10億成長至200億個,但受限功耗,在設計上就需要進行取捨,尤其要以幾十億之參數模型進行推論,考驗IC設計公司技術實力。 要讓大型神經網路的AI能力湧現(Emergence),需要極大量運算需求,短短七年間成長三十萬倍以上,遠超過半導體摩爾定律的成長速度,讓AI快速進入 Large-Scale Era。梁伯嵩表示,現階段將大型神經網路透過預訓練後,再Fine Tune(微調)進行下游任務訓練,兩階段的訓練方式,將協助生成式AI普及化。 運算需求成為AI進展與普及的關鍵,更是半導體產業的全新機會。台灣身處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鍵角色,從IC的製造者,也同時成為AI應用的領先群,使台灣科技產業更上一層樓。
新聞日期:2024/04/25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德儀喊復甦 台類比IC歡呼

暗示客戶庫存有望見底...展望優於市場預期台北報導 類比IC巨頭德州儀器公布第一季季報,全線業務下滑,然財報仍優於市場預期,並暗示客戶庫存有望見底;展望第二季,消費性電子及通訊領域可望復甦,工業方面也有部分廠商已落底。庫存水位改善、價格趨穩等有利因素,帶動今年PMIC產業溫和復甦,台灣類比晶片公司致新、茂達、矽力等將迎成長契機。 德儀首季營收落於財測上緣,達36.61億美元,季減10%、年減16%,全線業務均呈現衰退;儘管市場預估本季庫存天數持續增加,毛利率受經濟規模降低、工廠負載降低等影響,但展望優於市場預期,並開始收到美國晶片法案現金補助,客戶也陸續恢復採購。 德儀24日在基本面助攻下,早盤一度上漲5.9%。財務長利薩蒂(Rafael Lizardi)表示,去年第四季德儀旗下工業用半導體的所有終端市場營收全面萎縮,但上季已有部分終端市場營收回升,可見部分客戶庫存已經消化完,未來需求可望恢復成長。 近期台系PMIC業者反應,整體庫存改善,已恢復至五年歷史平均水準;加上德儀產能擴充動作趨緩,價格戰暫告段落,ADI亦於第一季調漲部分價格。法人指出,供給持穩、靜待需求回升,關注接連兩季之價格走勢,下半年將是PMIC溫和復甦之關鍵。 未來,類比IC成長關鍵將來自技術升級和AI新應用。法人強調,類比IC產業有多項成長利多,強化長期需求,其中包括車用、5G、WiFi-7、數據中心及DDR 5等技術,推升類比IC價值提升,使用量也將顯著成長。 法人分析,汽車電動化將使電源管理需求提升,單輛汽車專門用途的類比IC,預估將從2021年的106美元增至2027年的176美元;5G、WiFi-7電源管理IC,在射頻元件及射頻模組應用都會有數量上的成長,以WiFi-7升級為例,使用量將較WiFi-6成長2倍。 PMIC也將擔任數據中心要角,AI伺服器使用的GPU關鍵PMIC將為一般用途GPU的四倍以上;記憶體DDR5雙列直插式記憶體模組(DIMM)使用的PMIC均價較傳統主機板上DDR 4的PMIC高出5成至1倍。眾多需求,皆帶動產業質量增長,為類比IC市場的持續成長與創新奠定基礎。
新聞日期:2024/04/23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安國拚轉盈 明年會更好

