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報導
輝達進軍AI PC市場,供應鏈消息直指聯手聯發科打造之N1x SoC新進度,預估明年1月底進行NPI(新產品導入),外界猜測將趕上輝達GTC大會進行發表。
據悉,該晶片以台積電3奈米製程(N3B)打造,類似GB10晶片架構;也因Arm PC採類似晶片而有省電優勢快速成長,高通作為先行者,看好2029年達40億美元之市場目標,並樂見更多競爭者加入,擴大該市場滲透率。
供應鏈透露,輝達N1系列晶片因微軟作業系統開發,未如原先市場預期,然微軟新的Arm版Windows作業系統將於今年第四季釋出,輝達有望於明年首季順利向市場發布。OEM業者認為,CES 2026或GTC大會都是可能的時間點;將為聯發科明年營運帶來新成長動能。
業界分析,輝達入股英特爾,短期對Arm PC發展影響不大,產品線將各有定位;從聯發科基於GB10處理器延伸打造之N1系列處理器,將瞄準消費性市場應用,邊緣AI、推論需求並兼具低功耗,符合未來AI代理人隨時在線應用場景。
高通率先搶進AI PC領域15個月,樂見更多業者搶進,高通產品管理資深總監Mandar Deshpande認為,這印證公司長期發展方向正確,長續航、低功耗將是邊緣裝置重要需求;同時高通也搶先與微軟在Copilot Plus PC密切合作,加上與各種軟體夥伴關係的深化,生態系不斷在擴大。
瞄準企業級PC市場,高通已在內部部署1.6萬台搭載自家處理器之筆電,並持續與企業客戶進行合作。Mandar Deshpand不諱言,企業市場長期固定在固定需求,但隨著Arm PC的導入,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質變,高通X2世代產品的推出,市場反應將更加積極。
在製程技術方面,高通延續其在行動處理器領域的領先策略。Mandar Deshpand表示,將持續採用最先進的製程節點,未來世代產品將持續評估當時最適合的技術選擇。
至於AI ASIC市場,高通也正在嘗試進入,躋身NVLink Fusion生態系合作夥伴之一;與聯發科在多產品線激烈競爭,熱戰將從邊緣跨入雲端,大搶AI話語權。
輝達和聯發科合作讓外界關注,但二大科技廠的主要投片廠台積電預計將在於10月16日舉行法說會,屆時,也將再度聚集市場目光。
完成設計定案,預計2026年底正式量產上市;關鍵材料供應鏈商機可期
台北報導
聯發科16日宣布,成為第一批完成台積電2奈米製程晶片設計定案(Tape-out)的公司之一,預計2026年底正式量產上市;這項合作不僅彰顯聯發科在先進製程技術應用的領導地位,更為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寫下新的里程碑。
業界推測,聯發科首款採用2奈米的旗艦系統單晶片(SoC),即為明年推出的天璣9600。由於台積電2奈米製程,首度引進革命性的奈米片(Nanosheet)電晶體結構,技術規格令業界矚目。
半導體業者指出,台積電2奈米於今年下半年開始量產,另外2奈米家族包括N2P和N2X,分別計劃明年下半年、2027年進行量產;其中,2奈米前兩年tape-out數量高於過去3奈米及5/4奈米之數量。
法人看好,台積電加速導入兩奈米製程,關鍵材料供應鏈中將成為這波技術升級主要受惠者,包括昇陽半、中砂、頌勝科技等業者;另外就光阻液新應材也有望大啖相關商機。
台積電對自家2奈米深具信心。聯發科指出,強化版2奈米製程技術與現有N3E製程相比,邏輯密度增加1.2倍,在相同功耗下效能提升高達18%,並能在相同速度下功耗減少約36%。
採用台積電2奈米製程,展現聯發科領先業界實力。聯發科總經理陳冠州指出,與台積長期緊密合作,使旗艦產品擁有最高效能與最佳能效;台積電業務開發、全球業務資深副總經理暨副共同營運長張曉強表示,台積2奈米技術標誌進入奈米片時代的重要一步。
供應鏈觀察,為因應台積電進入2奈米,部分業者已積極備戰產能。今年初中砂斥資8.36億元,收購三井金屬礦業集團旗下兩公司,昇陽半也一舉上調資本支出至79億元,將擴大再生晶圓之月產能目標。
頌勝3月登入興櫃,今年加速產能擴張與技術升級,目前近6成營收來自半導體相關產品,專注於半導體CMP(化學機械研磨)製程之研磨墊,並已打入全球知名晶圓代工大廠。
台北、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媒體Techradar日前刊出一篇評論文章,指稱輝達(NVIDIA)與聯發科技術互補合作開發超級晶片GB10,凸顯兩家公司合作緊密,技術高度互補,也臆測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是否該考慮斥資730億美元收購聯發科。5日聯發科緊急澄清「並非事實」。
業內人士透露,該消息完全為部落客個人臆測與想像,恐誤導市場。半導體業者分析,雙方合作緊密,聯發科在邊緣AI的高滲透率補足輝達在移動端短板,但並不會「為了喝牛奶而養一頭牛」,橫向併購也會有品牌價值流失疑慮,並非商業決策最佳解。
半導體業者分析,收購並不全然會產生綜效,要表達緊密合作用入股是最佳的方式,如亞馬遜先前就取得台廠世芯-KY約22.4萬股的私募股權;可見隨著晶片製程微縮,難度增加情況下,打團體戰的重要性不停在提升。
另外,如此大型收購案本身就存在諸多挑戰。像是輝達曾在2022年嘗試以400億美元收購安謀,但由於有壟斷之嫌,該消息一出就遭到各國監管單位嚴格審查,導致該案最後胎死腹中。此外台灣政府也不會坐視不管,眼睜睜看著國內市值前三大的半導體大廠被美國公司收購。
台北報導
聯發科8日公布7月合併營收,呈現年、月雙減,研判是受到上半年部分客戶提前拉貨,以及智慧型手機與消費性電子產品傳統淡季影響。法人指出,累計前七月合併營收仍維持雙位數成長,反映旗艦及手機晶片、智慧平台與AI ASIC(客製化晶片)需求支撐全年動能;看好下半年隨新品與旗艦機種出貨啟動,營運可望回升。
聯發科7月合併營收為432.2億元,年減5.24%、月減23.41%;累計今年前七月合併營收達3,469.0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3.24%。凸顯在多元化布局及技術創新驅動下,維持不俗營運表現。
法人指出,鑒於美國關稅影響,部分消費性需求已於上半年提前滿足,另外,中國大陸國補效應逐漸消退,下半年消費型電子展望仍不明朗。不過部分業者在關稅大致底定後,陸續恢復急、短單情形。
然而,下半年產業仍有變數。法人指出,地緣政治風險、美國對半導體加徵高關稅及出口限制,均可能影響全球供應鏈與終端需求;同時,全球經濟放緩的不確定性,對中低階智慧型手機與部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市場復甦造成壓力。
展望聯發科第三季財測指引,預估合併營收季減7%~13%,相較去年同期則將呈現-1%到6%表現。聯發科法說上透露,將於第三季量產旗艦級晶片天璣9500,全年旗艦級晶片規模可達30億美元。
最先進製程2奈米也即將於9月Tape-out(設計定案)、在ASIC專案部分預估將會在明年第三季開始Ramp-up,確立其在先進節點的領先布局;法人看好聯發科持續投資AI、資料中心與車用等新興領域,以對抗短期波動並維持中長期成長。
【台北報導】
近年科技大廠「內鬼案」層出不窮,台灣護國神山、全世界最強的半導體製造公司台積電就不止一次發生內鬼案,聯電、聯發科、宏達電也曾有內鬼。