副董蔡玲君:積極布局IP及ASIC,轉型AI、HPC相關領域台北報導 安國科技(8054)22日舉行股東會,副董事長蔡玲君指出,在集團帶領下,安國積極布局IP及ASIC領域,並逐步收斂既有業務,轉型方向與AI、HPC相關,力拚今年下半年有機會轉虧為盈、明年會更好。 總經理陳建盛分析,目前7/6奈米相關ASIC已開始獲得客戶導入,3奈米相關IP也開始有獲利貢獻;高速傳輸IP更對標國際競爭對手新思,未來營運審設樂觀。 安國去年EPS虧損1.21元,然公司仍將以資本公積每股配發現金股利0.5元。蔡玲君表示,隨著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在集團策略調整下,已自控制晶片轉型為IP、ASIC公司;並且將傳統業務及虧損之轉投資進行整合,進行大幅度調整, 去年在陳建盛帶領星河半導體團隊加入下,安國2023年全面轉型。今年7奈米也將開始投片,並且6奈米建有斬獲,鎖定人工智慧(AI)和高效能運算(HPC)商機;另外,3奈米矽智財有佈局,轉型可望迎來佳績,下半年便有機會看到虧轉盈。 陳建盛分析,星河IP以高速傳輸領域著稱,已爭取到相關Design in機會,並陸續開始收取權利金,未來效益漸顯。目前安國持有星河半導體約5成股份,蔡玲君表示,未來不排除再持續加碼。 此外,為引進策略性投資人,安國股東會通過辦理私募增資案,蔡玲君強調,最主要是要尋找合作對象,並非資金需求,例如公司過往便曾引進華碩、創見等大咖,神盾亦透過私募投資安國,透過與競爭對手合作尋找出路,迅速壯大。 蔡玲君未透露目前是否已有目標,僅說每年都會把私募案列在股東會議案之中,碰到機會便及時把握。市場已有各式揣測,包含目前公司日、韓客戶在內皆為潛在應募人。 法人推測,按照集團董事長羅森洲「互為貴人」策略,將拉攏多方IP、ASIC公司聯盟;集團腳步已跨出台灣,往日本企業進發,相信未來會持續拉幫結派,壯大矽智財庫,滿足客戶一站購足之需求。
新聞日期:2024/04/22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瑞昱Q1每股賺6.1元 6季新高

台北報導 IC設計大廠瑞昱(2379)召開法說會,首季營運自谷底回升,毛利率突破5成關卡,單季稅後純益31.3億元、年增74.5%,每股稅後純益(EPS)6.1元,為2022年第四季以來新高水準。 瑞昱發言人暨副總經理黃依瑋指出,儘管總體經濟環境不確定,不過供應鏈庫存已恢復正常,可支撐客戶恢復拉貨動能,首季各產品線訂單表現不錯,挹注營運;展望未來,儘管能見度相對有限,但受惠巴黎奧運商機,車用乙太網路等新需求,有望支撐營運表現。 瑞昱第一季財報合併營收達256.23億元、季增13.5%、年成長30.6%,毛利率50.8%,稅後純益31.30億元、季增9.7%,年增74.5%,EPS6.1元,寫近6季以來的新高。 黃依瑋分析,第一季受惠PC庫存回補及2.5G乙太網需求成長,業績穩健增長,趨勢可望延續;5G乙太網路導入則低於公司預期。在交換器業務方面,價格競爭挑戰依舊,然而已見客戶需求復甦,各區域電信營運商標案陸續開出,帶動瑞昱2.5G交換器市占率成長;並看好10G PON、Wi-Fi 7規格普及,提升Multi-Gigabit交換器用量。 今年WiFi7產品進入量產,黃依瑋預估,在PC與路由器滲透率為5%,8-9成之PC產品仍採用6/6E規格,預計明年WiFi7滲透率才會擴大。不過,第一季中已感受到客戶需求增加,尤其在消費性電子與物聯網領域,需求優於原先預期。 另庫存周轉天數已回到正常水準,未來幾季有望帶來庫存回沖。黃依瑋強調,第一季底庫存周轉天數僅剩不到3個月,由去年第4季底之104天降至80天,庫存回沖利益帶動首季毛利一舉突破5成關卡,未來幾季仍可望受惠。 法人指出,瑞昱今年獲利受惠庫存回沖利益及晶圓代工價格具備彈性等因素,將重返成長。儘管消費性需求回溫緩慢,然而通路庫存去化完畢,回補需求有望超出預期,瑞昱業績也呈現成長。未來持續看好AI在PC與非PC上發展,對瑞昱Audio codec中長期業務有挹注。
新聞日期:2024/04/22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SK海力士×台積電 推新HBM4

台北報導 SK海力士19日宣布與台積電簽署諒解備忘錄(MOU),將合作開發預計在2026年投產的高頻寬記憶體,即第六代HBM產品-HBM4。由於SK海力士為AI應用記憶體領域的領導者,此次宣布與全球頂級邏輯代工廠台積電合作,強強聯手,已為AI技術創新投下震撼彈。 SK海力士指出,將透過以建構IC設計廠、晶圓代工廠、記憶體廠三方技術合作的方式,實現記憶體產品性能的突破。 兩家公司將致力於針對搭載於HBM封裝內最底層的基礎晶片(Base Die)進行效能改善。 HBM由多個DRAM晶片(Core Die)堆疊在基礎晶片上,並透過矽通孔(TSV)技術,進行垂直連接而成,基礎晶片也連接至GPU,對HBM進行控制的作用。 SK海力士以往的HBM產品,包括HBM3E(第五代HBM產品),都是基於公司自身製程製程,製造了基礎晶片,但從HBM4產品開始,規劃採用台積電的先進邏輯(Logic)製程。 如果在基礎晶片採用超細微製程,可以增加更多的功能。由此,公司計劃生產在性能和功效等方面,製造滿足客戶需求的客製化(Customized)HBM產品。 同時,雙方將協力優化SK海力士的HBM產品與台積電的CoWoS技術融合,共同因應HBM相關客戶的要求。 SK海力士AI Infra擔當社長金柱善表示,透過與台積電的合作,不僅將開發出最高性能的HBM4,還將積極拓展與全球客戶的開放性合作(Open Collaboration)。 該公司將提升客戶客製化記憶體平台(Custom Memory Platform)的競爭力,鞏固公司AI的記憶體全方位供應商的地位。 台積電業務開發和海外營運辦公室資深副總經理兼副共同營運長張曉強表示,台積電與SK海力士多年來已建立穩固的合作夥伴關係。此次合作更融合了最先進的邏輯工藝和HBM產品,並向市場提供了全球領先的AI解決方案。 展望新一代HBM4,台積電與SK海力士將透過緊密合作,提供最佳的整合產品,為兩家共同客戶開展新的AI創新,成為未來成長的關鍵推動力。
新聞日期:2024/04/19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今年營運很健康

AI業績估翻倍增長;然車電、消費電子不如預期,下修全球半導體展望台北報導 台積電首季每股稅後純益(EPS)8.7元,創史上同期新高。總裁魏哲家表示,擁有龐大預算的hyperscale CSP(超大規模雲端服務供應商),正加速從傳統伺服器轉移到AI伺服器,此一趨勢對公司有利,預期2024年台積電會是健康(healthy)的一年。 台積電預估AI業務今年翻倍成長,營收占比約11~13%,並以50%複合年增率高速前進,全年美元合併營收預估年增低到中段二十位數(low-to-mid-twenties)百分比。 但車電及消費性電子復甦不如預期,台積電下修2024年全球半導體市場(不含記憶體)展望。魏哲家表示,今年不計記憶體的半導體業產值成長約10%,低於前次預估超過10%的水準,且全球晶圓代工業產值將成長約14~19%,低於原先預估的20%。景氣利空籠罩,台指期夜盤大跌,台積電ADR 18日早盤一度大跌逾6%。 台積電18日舉行法說,首季繳出亮眼成績單,單季EPS 8.7元,再寫歷史同期新高。展望第二季,採美元計價方式,合併營收預估季增6%、年增27%,優於市場預估水準,今年資本支出目標維持280~320億美元。 財務長黃仁昭分析,第二季毛利率預估區間為51~53%、中值52%,季減1.1個百分點,主要是受地震影響約0.5%及電力成本上升、影響0.7~0.8%。營益率預估區間為40~42%,中值41%,季減1.0個百分點。 摩根大通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哈戈谷(Gokul Hariharan)詢問,近三月是否已見科技業變化,魏哲家說,從產業類別來看,可發現成長速度不快,手機需求是逐漸恢復,不是急劇復甦。PC從谷底往上,但恢復速度緩慢,AI伺服器需求非常強勁(very very strong),但傳統伺服器需求緩慢,不冷也不熱,IOT仍處低迷,而車用仍在庫存調整,原本台積電預期車用需求會回溫,但事實不然。 在先進製程方面,魏哲家強調,台積電維持技術領先,2奈米進度並無遞延,並將採用奈米片(Nano-sheet)結構,預計2025年第四季進入量產,且Tape-out數量更勝3奈米;不過因複雜度提高、CYCLE TIME長,因此2026年才會開始貢獻營收表現。此外,台積董事會核准2023年第四季之每股現金股利3.5元,預計6月13日除息、7月11日發放。
新聞日期:2024/04/18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電代工 超微AI PC晶片下半年問世