高科技公司競爭激烈,彼此都想探知對方關鍵技術及製造實力,內部員工因為工作接觸不少內部商業祕密,除在公司內部當產業間諜,跳槽或者被對手企業挖角,都會引發商業機密洩漏危機。
台灣高科技公司內鬼案不少,除這次台積電內部員工將二奈米關鍵資料外洩給東京威力科創員工外,二○一九年台積電也發生資深工程師帶著超過五千筆機密製成檔案,準備轉職到大陸的中芯國際,引發一波大陸半導體廠商挖角產生的台灣半導體產業機密外洩事件。
新竹地檢署去年也偵辦位於竹科、台元或新竹高鐵附近的八家陸企,因為多家非法陸企透過非法挖角手段,竊取台灣高科技機密技術案件。
聯電也曾經被美國控告涉嫌協助中國福建晉華竊取美光記憶體技術,非法轉移給陸方,最終達成和解。台灣晶片大廠聯發科二○二一年間也發生一位工程師在離職後,轉任大陸IC設計公司,並將先進IC設計流程及架構等關鍵檔案帶走,被以「營業秘密法」起訴。
台灣手機品牌宏達電多年前也曾發生高層內部竊密案,二○一三年宏達電包含產品設計負責人等三位高層,涉嫌竊取新產品開發文件及關鍵技術資料,打算外洩甚至成立新公司。
此外,面板廠也多次出現內鬼洩密案,二○二○年奇美電子工程師涉嫌將OLED相關技術帶往大陸天馬微電子,且帶多名同仁跳槽;二○○○年代中期,友達、奇美皆曾爆發內部員工攜面板製程技術跳槽大陸,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等。
【2025-08-06/聯合報/A3版/焦點】
聯發科、達發、瑞昱布局高速傳輸核心技術,占據AI資料中心升級戰略高地
台北報導
隨著AI算力需求呈指數級成長,傳統「可插拔光模組」在傳輸速率與功耗方面已接近物理極限,「共封裝光學」(CPO)技術成為突破瓶頸的關鍵方案。台系IC設計廠聯發科、達發與瑞昱積極布局高速傳輸核心技術—SerDes(串行解串器),搶占AI資料中心升級浪潮中的戰略高地。
在AI時代,高速、大量資料交換成為核心需求,光通訊因具備高頻寬、低延遲與低功耗等優勢,成為資料中心與AI基礎設施升級的關鍵技術。
隨著資料中心逐步向採用CPO架構的交換器轉型,SerDes作為將並行數據轉換為串行訊號、實現高速傳輸的核心元件,重要性日益攀升。其中,聯發科目前透過異質整合方式,將SerDes與光學模組封裝於同一晶片內,提供資料中心客戶高度客製化的CPO晶片解決方案。
在AI晶片布局方面,聯發科正積極推進244G至448G SerDes技術與光電訊號轉換能力的研發;旗下子公司達發,其112Gbps SerDes產品已完成客戶驗證,預計2026年正式量產。
瑞昱亦積極發展高速光通訊產品,持續推進100Gbps光模組與PAM4調變技術,預計向客戶提供100Gbps工程樣品。同時,其224Gbps PAM4 SerDes IP也正在研發中,鎖定資料中心、企業與私有雲等應用,未來亦有望切入企業級交換器與AI優化乙太網交換器等市場。
業界預估,數位訊號處理(DSP)相關市場(TAM)已突破10億美元規模,並維持雙位數的年複合成長率。
IC設計業者分析指出,矽光子關鍵技術門檻包含雷射、PIC(積體光路)製造、先進封裝及光纖對準等項目;未來若整合PIC與雷射元件,將有助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擴大整體產業鏈布局。
目前傳統IC業者普遍缺乏PIC Know-how,市場傳出已有晶片大廠積極尋求與光通訊業者展開策略合作。
另一方面,矽光子晶片的製造與封裝主要由台積電負責。雖然PIC尚無需導入先進製程節點,但仍基於矽製程並結合高階封裝技術,其製造地位難以取代。台積電亦應客戶需求,強化光纖對準能力,因光波導與光纖間存在尺寸落差,對準難度極高,將成未來技術突破的關鍵挑戰之一。
三星3奈米GAA製程已達量產;安卓新機S26發布提前,將採用驍龍8 Elite2