綜合外電報導 繼輝達、英特爾先後發表AI PC專用處理器晶片後,超微(AMD)也加入戰局,發表Ryzen Pro 8040及Ryzen Pro 8000系列晶片,將由台積電代工製造,預計下半年上市。 超微16日表示,專為筆電設計的Ryzen Pro 8040系列晶片,以及專為桌機設計的Ryzen Pro 8000系列晶片,是史上最強大的商用PC晶片,將採用4奈米製程生產,預計今年下半起惠普、聯想等PC製造商推出的新款AI PC將內建這兩大系列晶片。 超微口中的AI PC顧名思義,是能在本機直接執行即時語言翻譯及其他AI應用程式的筆電及桌機,有別於目前市面上多數仰賴雲端平台進行AI運算的PC裝置。 研究機構IDC日前公布,全球PC市場歷經前兩年低迷後,終於在今年第一季恢復成長,並看好下半年各大PC製造商陸續推出AI PC將加速全球PC市場復甦。 英特爾已在去年發表專為AI PC設計的Core Ultra系列晶片,並宣稱全球第一批AI PC將有超過230款內建該系列晶片,合作業者包括宏碁、華碩、戴爾、惠普、聯想等PC大廠。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我們預期AI PC是未來一年市場焦點。」 輝達也在今年1月發表新一代AI晶片,號稱能在PC本機執行AI應用程式,合作業者包括宏碁、戴爾及聯想。 超微同樣瞄準AI PC這塊大餅,先前在1月已發表專為桌機設計的Ryzen 8000G系列晶片。 在輝達、英特爾、超微搶攻AI商機之際,掌握全球最先進晶片製造技術的台積電成為最大受惠者。台積電目前主要採用3奈米製程為輝達代工AI晶片,預計新一代2奈米製程將自明年開始量產。
新聞日期:2024/04/17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灣半導體產值 今年估增13.6%

台北報導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發布半導體產業預測,全球半導體庫存調整已近尾聲,終端應用產品出貨恢復正成長,加上車用、HPC與AIoT等長期需求支持,預估2024年台灣半導體產值年成長13.6%,將達4.17兆元。 MIC預估,半導體將走出高庫存陰霾。 針對次產業,由於有先進製程帶動,預期今年台灣晶圓代工營收將明顯成長,產值達2.4兆,年成長15%;記憶體方面,在2023年第四季接近供需平衡,預期今年有較大成長動能,年成長達20%。IC設計與IC封測因為終端需求尚不明朗,保守預估產值將成長10%、13%。 MIC產業顧問彭茂榮表示,2024年半導體市場能見度相對更明朗,然而還不到全面復甦,包含供應鏈仍在調整階段、產業淡旺季週期也尚未恢復正常水準,將保守預估成長。 彭茂榮表示,半導體長期趨勢前景看好,新一代通訊連網技術研發、布建與AI技術的導入,在各應用領域都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模式,因為半導體是上述新興技術的核心支撐,將帶動半導體元件需求持續攀升。 而在全球半導體廠投資動態,MIC提出兩大觀察。一,2024年資本支出將恢復正成長,惟多數大廠依舊採取撙節政策,今年僅微幅成長2%,但展望2025年,預估全球半導體廠資本支出將提升至1,826億美元,創十年新高,年成長13%。二,今年記憶體廠投資重點將在HBM、DDR5等先進製程節點產能,主要為生成式AI大爆發、超級電腦等HPC應用驅動高頻寬記憶體(HBM)快速發展。
新聞日期:2024/04/16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凌陽集團營運 重返成長