台北報導
三星的折疊機亮相,首次採用自家Exynos晶片,在Z Flip7和Z Flip7 FE分別採用自家Exynos2500及2400晶片,間接證實三星3奈米GAA製程已達量產,不過Fold7系列則搭採高通驍龍8 Elite。供應鏈分析,短期三星折疊仍要面對性能和口碑挑戰,而今年安卓年度新機發布節奏提前,三星今年S26將採用驍龍8 Elite2,而平板也會沿用聯發科(2454)天璣旗艦系列平台。
在折疊機使用自家晶片方案是保險的做法,IC設計業者分析,折疊因為散熱問題,在性能釋放上比較為保守,另一方面,由於整體的市場規模也不大,三星晶圓代工足以滿足市場需求。主力機型晶片依舊為大廠支援,如Fold 7即與S25系列同步,搭載高通行動平台。
其中,三星今年的旗艦平板Galaxy Tab S11將繼續採用聯發科處理器,以天璣9400+使其產品線更加多元。IC業者透露,由於聯發科在報價上更有優勢,加上Exynos之前在量產遇到瓶頸,使聯發科抓住進軍一線品牌大廠機會。
折疊產品普遍獲利能力不佳,品牌業者透露,市場接受度若不高、無法達到規模經濟,未來關鍵看蘋果是否能成功顛覆折疊機市場。
三星自研晶片已落後主流市場,手機品牌廠分析,安卓年度新機的發表節奏提前,今年第三季末高通旗艦級晶片就將發表,直球對決蘋果iPhone;由於在製程上都採用台積電第三代3奈米製程,考驗的就是IC設計業者的架構改進實力。
蘋果仍有製程上領先優勢,今年新的iPad產品線將搭載最新M5晶片,儘管仍是台積電N3P製程,由於首次採用SoIC封裝,晶片透過中介層整合,預計在性能及成本上,都能有不小的躍進。
明年2奈米競爭,蘋果握有話語權,為台積電2奈米大客戶,在A20晶片將採用新的WMCM(晶圓級多晶片模組)先進封裝。
繼CoWoS及矽光子聯盟成立後,打造具高度整合與效率的3DIC半導體封裝生態系
台北報導
SEMICON Taiwan 2025於9月登場,隨著AI晶片及HPC需求急遽攀升,全球半導體產業正迎來先進封裝的新世代,今年SEMICON Taiwan將聚焦包括3DIC、面板級扇出型封裝(FOPLP)、小晶片(Chiplet)、共同封裝光學(CPO)等先進封裝技術,更令外界關注的是,籌備多時的SEMI 3DIC先進封裝製造聯盟(SEMI 3DICAMA)也將於本屆展會正式啟動。
今年半導體產業重頭戲的SEMICON Taiwan 2025,將於9月8日舉辦多場前瞻技術國際論壇,並於9月10日至12日開展。由於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在全球具上下游完整的競爭優勢,先前台灣已組成CoWoS及矽光子二大供應鏈聯盟,外界高度關注的SEMI 3DIC先進封裝製造聯盟(SEMI 3DICAMA)也將於本屆展會正式啟動。
SEMI表示,亞洲各國正積極推動先進封裝技術升級,台灣憑藉完整半導體生態系與技術創新實力,成為全球先進封裝發展的核心基地之一。為整合全球產業資源、推動創新合作,以及克服技術瓶頸,SEMI積極推動「SEMI 3DIC先進封裝製造聯盟,將於9月9日舉辦啟動大會。聯盟將聚焦四大任務:串聯產業合作、強化供應鏈韌性、協助導入現有標準、加速技術升級與商轉,攜手生態系夥伴打造具高度整合與效率的封裝生態系。
SEMICON Taiwan 2025將串聯異質整合國際高峰論壇(HIGS)、FOPLP創新論壇與3DIC全球高峰論壇,聚焦設計、材料、製程至供應鏈的全方位議題。異質整合高峰論壇將邀請日月光、博通(Broadcom)、光子晶片新創公司Lightmatter、聯發科、輝達(Nvidia)、索尼(Sony)與台積電等領先企業,探究3DIC、CPO及AI封裝供應鏈的技術成果與實務挑戰。FOPLP創新論壇則邀集包含超微(AMD)、力成等國際重量級企業技術專家,分享最新技術進展與巿場應用策略。