台北報導 IC設計公司凌陽(2401)歷經庫存調整,首季營收繳年增1成;集團公司凌通(4952)、凌陽創新(5236)扭轉去年頹勢,營運逐步回歸成長。凌陽目前以車用系統單晶片為主要發展方向,並且整合人工智慧(AI)至晶片之中、以12奈米先進製程打造,切入消費型邊緣產品之中。 凌陽首季合併營收為13.46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2.84%、季減2.25%,受惠終端庫存回到健康水位,回補需求延續;子公司凌通、凌陽創新也逐步走出谷底,前者第一季合併營收達5.44億元、季增9.2%、年增19.2%,後者合併營收為3.64億元,年增12.31%;下半年伴隨消費性電子緩復甦,將有望迎拉貨潮。 凌陽以智慧座艙為主要核心,打造座艙娛樂矽統、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打入陸系車用系統廠,著眼中小型車種。 此外,AI為凌陽集團積極發展之方向,透過強化AI演算技術,提升晶片附加價值;凌陽Soundbar產品,即提供AI 3D演算法辨識空間距離,凌陽創新則以低功耗AI智能鏡頭輔助系統,搶進AI PC市場。 除了IC設計服務外,累積超過三十年的矽智財也是凌陽強項,如資訊傳輸IP、影音IP,公司於台系、陸系之晶圓代工廠皆有配合,目前已經可以達到12奈米之先進製程。 凌陽集團同時關注社會公益事業,為花蓮地震捐款一千萬元,董事長黃洲杰對於災區的困境深表關切,希望能夠幫助災民們盡早度過困難、重建家園。他強調,凌陽集團與災民們同心協力,共赴艱難時刻。
新聞日期:2024/04/15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營收季季高

台北報導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18日舉行法說會,將公布第一季財報及第二季展望。法人指出,台積電首季營收繳出財測上緣佳績,創下歷史同期新猷,預估單季EPS上看8元以上水準,第二季營收將在高效能雲端運算需求帶動下,有機會再創史上同期新高紀錄。 台積電法說前遭逢403地震、首季營收創高、獲美政府補助、新董事會候選名單揭曉等,預期本次法說會市場將聚焦今年資本支出及營收指引、海外擴產進度和先進封裝產能規劃等重大議題,及新董事會未來之營運方向。 台積電ADR市值躍升全美第七大,12日股價重挫3.18%、以142.52美元作收,較台股溢價5.61%。由於先進製程需求增加,法人推估,今年台積電於整體資本支出將達到300億美元,而是否將原先預估之280至320億美元支出區間上調,有待法說正式揭曉。 法人直指,美國廠加大投資力度,是資本支出調高關鍵,但同時也憂慮長期財務結構表現。儘管台積在先進製程和先進封裝領域維持優勢,然N3在量產初期對毛利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加上供應鏈證實,美國一廠已開始接電投入第一片晶圓試產;台積電是否能用過往折舊策略,維持其長期財務目標承諾,將為外界所關注。董事會改選 法人關注 另外,台積電董事會改選左右未來走向,美國商務部副主席烏蘇拉‧伯恩斯(Ursula M. Burns)將成獨董,有利強化與美國政商界溝通,然是否加大力度投資,將面臨考驗;其中,美國供應鏈本土化,是選擇當地設置先進封裝廠,又或委託當地IDM(整合元件製造廠),亦為法人本次法說關注焦點。 台積電首季合併營收5,926.44億元,再寫同期新高,季減5.3%、年增16.5%,市場占有率持續擴大。外界估計,首季毛利率將堅守53%水準,單季每股稅後純益預估值約8.0~8.5元,有望同創史上同期新猷。同時,台積電震後重申年度營收年增21~25%預期,也讓外界聯想在AI需求帶動下,達標並非難事、是否有機會將更上一層樓。
×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