綜合報導
聯發科與華為的專利戰繼續升級。歐洲統一專利法院(UPC)德國曼海姆分庭近日更新訴訟訊息,聯發科旗下子公司HFI Innovation於當地時間18日向華為旗下的五家子公司提起專利訴訟。
華為去年對聯發科發起專利訴訟,業界認為,聯發科最新行動是對華為新一步的強勢回應。
根據上述訴訟訊息,聯發科指控華為五家子公司侵犯其一項名為「增強型物理下行鏈路控制信道搜索空間配置方法」的LTE標準必要專利(SEP)。
聯發科對此表示,是與過往同一件事情之進展;據了解,目前該案已進入司法程序,而此訴訟案件對聯發科並無重大影響。
雙方專利糾紛緣起2022年,當時華為主動聯繫聯發科,希望聯發科取得華為5G SEP授權,但雙方談判破裂,聯發科以不符合FRAND(公平、合理且無歧視)原則為由拒絕,之後雙方關係惡化。
當時有市場猜測,華為要求聯發科必須向其5G SEP支付權利金,但此做法與歐美專利業界常見的模式差異過大,要求金額也過高,讓聯發科難以接受。
2024年5月,華為率先於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對聯發科發起有關4G、5G的蜂巢式行動通訊技術(Cellular network)專利侵權訴訟。之後又將戰場擴大,在深圳、廣州等地就4G、5G關鍵專利侵權問題狀告聯發科。
聯發科不甘示弱,也在當年7月反擊,除了與旗下MTK Wireless及HFI Innovation一同在英國法院控告華為侵犯三項4G與5G相關專利,並同步尋求禁令外,還在深圳、鄭州、杭州、北京、廣州,以及德國慕尼黑、曼海姆等地,發動專利侵權、反壟斷、費率裁決等多起訴訟。之後雙方展開多輪法律交鋒。
對於本次華為與聯發科的跨國專利大戰,市場密切關注將如何牽動全球電信設備與行動晶片市場的格局。
日前有相關業者透露,華為此番操作除賺取專利授權費外,恐是為未來手機自研晶片已到盡頭鋪路,不排除將來向外採購AP晶片,其中聯發科將會是首選,但僅是市場揣測。
台北報導
IC設計龍頭聯發科將於29日召開本年度股東常會。董事長蔡明介於致股東報告書中揭示,面對AI技術典範轉移浪潮,聯發科已布建「邊緣運算」與「雲端AI加速器」雙成長引擎,搭配天璣9400旗艦晶片、CPO封裝技術等殺手級產品,搶占AI終端與資料中心商機。
2024年繳出亮眼成績單,受惠客戶庫存回補與生成式AI需求爆發,全年營收衝上5,306億元,年增22.4%,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分別為49.6%、19.3%,稅後每股純益(EPS)66.92元;凸顯技術領成功轉化為實質獲利動能。
關鍵動能來自手機旗艦晶片突破。聯發科搭載全大核CPU設計之天璣9400,整合Agentic AI引擎推動推理應用升級,採用該晶片之旗艦級手機在全球熱銷,帶動旗艦產品線營收翻倍成長、突破20億美元大關,更在安卓陣營拿下過半市占。
除終端裝置持續進化,聯發科更將技術觸角伸向雲端基建。其中,已掌握224G SerDes、共同封裝光學(CPO)等次世代資料中心關鍵技術,憑藉高階晶片設計能力與台積電先進製程合作,正與多家雲端服務商開發客製化AI加速器。
在公司治理及環境永續上,聯發科蟬聯4年公司治理評鑑前5%,並完成範疇三碳排盤查,預計2030年達成辦公室100%全面使用再生能源。國際評比方面,躋身《富比士》全球最佳雇主,ESG表現深獲資本市場認可。
聯發科2024年合計配發55元現金股利,持續與股東分享豐碩的營運成果。法人認為,隨AI手機滲透率明年突破50%、邊緣AI裝置應用擴散,聯發科2025年營收再戰雙位數成長,技術藍海策略將持續拉大與競爭對手差距。